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2018-01-24 21:19刘宇辉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综合改革内涵式发展双一流

刘宇辉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今后一段时期,北京市教委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引导高校紧密结合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北京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力;内涵式发展;综合改革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其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近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市教委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有效发挥了北京高等教育在全国的引领作用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引导中央高校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融入北京,推动市属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强化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是北京落实“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提升北京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今后一个时期,北京市教委(以下简称市教委)将着力提升北京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变发展方式、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北京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坚持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指出了高校面对的主要矛盾,需要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充分认识、科学把握、深入落实。

1.充分认识人才培养能力的丰富内涵

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需要按照普遍联系的观点,全面掌握、系统分析、有效破解影响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高等教育布局是否科学、规模是否适度、结构是否合理、质量是否提升,关系到人才培养能力;高校的定位是否准确、特色是否突出、校园文化是否浓厚、大学精神是否彰显,关系到人才培养能力;教师是否术业专精、爱岗敬业、行为世范,关系到人才培养能力;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创新能力是否激发、身体素质是否良好、审美素养是否养成也都关系到人才培养能力。因此,要统筹推进关系人才培养能力的各要素改革与建设,不断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2.科学把握人才培养的逻辑辩证关系

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需要科学把握人才培养相关要素的逻辑辩证关系,在统筹处理相关关系中推动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高水平科研的支撑,原创性的科研需要拔尖创新人才的引领,因而需要推动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此外,教与学、学与思、知与行之间,德育与智育、已知传授与未知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都存在着辩证关系,需要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辩证把握,促进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深入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需要坚持系统思维,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始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着力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把育人职责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着力加强学生成长关键期、关键节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学生成长全过程。要系统整合育人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种育人载体之中,实现全方位育人。

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基本要求,是北京高等教育进一步提质增效的根本途径,也是北京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迫切需要。相对于外延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效益提升,需要通过分类指导、科学评价、竞争协同推进实现。

1.以分类指导推动市属高校优化布局结构

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经济社会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决定了高校的办学定位、优势特色和人才培养结构。在今后工作中,市教委将进一步加强市属高校分类指导,推动分类发展,引导高校找准办学定位,强化办学特色,避免市属高校的趋同化。严格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优化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完善高校发展环境,推动高校主动服务战略新兴产业及民生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提升学科布局、专业设置、培养规模及结构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更好地服务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及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

2.以科学评价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高

内涵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质量,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提升质量评价的科学性。要通过完善高校评价体系,推动高校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立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在评价体系构建中,要充分认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将政府、行业、学生等相关主体的评价有机结合,引导高校及教师潜心育人。

3.以协同推动高等教育效益提升

健全协同机制是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益的有效途径,在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北京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产业资源的集群优势,积极构建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特别是在推进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等相关计划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院校合作、产教协同、科教融合,开展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深化综合改革,释放高校办学活力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基础,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着力推进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endprint

1.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高等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改革,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加强政风行风、师德师风、教风学风建设,从严治教、从严治校,打造廉洁干净、风清气正的高等教育生态。

2.推动高校完善内部治理

释放高校办学活力,培育国际竞争优势,需要加快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要在依法落实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编制及岗位管理、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等方面自主权的基础上,引导高校深入推进章程建设、民主管理、学术治理、信息公开,将办学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自主依法治校、依章办学,推动高校加强学术组织及理事会建设、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拓展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渠道,完善内部治理体系。

3.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和机制保障,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人才培养。要创新教师聘任机制,汇聚国内外、各行业优秀人才参与教育教学。要完善教师分类评价机制,制定体现不同教师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促进教师分类发展。要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构建分层次、多类型的教师激励体系,引导广大教师将提高教学水平作为个人发展的内生动力。

4.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推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是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要通过建立市属高校专业设置指导机制,加强与政府及行业的互动,促进高校专业设置科学合理、契合需求。要通过专业监测、评价、预警和调整,引导高校对就业率较低、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专业进行结构和规模调整。要积极探索建立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开展高校之间学分认定和转换,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做到政策措施激励教学、工作评价突出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

5.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

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充分调动科研人才的创造精神。要着力完善经费管理、科研评价、成果轉化等相关政策,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要加强高校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构建国内外创新资源深度融合、科研与应用相互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要推进科研评价文化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创新环境。要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多元的评价方法,形成科研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机制。

加快“双一流”建设,提升高校综合实力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北京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及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市教委将统筹支持中央高校及市属高校“双一流”建设,开展高精尖学科及一流专业建设,引导高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

1.支持国家“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是高校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契机,也是提升北京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重要机遇。中央高校是北京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北京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力量,北京市将对在京所有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的高校给予支持,引导中央高校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融入北京,解决北京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带动北京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2.加强高精尖学科建设

在支持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上,北京市将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布局建设高精尖学科,重点支持一批优势学科,力争在关键核心领域取得突破;巩固提升一批特色学科,进一步增强其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鼓励建设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学术领域和学科增长点;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提升服务社会及价值引领能力;加快建设一批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学科,提升学科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的贡献力;加强高校间的协同创新,构建学科共建联盟,形成有影响力的学科群。

3.开展一流专业建设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北京市将以专业建设为引领,通过布局建设一流专业,引导中央高校结合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引导市属高校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优势特色,重点围绕高端制造、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金融物流、文化创意、医药卫生、师资教育、生活服务等体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城市服务运行、民生保障及改善需求的领域,建成一批强势专业、行业急需专业及新兴交叉复合专业。

4.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

市属高校是北京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支持若干所市属高校建设一批特色学科,把瞄准创新前沿和服务区域发展结合起来,推动产生一批国内外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及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成果,对于增强市属高校办学实力,更好地服务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李艺英]endprint

猜你喜欢
综合改革内涵式发展双一流
民族地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发展研究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杭州拱墅区召开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