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丽 南 华
(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一)译语话语权
法国法学家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最早提出了“话语即权力”的观点,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控制力,这种控制力体现社会权力,对应着特定的权力结构。基于话语权理论下的“译语话语权”理论即输出国通过适切的译语形式(即他者语言形式)主动实现(自己主动言说而不是由他人言说)自身语言及文化在他者语言与文化中的诉求,自身的主张为译语受众主动或被动地接受或认知,将话语权理论与对外传播中的英译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对外传播中的英译活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对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话语权的获得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别国主动赋予的,而是需要本国的译者通过恰当的译语表达和灵活的文化转换来最大限度地获得译语受众的理解和认可,因此译者需要注重语言文字的选择,语义的切贴传达,文化的转化以及表达的生动,来吸引译语读者的阅读兴趣,实现原语文化在译语中的再现。
(二)旅游景点名称翻译
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活动是向外国游客展示该地区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情的窗口,译语话语权指导下的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旨在通过贴切的译名,反映该地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理念,以便最大限度地获得外国游客的主动或被动地接受或认可。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是一个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翻译具有传播的一般性质,即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但与普通传播不同之处在于,跨文化翻译介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操纵者必须选择文化换码,也就是说译者作为旅游景点名称英译活动中的主体,在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译者不仅要对原语和目的语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在面对中西方纷繁复杂的文化差异时,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
(一)一景多译:译语话语权语言意义缺失
同一个景点译名不同,常常会有多个版本,译者各自为战,造成译名紊乱,良莠不齐,给国外游客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导致了广西旅游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译语话语权语言意义缺失,进而丧失了话语主导权。
例如,柳州市的4A景点“立鱼峰风景区”的翻译就有多个版本:“Liyufeng Shan Park”,“Liyu Hill Park”,“Liyufeng Scenic Spot”,“Standing-fish Hill”,“Standing Fish Shan Park”。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写道“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立鱼峰因此而得名,也叫石鱼山,习称鱼峰山。以上五种版本的译名给外国游客造成了极大的困扰,“Standing Fish”这种字面译的译法让读者不知所云,摸不着头脑,甚至有可能以为是几个不同的景点。从译语话语权的视角出发,笔者以为,可采用音义相结合的方法,将之统一译为“Liyufeng Scenic Spot”,这种翻译方法不仅可以保留该景点名称的内涵的完整性,又可以激发外国游客的兴趣,并更好地彰显广西的民族特色。再比如“象鼻山”的翻译就出现了三种翻译文本,“Elephant Hill”,“the Elephant Hill”和“Elephant Trunk Hill”,让国外游客摸不着头脑。
这种一景多译的翻译现象严重阻碍了广西旅游景点译名体系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给外国游客造成了理解上的困惑,最终导致“我来说”不能为译语受众理解,因此只能“由他人说”,严重丧失了广西旅游文化传播的话语权。
(二)文化失落:译语话语权文化内涵缺失
广西旅游景点名称很多是具有深刻寓意的,并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底蕴,因此景点名称的翻译应该恰当地反映出景点的人文或自然景观特征,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外国游客的认可和接受,谋取话语主动权。然而在实际的景点名称英译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人文内涵丢失的现象。
例如,柳州市人文景点“柳侯祠”,最常见的译名是“Liuhou Memorial Temple”。柳侯祠是人们为了纪念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而兴建的庙宇。柳侯祠原名为罗池庙,后因柳宗元死后被追封为文惠侯而改名。对于大多数外国游客而言,“柳侯”远不及原名“柳宗元”的声名遐迩,因“柳侯”二字的直接音译并未表明“柳”字的人称指向,译语读者很可能会造成理解的困惑,同时译名也没能体现出“侯”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深层寓意,这就造成了英译活动中文化内涵的缺失。另外,“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而并不具有“temple”(寺庙、寺院)所传递的宗教寓意。为了更好地传达出景点名称中的人文内涵,从译语话语权的角度出发,笔者以为该译名可译为“Memorial of Liu Zongyuan。”
