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佳娣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需要靠长期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而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界定,指出语文课程的学习应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究竟怎么教呢?得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文字运用中学习文字。所以说,语感的培养和语用的实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能在课堂中去有意识地训练落实,必定能促使学生的语感进一步形成,语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笔者以《槐乡五月》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在散文教学中培养语感,落实语用实践。《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结构清晰,笔者抓住中心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从整体切入,先带领读者欣赏槐花飘香的美景,再让读者体验槐乡孩子的快乐。这篇课文语言文字十分优美规范,值得很好地赏析积累。所以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以便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语用实践。
这篇课文400多字,运用了12个叠词,可见叠词是本课不可忽视的一个教学点。笔者抓住运用叠词描写槐花多的典型语句“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作为教学点,展开教学。
PPT出示:“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1.齐读句子谈感受——槐花真多!作者是怎么写槐花的多呢?(叠词)这些叠词带给你们什么感受呢?(感受到槐花的多)
2.师引导:你们来读一读这句话:槐乡的山洼、山坡、山岗,似瑞雪初降,到处都开满了槐花。
(1)读一读,想一想:哪一句更能让你感受到槐花的多?(生一下子明白过来:山洼、山坡、山岗,是一处一处的,而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表示到处都是,更能表现槐花的多。)
(2)接着师跟上:是啊,角角落落,满山遍野到处都是!叠词具有什么作用?(师引导:强调)
(3)槐花真多啊,读好这句话。(品读感悟叠词的精妙)
3.叠词在生活中也很常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运用正确的叠词填空:
(1)别看现在油菜绿油油的,等到4月油菜花开,遍地金黄金黄的,美丽极了!
(2)5月,东山的枇杷熟了——黄澄澄、甜丝丝的。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受到叠词与众不同的表达效果,感受叠词具有强调的作用,同时学以致用。让学生不仅能理解叠词的内涵,还能进行理解运用,落实到语用实践中,提升阅读能力。】
PPT出示:“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1.笔者问学生:作者是怎么写出槐花的不同姿态的?(比喻)
2.有的槐花抱在一起,看——(出示相关的槐花图片),远看像玉雕的圆球(出示相关的图片)。作者把______比作了_______。读着这样的句子,看着这样的图片,你有怎样的感受?你觉得这抱在一起的槐花怎么样?(冰清玉洁、玲珑剔透、晶莹透亮、洁白无瑕)这样的比喻可真美啊!
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看——(出示相关的槐花图片),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出示相关的图片)。作者把______比作了__________。你们觉得像不像?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槐花的什么特点?(多、美)
3.同样写槐花,为什么写出了不一样的姿态呢?为什么用三个不同的比喻句去写呢?这三个比喻的顺序能互相调换吗?
(引导生发现:站的角度不同。一开始,站在高处远望,看到全景:槐花又白又多。后来远看又近看,角度不同,观察出槐花的姿态也各不相同。三个不同的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语言形式丰富多样,同时不可以调换比喻顺序,否则就不精确形象了。三个比喻句突出了槐花的姿态美。这就是比喻的精妙!)
【设计意图:比喻是本课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点。我们的立足点不仅仅要让学生简单找一下本体和喻体,更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喻体选择的精确和精妙,通过不同的比喻句,通过远看、近看带着学生逐步揣摩、比较、感受比喻的精妙。】
PPT出示:“‘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1.师引导:我们来找一找课文中有多少种香。种类不同,浓淡也不同。你觉得哪个词最“香”?分别品味:
香喷喷(这是一个叠词,强调了槐花饭很香。)
清香、醇香、浓香(这三个词中都有一个“香”字,而且,香味儿越来越浓。槐花的清香,槐花蜜的醇香,槐花饭的浓香,香味弥漫,整个村子都是香的了。)
香气扑鼻:香味儿直往人的鼻子里钻,真香啊!
