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新生中普遍存在适应危机问题,在该形势下,要提高新生的培养质量,应该有更加先进的学生管理模式,笔者在学生管理实践中,提出了“目标管理”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实践效果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适应危机;学生管理模式;目标管理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扩招以后,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新形势下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教育以人为本,专科、本科教育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近年来高校新生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危机问题,根据多年本、专科的教学观察,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适应危机、生活环境适应危机、学习方法适应危机、角色身份适应危机和社会责任适应危机等方面。这些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新生进入大学后无所适从,其解决需要高校各部门及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而且新形势下也需要创新的学生管理模式。
一、 “目标管理”模式的提出
1. 对高校新生进行目标管理的必要性
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专家彼得·F·德鲁克在他的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他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大学新生面对新的环境很容易产生迷茫与困惑,这种迷茫与困惑表现在学习、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多方面,以学习为例:首先大学学习的目标与动力是什么?在他们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目标都很明确,即考取一所好的初中、高中或大学,进入大学以后,这种客观外在的目标突然失去了,大一新生对进入社会后将要面临的激烈竞争尚未产生清醒的认识,主观内在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尚未形成,又担心时间匆匆流逝而一无所获,因而感到迷茫与困惑。其次,如何培养与大学教学方法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对大学教学方法的不适应是大一新生普遍反映的问题,中学阶段的教学一般都局限于书本上较死的知识,教师会带领学生反复练习那些重要的知识点,学生适应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而养成了被动僵化的学习习惯。到了大学以后,课本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充实了大量书本以外的知识或介绍各种学术前沿的争议性观点,甚至有些教师崇尚海阔天空的教学方法,这都让大一新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时感觉力不从心或抓不住重点,而他们尚未养成课后借助图书资料进行研究性自学的习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慨在大学里怎么学不到东西,这种现象甚至会出现在很多大四的学生身上。此外,大一新生中也较普遍地反映出一定的厌学情绪。很多学生面临着对全新知识的接受困难和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困扰,产生心里焦虑或抵触情绪,这些学生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反映出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高校新生管理中应用目标管理的理念,即让学生确切知道自己某段时间内的奋斗目标。目标明确后再指导给学生方法或提供给学生平台,这样会使大学新生的学习目的性强,更有针对性。
2. “目标管理”模式的注意要点
在对新生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几个问题: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如何使学生自觉设立目标?如何能达到目标?如何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能力?确定目标时要尽量使完成目标所需能力略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使目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激励性。目标的确定既要定性又要定量,只有使目标的内容尽可能在质和量上都有具体掌握和记载的量度,才有利于目标的实施、控制及评估。目标管理应该强调自主、自治和自觉。尽量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进行自我管理,富有成效地和有创造性的完善和实现目标。在探索过程中,目标管理中应该设定班级目标、集体目标、个人目标,在目标的选择上要确立能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的目标;在目标的实现上学校、学院、老师应该适时指导学生并且努力为学生创造平台;结合绩效管理,建立榜样,激发学生自觉设立目标。
二、 “目标管理”模式的实践应用
乐观、自信的学生往往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速度非常快,在以后的大学生活、学习中的表现更好,收获也更多,那么同样是新生,部分同学的自信、乐观从哪来的?针对此笔者做了一个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三个方面:(1)生源地的因素。城市的生源普遍比农村的生源更加乐观,这一因素的比重,随着城乡差别的减小,越来越淡化。(2)现有特长的因素。这个因素非常关键,大学的环境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供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很多,大学环境下对优秀学生的评价除了學习成绩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素质,比如在某方面有特长。其实所谓特长应广义看待,不仅仅指体育、艺术,还应包括高的文学素养,宽的知识涉猎面,甚至是生活常识懂得多。(3)家庭贫富的差别。这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原因,近年来也越来越被人重视,但我觉得不是根本原因。基于对以上三点调查结果分析,由学校、老师或者学生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由一个或多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完成目标不是目的,而是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如此,学生在经历过努力后会在某方面建立起自己的特长,进而增进自信,进而能实现大学生活中的自控管理。
在“目标管理”模式的具体实践中,为使得目标的理念深入人心,提出了“挑战目标”的口号。“挑战目标”活动的发起旨在通过设立目标的方式,使新生能尽快的融入大学的生活并在挑战目标的同时增强自信,锻炼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及沟通能力。目标确立后,教师需要给每位学生提供必要帮助及最终的展示舞台。
三、 “目标管理”模式的完善建议
通过实践探索,在学生管理尤其是高校新生的管理上采用目标管理模式,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结合实践情况,作出以下三点建议。
1. “目标管理”模式应该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系统化的推广。我建议该模式由学校组织专人进行论证,完善其体系,并根据各学院、各专业的特点进行推广。
2. 加强“绩效管理”,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应与目标管理模式相互匹配,比如评优评先等,应用绩效的激励加强学生的信心与动力。
3. 严格“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的学生导师制度,通过导师对学生进行目标推进的全过程监督与考核。
通过实践探索,“目标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的充分应用,将为高校在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
参考文献:
[1](美)彼得·F.德鲁克,帅鹏等译.管理实践[M].工人出版社,1989.
[2]张卫丹,贾雪婷.高校教育下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教育问题探析[J].知识经济,2016,3.
[3]彭国娥.略论新生适应大学生活[J].学习月刊,2015,2.
作者简介:
张涛,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化工学院航空工程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