因此在广西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中,景点译名不仅要做到语义的传递全面周到,同时还要确保在尊重译入语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将景点中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真实再现,这样的译名既能引起外国游客的兴趣,也能够有效推动广西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
(三)名称错位:译语话语权受众权利丧失
翻译是一个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话语权下的话语关系是交互的,译者在行使话语主导权的同时还应该兼顾译语受众的权利和需求。然而,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还存在着片面追求“读者反映”而造成的文化错位现象,使得原语意象在译语中截然不同,受众的知情权随之丧失,导致了译语自身应有的主导权的丧失。
例如,广西香桥岩风景区的“仙人洞”翻译为“God platform”,在此译名中将中国文化中的“神仙”译为基督教中的“上帝”,造成了一种宗教上的错位。还有桂林著名景区“桂海碑林”的翻译为“Guihai Stele”,“Stele”专指刻有关于古希腊文字或图案的石板或石柱,这种译法造成了地域艺术的错位,给外国游客造成了理解的障碍,因此可以译为“The Forest of Guilin Stone Tablets”,这种译法能够贴切地传达“碑林”的含义,更利于外国游客接受和认同。
(一)直译
对于那些结构清晰,语义简洁,同时又不会给译语受众造成理解困扰的景点名称的翻译。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体现广西的民族特色。比如青秀山风景区里的龙象塔的翻译为“Dragon and Elephant Pagoda”。龙象塔的命名源于佛经中的“水行龙力大,陆行象力大”,“Dragon and Elephant”的翻译能够形象地体现出龙象塔高大雄伟、气势非凡的特点。“Pagoda”通常指佛教或印度的塔,尤指一种多层的佛塔,塔的每层顶部都有装饰,而“tower”一般是指方形或圆形的教堂或城堡的塔。在建筑特点方面,龙象塔外形为八角形,每层都有翘角,因此“Pagoda”的翻译能够直观地向外国游客展示塔的外形特点,便于获得译语受众的接受和认可。
(二)意译
当译者在景点翻译的实践活动中遇到不可调和的文化差异,无法采用直译的方法时,为了在汉语和译语文化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往往采用“意译”的方法,将那些富含民族特色的词汇进行贴切传达。比如桂林王城景区内的“福泉井”的翻译为“Fortune Well”,此译名能够将“福泉井”造福于民的美好寓意传达给外国游客,便于受众的理解和认可。
(三)音译+直译
对于一些专有名词,特别是一些承载着人文内涵的景点名称,译者在翻译时,为了保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并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可以采用音译和直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例如,桂林“伏波山”景点,有两个英译版本:“Wave-Subduing Hill”和“General Fubo Hill”其译名就涉及到“伏波山”的文化背景。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时曾在此山试剑削石,吓退敌人。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山上建了伏波庙,“伏波山”因此庙而得名。依据该传说,“伏波山”应该译为“General Fubo Hill”,以此体现桂林悠久的历史渊源。另一种版本是,此山有一个崖角突出在江面上,每到涨潮时就可以阻挡汹涌的波涛,好像征服了波涛一样,“伏波山”的“伏”就取其“屈服”、“顺从”的意思。按照该版本的传说,“伏波山”便可译为“Wave-Subduing Hill”。从译语话语权的角度,以及更好地扩大广西旅游文化的传播来看,笔者以为采用音译+直译策略的“General Fubo Hill”更妥帖。该译名可以更好地再现其人文内涵,激活游客头脑中有关该景点的背景知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广西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是一个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贴切的译名能够体现广西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广西旅游产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因此在广西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就必须充分考虑译语受众的心理认可和接受程度。广西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活动应该以译语话语权理论为指导,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提升广西旅游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增强其世界影响力。
[1]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旅游景区景点大辞典[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3.
[2]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7.
[3]钱圆铜.话语权力及主体位置——基于福柯理论的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6-118.
[4]熊欣.对外传播中的“译语话语权”[J].湖南社会科学,2015a(4):208-211.
[5]熊欣.译语话语权研究——中医药英译现状与国际化[J].中国科技翻译,2015b(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