香海:花特别多的地方叫花海,人特别多的地方叫人海,香味儿特别浓的地方就叫香海。
2.课文中有一个字,它不带香,却是写香的,比刚才那些所有带“香”的词还要香,是哪个字呢?(浸)
“浸”有泡的意思,但程度比泡更深。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天上地下、家里家外让人感觉香到骨头里去了,村庄、田野到处都弥漫着槐花的香气。
【设计意图:在品味“香”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去找六种香,让学生自己感知香的种类不同,浓淡也不同,再追问不是香字,也写香的“浸”,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由浅入深,由表面往深层去走。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找到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1.范读:创设情境,走进画面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当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都开满槐花的时候,槐花的香味也随之弥漫开来。你闻到这槐花的香味了吗?请你闭上眼睛慢慢地、深深地吸一口气,仔细地闻一闻。
(1)师配乐诵读相关句子。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2)你闻到这槐花的香味儿了吗?还有谁闻到了?(槐花可真香呢!)
2.引读:反复朗读,领悟深化
PPT出示:第1自然段(略)。
(1)五月,洋槐开花了。槐花的姿态各不相同。远看——(学生齐读第3句前半句);近看——(学生齐读第3句后半句)。
(2)五月,洋槐开花了。槐花开得又白又多!(生齐读第2句)
(3)五月,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季节呀!(生齐读第1~3句)
3.师生配合配乐朗读:渲染气氛,走近文字。(配乐:卡农钢琴版)
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画线的部分师读,其余部分生读。)
4.背诵:积累语言,让文字走进内心
槐花飘香的季节美得让人沉醉,我们尝试去背一背,把槐花飘香的美景珍藏在记忆中好吗?看谁能背得又快又准确。
出示简单的提示:
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设计意图:朗读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背诵,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笔者使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方式以读代讲,让学生以读促悟,熟读成诵,积累规范优美的语言。】
课文的第2、第3自然段写槐乡孩子的快乐,学生一读就懂,所以笔者放弃了分析,大胆尝试,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由朗读第2、第3自然段。让学生选择自己觉得最快乐的事情,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写:“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我真是乐在其中啊!”用上文中的句子完成填空。这有点游戏的味道了,学生都怕自己的答案被别的同学先说了。他们自然进入了细读状态,并自觉进行加工转述,从而开始了一种比较积极的言语运用。这样,加深对文字情感的体会,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1.一名女生写道: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美美地吃槐花饭。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扮上槐花蜜。我最喜欢吃甜的了,特别特别甜,比糖还甜。我真是乐在其中啊!
(生不仅能转换人称,以第一人称去说,还内化了文章的语言,加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行想象和延伸。)
2.一个男生写道:五月,是槐乡孩子们的季节,我们小子们,衣裤的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里拿的还是槐花。我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槐花,可真有口服呢。我真是乐在其中啊!
(随即我问他:“大大咧咧是什么意思?”“不拘小节的。”我又问他:“‘塞’是怎么个吃法?”学生做动作,很形象,很享受,仿佛真的在吃槐花一样。“槐花好吃吗?”他边点头边说:“挺不错,香喷喷甜丝丝的。”)
我又问另一位男生:“你觉得最快乐的是什么?”他回答:“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我利用9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8分钟交流,学生争先恐后,发言都很积极,我想这和我创设环境、营造轻松的氛围有关,学生好像玩游戏一样,都很有表达欲望。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里,我希望学生能借用课文中的词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让文章的内化走向运用,把在书上学到的字、词、句根据语境的需要恰当地运用。】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在课堂上对叠词的辨析运用、对带有“香气”词语的探寻发现的过程中,不仅能理解叠词的内涵,还能进行运用,落实到语用实践中,也能通过逐步揣摩、比较感受比喻的精妙。品“香”时,学生边探究边品读,由浅入深,由表面往深层找到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逐渐提升了自己的阅读能力。最后的读写结合环节,学生能借用课文中的词句,对文章进行内化,并走向运用,即理解文体,写自己的感受,加以理解运用。在笔者预期效果之中,学生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散文的文字,犹如美丽的珍珠,颗颗美丽,串串惊艳。教师只要认真钻研思索,始终把“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什么样的阅读能力”放在备课首位,相信在课堂的阵地上,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