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排查工作中的运用

2018-01-24 17:33胡晓霞
教育界·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案例分析心理健康

胡晓霞

【摘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及早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文章通过具体个案的分析,体现了“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排查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实践证明,“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报告宜采取传统书信的形式,应以良好亲密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应与心理量表测试相结合。

【关键词】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心理健康;理论基础;案例分析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及早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便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本人在实际工作中将“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与观察法、心理测验法、谈话法等相结合,运用于本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排查工作中,获益颇多。

一、“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概述

本人以为,“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是对自己从幼童开始的成长过程、经历进行系统回顾和理性分析,它包含自我成长回顾和自我成长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自我成长回顾是对自我在婴儿、幼儿、童年、青少年时期的成长道路上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受教育经历等进行回顾;而自我成长分析则是结合自己的个人成长史,就自我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认识、态度、体验及感悟等进行反省、分析,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对自己人生价值观、社会观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来说,进行“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助于其更进一步了解自身,使其对自我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而对于教育者来说,通过对学生“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内容的解读和剖析,有助于尽早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并有助于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据此,本人设计的“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包含以下内容。

(1) 我的童年;我的亲人,我对他们的感情;我的朋友;谁对我的影响最大。(2)我的性格、我的爱好。(3)上大学后的这段日子,我的感受。(4)我在班级和寝室里的生活。

并特别要求:对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双亲和自己的关系应该详细记录和分析。

二、成长经历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的理论基础

通过学生的“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这是以成长经历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为理论假设的。本人认为,成长生活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的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这已得到心理学、医学和学术研究的支持。

(一)心理发展理论

在心理学理论研究方面最为重视童年经历的学派是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家都比较重视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儿童期经验将会对儿童的一生造成重要的影响。创始人Sigmund Freud认为一个人生活的不幸可以在其过去的经验特别是童年时期的经验中寻找根源,即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究其病因,往往都可追溯到童年时的环境和教育因素。

在美国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Horney Karen的心理发展理论中,主要概念是基本焦虑。她认为焦虑是源于人际关系的不安全感,而童年经验中亲子关系的优劣是基本焦虑是否产生的决定因素。

(二)医学、精神病学研究

诸多医学研究显示,儿童时期遭受精神虐待,忽视性虐待等,会使发育中的脑部发生变化,会使人在成年后罹患心理、精神疾病的风险增加。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家马丁·泰歇曾做了一项关于童年经验与脑部发展关联性的研究。他用最先进的脑部成像技术,辨识出数百位儿童、成人的四种脑部异常的状况,结果发现全部都和童年时的被忽略或被虐有关。“这些脑部的异常状况会导致成年后的侵略性、忧郁、焦虑,甚至是记忆和注意力的不全。因为童年时的创伤会影响发育中的脑细胞。”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在2011年的一期《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表示:“那些年幼时曾在精神或肉体等方面遭受虐待的人,以后出现抑郁症的风险是其他人的两倍多。他们的抑郁症还更难以治疗。”

(三)学术研究

诸多学者的研究普遍认为, 童年时期的负性情绪体验、重大生活事件、家庭成员的关系和父母的个性特点等, 都会对人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学者施琪嘉在《创伤心理学》一书中提出:“早年生存于创伤性环境中的儿童,由于环境的不安全、敌意或威胁导致其情绪被剥夺、需要不能满足,从而在长大以后难以发展出适应良好的人格结果与功能,从而严重影响成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学者傅文青等认为:“成人期一旦面临应激刺激就容易表现出人际关系敏感、偏执、自卑、无能感、抑郁等反应方式。”

显然, 童年时期受伤害、受虐待和被剥夺快乐的儿童, 可能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并影响日后的心理健康。

三、具体运用“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的案例分析

本班学生50人,最后收到了47份“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报告。从报告中,本人得到了学生的以下信息:独生子女;早期创伤经验;留守经验;家庭经济;家庭结构;家庭气氛;父母养育方式;小时玩伴、待人处事的态度;等等。并从中甄选出五类应给予更多关注和应预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留守经验的学生、单亲学生、父母养育不科学的学生、受到长期情感剥夺或情感忽视的学生和成长过程中缺乏朋友的学生。下面以其中一个学生为例来说明“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的运用。

