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香
[摘 要]在倡导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中,应推进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自我管理。其主要做法是:依托学情,自主选择目标;遴选策略,坚实走向目标;自查漏缺,深入对照目标;善用评价,及时反思目标。借助目标管理能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 目标管理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54
教学目标决定阅读教学的最终走向。在倡导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往往由教师一厢情愿地制订,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失去了对目标的自我管理。如何改善这一现状呢?
一、依托学情,自主选择目标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目标的制订都必须要从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出发。教师可引领学生在预习环节中叩问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读不懂、自己还想知道什么,从而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三顾茅庐》前,很多学生在预习时就能从课文语言中感受到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优秀品质,而对于课文中为什么要描写张飞、关羽却感到疑惑,对其中的一段景色描写更是感到莫名其妙。显然,学生的疑惑源自对小说创作策略的认知不足。于是,教师引领学生自主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1)感受人物刻画时衬托写法的表达作用。(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
这一案例中的目标确定,基于儿童的基本学情,由学生自主选择制订,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针对性。
二、遴选策略,坚实走向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基础,关键在于如何坚实地走向目标。这一环节中,依然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权利,使其在教师的引领下选择适切的路径和策略走向目标。
例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学生将课文中事例的选用和表达作为核心目标。但这篇说理文的事例又有着其自身的创作特点:典型人物源自古今中外、事例描写舍弃细节直奔核心、事例内容真实可信。如何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如此写作的妙处呢?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学习策略:在三个事例的联系对比中探寻三个事例中主人公的身份,感受作者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凸显事例的典型价值;选择本单元中《诺贝尔》一文的描述思考是否可以将原文直接运用到事例中,从而感受说理文准确提炼信息的要求;可以借助《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求取真经和历史中玄奘取经的案例,感受说理文事例真实性的重要……
如此引领,学生在调动原始学习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文本辨析其独有之处,开掘出全新的学习策略,从而使得迈向目标的每一步都如此坚实。
三、自查漏缺,深入对照目标
教学目标需要管理,这就意味着只有针对目标不断对照、辨析,才能真正洞察自我学习质态与实际目标之间的差距。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查漏补缺,才能全方位、立体化地对照目标、提升自我。
例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学生将“感受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紧扣语言中的说明方法细致探究、深度辨析,深切感受到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对于凸显金字塔雄伟特点的妙用。至此,教师并没有罢手,而是引领学生自我叩问: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我们体会到了吗?还需要学习什么吗?学生在小组商讨之后认为:课文的这种写法基本上都懂了,但究竟怎么写还模模糊糊的,我们要不要现场写一段呢?教师则顺势补充了“东方明珠”塔的文字资料,让学生运用说明方法模仿课文的写法进行练笔。
品味语言、辨析方法是一种体认,而实践练笔则是一种更为高端的体认策略。这一策略的实施,基于学生对目标的深入洞察与考量,是对达到目标的有效弥补。
四、善用评价,及时反思目标
由于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在自主选择目标、坚实走向目标、深入对照目标的环节中,会出现一些偏差。教师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而要充分激活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巧妙的评价手段,引领学生对自己设定的目标进行动态式的反思与调整。
例如,在教学《少年王冕》时,学生根据小说的体裁制订了从情节、人物、环境等三个维度感受小说创作的一般特色的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目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随后,教师在评价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思考:这篇节选的小说如果仅仅关注其孤立的文本,够吗?学生迅速反思了自己制订的目标,并在课后收集补充了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资料,从而明白了整本书都刻画了迂腐的读书人,而王冕作为书中唯一的君子形象,放在开篇则起到了铺垫衬托、隐括全文的作用。
这一视角的补充与拓展,就深化了学生的目标认知。
总而言之,教学目标不是教师个人意愿的体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只有将学生引入目标制订中,以动态的眼光设定目标、对照目标、反思目标、调整目标,才能在目标管理下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