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率已是当今教师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而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就是教师课前的预设。课前预设得好、课中学习问题生成、处理得好,就能使“简约、灵动、质朴”的数学课堂呈现于我们眼前。教师对于课前的预设要有层次、有多种预案;课中促使学生生成问题要能循序渐进,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应变能力对生成问题进行合理地整合,要促使学生运用创新思维生成多元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要能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有意识的学习境地。
关键词:整体预设;生活经验;巧设片段;创新思维
动态数学课堂是学生实现思维碰撞、知识汲取和能力培养的最主要舞台。数学课堂的动态主要体现在学习问题的不断生成与解决中。学习问题的生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预设;二是学生的生成。学习问题生成得好、解决得好是一节功课成功的关键,也能使“简约、灵动、质朴”的数学课堂呈现在我们眼前。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做好整体问题预设,要把握好教学各个层面,做到灵活处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促进学生数学问题的动态生成及更好解决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做好整体预设,为问题的生成创造条件
数学教学是教师在把握学生年龄特征、已有知识经验与实施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与教学技巧促使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相关的策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铺垫或是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知识的重点把握与难点突破,做到提问的精准性,促使学生生成新的学习问题。因而,在课前教师对学习问题的整体预设是必不可少的。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制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教学预案时,我整体预设了两个方案:一是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预设——促使学生如何表述自己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二是学生还未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预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引导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两种预设促使学生生成对新知识的不同层次的认识,从而理解知识并提出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分层设计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还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 借助学生生活经验,点燃问题生成的火花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勾勒起对生活经验的描述,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获取新知。往往学生在将已有经验与学习知识相联系时会产生认识上的冲突。此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发挥应有的智慧,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更好把握,灵活地处理生成问题、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
我在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我妈妈上街买苹果、牛肉和蔬菜等物品时,总是说几斤几斤的,就是几千克吗?”针对课堂上预设外的生成性问题,我能适时引导学生说:“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上用‘斤作单位,其实‘千克是国际法定的计量重量的单位。”我接着又问:“谁知道千克和斤之间的关系?”无人回应。接着我又提问:“有谁在家里帮助过爸爸、妈妈买过东西的?”学生纷纷举手。又问:“你能联系买的东西的重量来说说千克和克或者是斤之间的关系吗?”突然一名学生高高举起了手,他说:“老师,有一次妈妈做菜时才发现家里盐没有了。让我去买盐,我发现盐袋上是500克,妈妈告诉我一袋盐有1斤重。我想两袋盐就是1千克了,因为1袋是500克,两个500克就是1千克。”此时,教室里迎来了孩子们的一片掌声。
教师在课前的问题预设中要充分思考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灵活地而又渐进地提出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就能达到一种意象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 巧设教学片段,促成问题生成的辩证理解
数学知识是具有思辨性特点的,数学问题往往可以从顺向与逆向思维来入手考虑。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设教学片段通过对比、假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也是常用的策略。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准备不同形状的物体带到课堂上研究。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再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区别其他物体表面的特征时,我故意把讲桌上的小球碰掉到地上。我问:“同学们,小球掉到了地上,你有什么发现吗?”“可以交流一下长方体或是正方体的盒子掉到地上,它会滚动吗?”而后让学生交流滚动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明白了:小球的面是曲面,容易滚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面是平面,不会滚动。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或正方体面的特征,也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四、 鼓励创新思维,促使问题生成的多元化解决
课堂是师生思维碰撞与释放的过程,学生敢于生成学习问题、敢于提问是创新的基础。往往学生在课堂上并不顺应教师的预设进行思考问题,甚至与教师的预设背道而驰。面对“多元化”的思考方式,教师要鼓励他们创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能让孩子们的智慧得以绽放。
例如,教学《十几减几(退位)》时有这样一个片段:出示练习题:15-6,有的学生很快说出了结果,汇报自己的想法“15-6,我是把15拆分成10和5,10-6=4,4+5=9,所以15-6=9”;也有的學生这样汇报“因为9+6等于15,所以15-6=9”;还有的学生汇报“我是这样想的,把6拆分成5和1,15-5=10,10-1=9”……
孩子能想出利用“破十法”来计算,又能想出利用进位加法来计算减法算式,还有的学生竟然就想出利用数的分合来计算。
再比如:利用列举的策略生成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利用题组模块来生成重复现象的解题方法……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可以通过多种思维方式和途径来生成数学问题并使数学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前教师要善于预设课堂问题,课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生成新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生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课堂中要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使每一节课灵动的呈现在师生面前。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适时处理,使动态的数学课堂更加灵动,让数学课堂更显生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3]周国韬等.现代教育理论研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石善元,教务主任,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宿迁市南刘集乡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