(一)基本情况

小A,女生,据开学以来的观察,其笑容少,面部表情冷漠、僵硬,肢体语言少,每时每刻都让人感觉没精神;不愿意与他人接触,给人感觉难以接近,在开学以来很少与班上同学交流,独来独往,性格内向。整日无精打采,郁郁寡欢,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二)从“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报告中得到的信息

从小A学生的“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报告中整理出以下信息。(1)家庭:父母关系不和,从满月开始就被送到阿姨家,到8歲才被接回来,所以小时是称阿姨为“妈妈”的,有心里话大多也是写日记发泄一下,或打电话给阿姨诉诉苦。(2)人际关系:自己喜欢倾听,自认为较受人欢迎,但经常看到别人的缺点,所以就不想去接近别人。(3)身体状况:从小身体不怎么好,情绪波动太大的时候胃就很痛,开学以来消瘦了8斤。(4)感情:有暗恋的人,并相信对方喜欢她的可能性很大,一直没有表达,把书信、礼物都锁在一个柜子里。(5)情绪:消极,提不起精神做任何事,不愿多管别人的事情。endprint

(三)初步分析和干预手段

通过对小A的观察和从“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报告中整理出的信息,本人的初步分析如下:在心智、性格、能力均不够成熟稳定的孩童时期,她从小情感被忽视,长期缺乏双亲关爱,可能已经导致性格缺陷,造成情感障碍、社交困难。

有了以上分析,本人立即找学生面谈。在她的讲述中,大部分与报告中透露的信息一致,另外还表达了自己曾经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在交谈的过程中,观察到其肢体语言较为缺乏,眼神迷茫,游离不定,表情冷漠。

由此,大胆怀疑该生有抑郁症倾向,并采取了以下干预手段:(1)短信、电话联系,不定期地面谈,鼓励她敞开心扉;(2)与家长联系(也从中了解了部分与学生本人讲述不一致的信息),恳请家长给予更多的关爱;(3)与寝室里跟其稍走近一点的同学经常联系,从侧面了解情况;(4)鼓励多参与运动,坚持锻炼,有助于调节情绪。

(四)心理测量结果

不久后,学校例行对大学生进行的自评抑郁量表(SDS) 测量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有了结果。SDS测量结果反映出小A有轻度至中度抑郁。而UPI的分数为40分,根据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筛选标准,应归类为第一类:可能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把自我成长经历和心理测量结果相结合,便有了小A的抑郁症倾向和心理问题因果关系的初步还原。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较大可能在于她的童年经历。若将她移交给相关的心理专家,便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更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手段。

四、总结和建议

1.“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报告宜采取传统书信的形式。传统书信比言语或电话更能清楚地传达自己的理念,而且可以长久地保留,不断重温和深入分析。但不宜用易修改的电子文档。同时,不宜采取更正式、严肃的试卷、书面报告和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大程度地敞开心扉。

2.“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应以良好亲密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真实透露家庭情况,特别是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学生。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敞开心扉进行自我成长回顾积极性的一种内驱力。

3.“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应与心理量表测试等相结合。与心理量表测试相比,“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有其优越性,它是被试者主动地自我暴露,是在无阻抗或阻抗较小的情况下的心理剖析,掩饰性低,真实性强,可信度高。当然,采用“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花费时间较长,需要对每一篇报告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每个人在自我报告时都会留有余地,不可能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和完全彻底的自我暴露。所以,本人主张不能完全依赖于“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应与心理量表测试等相结合。这样,可以更大程度地做到定性又定量地分析研究学生的真实心理。当然,还应与教师多次的面谈相结合。

总之,在本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排查工作中,“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建议在大学生建档中纳入人口学资料,并应重视其预警作用,同时也应主动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

【参考文献】

[1]連榕.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教育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4):95-98.

[2]来尧林,何彩琰.童年经历影响孩子一生[J].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家长),2010(11):4-10.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案例分析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