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加强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2018-01-24 18:24张辰昀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8年1期
关键词:资格证书素质教育技能

张辰昀

素质教育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在职业教育领域尤其如此。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素质教育,服务人的发展,已成人们的共识。然而,在职业教育中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笔者阅读了不少关于职业学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文章,发现当前在职业教育领域,还存在着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把握不准、对素质教育的方向分辨不明、对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表述不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自身的定位和发展,影响了素质教育在职业学校的有效推进。因此,笔者认为,正确辨析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对于确定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以及促进职业学校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存在的误区

(一)存在着实用主义的倾向

也许是为了强调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也许是为了解决职业学校的发展出路问题,也许是为了将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更好地区别开来,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广为流传并奉若神明的口号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这“三以”出自何处,无从考证,但在“三以”中,人的发展的缺位却是显而易见的。

强调“以服务为宗旨”,重视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容易忽略的是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服务,将职业教育沦为“培养技能人才的加工厂”;强调“以就业为导向”,重视的是外在形式的就业(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一度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容易忽略的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熏陶以及学生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将职业教育降格为单纯为了就业的培训;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的是外显的技能,容易忽略的是职业精神和道德情操,将教育教学降低到技术层面。

任何教育类别一旦远离了人的发展,远离了教育的崇高性和理想性,必然陷入实用主义的泥淖。

(二)存在着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割裂开来的倾向

当人们谈论素质教育的时候,往往在有意无意间把基础课教学及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割裂开来甚至是对立起来。这种教育教学分离化的现象,极容易导致全员育人变成空洞的口号。如《中职德育纲要》中指出:“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等课程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笔者认为,这样的表述隐含着两个值得质疑的问题:一是将德育自外于其他课程教学,否则,就不存在“挖掘”“渗透”的问题了。二是这个说法本身就语焉不详,怎么挖掘?如何渗透?都没有具体标准,全靠教师自己把握。

将德育自外于“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等课程教学”,直接导致了德育工作孤掌难鸣的尴尬局面。

二、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辨析

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从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定义来看,很显然,二者并非对立关系。

笔者认为,要正确辨析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1)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2)所有的职业教育都应该是素质教育,所有的素质教育都是为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3)素质无处不在,因为任何职业、任何岗位、任何工种都离不开素质。(4)即使是纯粹的技能教学和技能训练乃至应试性、升学性的教育,和素质教育也不是一種对立的关系,至多是一种对应的关系。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既不存在外在于专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也不存在没有素质教育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及专业课教学。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必刻意寻找“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蕴含在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中。

三、职业学校加强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如前所述,在职业院校中,素质教育与一切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体的、融合的。如果非要加以区分,那么,有一个比喻是非常恰当、非常形象的:素质教育是盐,教育教学工作是水。当二者融为一体的时候,便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鉴于此,对于在职业院校中加强素质教育,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一)技能训练与技能育人融合——教师首先要有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使其更完美的精神理念。所有的职业院校都离不开技能训练,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怀有一颗“技艺的心”,应该表现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精神与教师技能水平的高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举例来说,假如一名教师技能水平很高,但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摆资格,吃老本,那么,这位教师显然是没有工匠精神的。反之,假如一名教师技能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这位教师勤学苦练,努力钻研,不满足已有的能力水平,不断地剖析问题,寻找差距,那么,我们在这位教师身上就看到了工匠精神。

笔者强调教师首先要有工匠精神,是因为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最能影响和感染学生的并非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而是教师对技能的态度。所有的教师都是曾经的学生,当我们回忆教过自己的教师时,印象最深的恐怕不是那些教师给我们上了什么课、讲授了哪些知识,而是他们关爱学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二)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融合——教师首先要有敬业态度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职业特征的精神与操守。职业不同,其职业精神也有所区别。在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中,职业精神虽然是隐性的,但却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有一个例子颇能说明问题:

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考察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时,一位同学把自己参加数控技能大赛的获奖作品送给总理,李克强仔细端详,连连称赞“接近完美”,并当场表示要把这件“作品”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这位学生说:“对不起,这个零件还有一点瑕疵,比赛时我有点紧张。”endprint

一个月后,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参加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说:“相比他的这件‘作品,我更欣赏他这种追求完美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人才应该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应该是有敬业精神加职业精神的人才。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技能,更要培养职业精神。”

从教育教学规律看,职业技能、方法是可以“教”给学生的,而职业精神是没有办法“教”的。职业精神只能依靠教师的敬业态度以及对职业的高度认同和自豪感来“传递”给学生。也就是说,只要教师具有了敬业态度,素质教育也就在其中了。反观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往往是只见职业技能,鲜见职业精神。丢失了职业精神的职业教育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产品服务的质量和精细程度方面。中国要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必须要跨越这个‘坎!”笔者感到,职业教育要实现“现代化”,也必须跨越这个“坎”!

(三)资格证书与专业素养融合——教师首先要有深厚素养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劳动活动密切相联,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很显然,由于某些职业具有特殊性,有必要对其工作标准、工作规范乃至入职门槛等采取“资格证书”的形式实行硬性规定。因此,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任何事情一旦走向极端,便会出现负面效应。曾几何时,一些地方的职业教育几乎变成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职业资格证书俨然成为了职校学生的“奋斗目标”,也成为了学校督促学生學好专业的重要抓手。

2016年,为了更好地营造激励人才发展的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发布文件,取消了一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令人费解的是,取消了职业资格证书后,有些职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一时间陷入了办学困境、教学困境。国务院取消部分职业资格证书的本意是为了“让广大劳动者更好地施展创业创新才能”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取消职业资格证书,更有利于把精力投入到专业教学中去,更有利于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如同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职业精神一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求教师作出表率,即教师要有深厚素养。教师的深厚素养渗透于教书育人过程中,其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即为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很难想象,一支没有素养的教师队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来。

以上三点建议是针对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而言的。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学校开展的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专门的德育活动,那么,在职业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就可以事半功倍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资格证书素质教育技能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对完善查验员资格管理机制的思考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拼技能,享丰收
关于对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的研究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