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学生叛逆心理特点及对策

2018-01-24 20:54张海静
读写算·教研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逆反心理中学生

张海静

摘 要: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进行有效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典论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特性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5-147-02

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逆反心理非常普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学生本身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显著时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特性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特性分析

1、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和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2、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应。

3、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也没有多大意义,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4、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德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改变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到消失。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1、个体方面的因素。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首先,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其次,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最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方面的因素。首先,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转自父母的叛逆。其次,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者居多。由于父母及长辈们的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他(她)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他(她)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再次,父母的教育方法。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寄予相当的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在教育方法上却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子女管教过于严厉,使子女长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当中,一旦他们的心理再也无法承受时,他们的所有积怨都会随之暴发而来,由恐惧演变成为逆反,轻者不听父母的话,对着干;严重者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3、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是形成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首先、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其次、老师对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是比较关注的,对后进生也是比较关心的,而对大多数的中等学生就相对容易忽视。由于教师的冷漠或不公正,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再次、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或是大发雷霆,或是一味地讽刺、挖苦,造成学生内心的不服气。

三、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育者应面对现实,应正确地引导其向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化和发展。首先,要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逆向论证.提高中学生对错误思想的鉴别能力;其次,改变教育方式,运用辩证思维。

2、学校要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学校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减少教育失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效;改进教育学方法,建立以学生心理经验为基础、与教材逻辑经验紧密融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形成适应学生心身实际,充满情趣的新教育;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教育的熏陶性、潜在性特征,减少学生自我统一性与学校教育情景的直接、剧烈冲突的发生。

3、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勇于自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就是教师教育方法的失当,违背了学生的心理规律。因此,教师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直面自己的失当,并及时查找原因,改进方法。

总之,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主觀和客观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冷静对待,努力寻求解决的正确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逆反心理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
例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减轻与消除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