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梁
一提起习作,很多学生就头疼,他们不愿写,也不会写,所以就有了一种怪现象的蔓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都不一样,但写出来的习作往往大同小异。原来在学生中背作文、抄作文书很是流行。他们每人手中至少有两三本作文书,习作题目一出,他们就忽拉拉翻开大抄小抄一遍,写出来的习作只不过改头换面罢了。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具有新奇感、神秘感的世界,不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使他们乐写、愿写、会写呢?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尤为重要。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习作的源泉是生活,应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情感、经验、知识。小学生正值天真烂漫、满脑子充满奇特幻想、装满各种问题的年龄,无论是他们的精神生活,还是他们认识世界的过程,都要通过表达和交流来完成。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接触千姿百态的自然,深入丰富多彩的社会,指导他们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用心去体验,多接触人和事,让他们的情感和经验在实践活动中日益丰富起来。活动中,我们首先让学生入情入境,再移情于物,浮想联翩。另外,在学生中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吸取书中的精华,学会将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让他们互为依存、相辅相成,举行多层次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享受习作的快乐。
习作教学,应与时俱进,倡导崭新的习作新理念。古往今来,凡是脍炙人口、能够感动人的作品,大多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怎样才能让学生心中拥有爱,激发出他们的情感需要,开启他们情感的闸门呢?方法很多,关键是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真实表现自我的过程中展示他们纯真的心灵。由于我们的教育机制存在着一些弊端,长期以来学生们养成了看“脸色”作好文,背范文求高分的坏习惯。举一个小学一年级造句的例子:教师让一位学生用“发现”造句,学生说:“我发现母鸡围着草垛转。”另一个学生说:“我发现地球围着太阳转。”结果前一个学生遭到了老师的训斥,后一个学生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凡此种种,数不胜数,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个性,写出的习作当然也就千篇一律了。
只有自由的个性化的习作教学,才能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过程中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同时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
当写作需要的基本功夯实以后,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通,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这句话就是强调一个习惯问题。学生在写作中,所谓不会写或写不好,不是缺乏文字的深厚功底,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有时不会表达,有时词不达意。
让学生写一个熟悉的人,他们写的几乎都是长着大大的眼睛、浓浓的眉毛、高挺的鼻子,像周围的人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不够鲜明,没有灵气,原因就是平时缺少观察,缺少对一些佳句佳段的积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设立自己的语言材料库,把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写人、物、景)、别开生面的开头和结尾等分门别类摘录下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在积累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多想、多感悟,把握和领悟语言深层的内涵,咀嚼文字的滋味,体验文中的感情,由浅入深,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活跃思维,积淀语感。这样使学生迸发出新的火花,并及时将这灵感的闪现变成文字,实现表达上质的飞跃。
说真话、写真文、表真心,让学生把习作视为精神家园,尽情地宣泄和倾吐自己的欢笑和伤感。习作是快乐的,要让学生享受习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