摘要: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就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進行讨论,期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高等数学是大学理工科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门基础课。然而,一方面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任务量与班级学生数量相对较多,而课时量却有限,加之大多数高校以科研业绩为主对教师进行考核,所以教师会选择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将最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反而忽略了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缩短了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另一方面,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存在内容偏理论计算,公式繁多难记忆等问题。从而使教学过程变得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少。所以我们需要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热情,调动教师的教学激情。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
一、 做好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有效衔接
高等数学是大学一年级开始学习的课程,但它与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差别,所以很多同学刚开始学习高等数学时对大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很不适应,导致学习兴趣减少。所以大学老师在第一堂课需要给学生讲清楚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区别,高等数学不像中学数学一样学习如何解题,而是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需要在理解清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去思考如何运用知识点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去计算。另外,高中数学进度慢,坡度小,内容较形象,而大学数学进度快,坡度大,内容较抽象。所以大学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要让学生明白有限的课堂时间远远不够深刻的去理解很多抽象的知识,需要根据老师的指导,学会自己复习,自己运用课后时间进一步巩固所学习的知识点。
二、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课堂传授以及老师提问自己回答的这种教方法。另一方面,网络已成为人们日生活的一部分内容,所以,对于高校老师而言,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大量共享资源服务于教学,要学会在网络信息中提炼出高等数学相关的前沿信息,帮助学生认识新事物,从而提高学生接受知识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目前,随着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广泛推广,以及微信、QQ等软件的广泛应用,高等数学课程已有丰富的电子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视频、慕课(MOOC)视频、多媒体课件等等。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高等数学课程中许多抽象的概念难以描述清楚,而借助于网络平台及互联网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运用数学软件制作一些几何动画或视频以及数学实验视频等,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习的抽象的理论知识。
三、 重视实际背景及应用
高等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学习的时候不容易掌握,如果只学习理论知识,很多学生不明白这门课程有什么用途,进而导致学生认为高等数学是一门非常枯燥的课程,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所以,大学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联系实际应用与背景知识,用直观的,易懂的语言揭示一些抽象的规律,使得深奥复杂的数学问题更加简洁明了,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也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高等数学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航天技术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应用中特别是人工智能以及各种复杂的算法都是以数学为基础的。在航天技术方面需要复杂的数据处理,以及计算精确的时间距离等等,这些都离不开高等数学这门工具。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际生活,注重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给感兴趣的同学布置一些简单的数学建模题目,不能受限于教材上固定的结构和例题。
四、 上课要有激情,善于总结,启发式教学
课堂上,教师情绪可以感染到学生的情绪。所以作为老师,首先要备好课,熟悉所讲的内容,这样才能对自己有信心,才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激情。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学情,比如学生不喜欢听理论证明,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例题入手,在讲例题的过程中引入定理证明的思想。另外还要注意与学生互动,只有老师有激情,学生没有反应,老师和学生会非常辛苦,适当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等数学的每一个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既完整又严密的整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总结,不是简单地将书上的定理、公式和概念罗列出来,而是要及时提醒学生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类,同时安排适当的习题课,答疑课等对所学的解题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便于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五、 结束语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学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更好的改进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翠玲,李丽香,冯艳萍,韦婷.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有效衔接问题[J].教育观察,2018(11).
[2]唐胜达.基于考研率谈谈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5).
作者简介:
李亚宁,江苏省南京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