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萍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在新发展阶段功能增强和应用的拓展,是一种互联网和其它传统产业相结合的模式[1]。这种结合并非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简单相加,而是信息技术平台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进行深度的融合和发展,催生出新的行业生态。
“互联网+教育”即为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2]。面对“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海量的网络信息及相关数据,教师在教学模式、思维模式、知识结构等方面需要做出调整。面对互联网与教育的高度融合,高校教师应当做些什么?就此问题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任友群指出“教师不仅要会运用PPT取代板书,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策略和行动中具有更开放的思维,共享优质资源,增加与学生的课堂互动,通过管理信息化分析学情、制订个性化方案。教师要“走出”传统课堂的局限,把握信息技术与课堂的契合点”[3]。任教授的就该问题的回答不让我们去思考分析:在"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将要面对怎样的挑战,高校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新能力?
(一)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知识和信息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从整体上看,人们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已然跟不上新知识的产生速度。同时,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丰富多样,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学生的知识起点比传统教育模式下会更高,因而,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的需要,才能满足学生更高的知识需求。因而,教师就应当在自身发展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归根结底,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主要源于对自我经验及行为的反思,只有通过对自身的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真正做到终身学习,才能形成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风格和知识储备,才不会被新时代所抛弃。
(二)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课程教学、开发课程资源、管理教学活动的一种能力,这也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力[4]。信息化教学能力即信息化环境之下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能力。“互联网+”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技术融于一体,并将海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线上线下的学习活动融合在一起,相继产生新型的教育形态,教学环境的革新则要求教师们拥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这就要求教师们不仅能够在新技术环境下进行有效教学,并且还要求能够利用新型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创新[4]。由此可见,要让高校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势在必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必定要通过教师们自我教育以及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来得到培养和提升。笔者建议高校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师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第一,高校要想办法激发教师们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需求。“互联网+”为信息化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成为支持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外在动力。教师本人必须深入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提高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们一定要意识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机遇,同时让我们面临诸多挑战。教育观念、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如若教师不能适应时代为我们带来的新变化,积极提升自我,则会被时代所淘汰,从而促使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其次,要细化培训对象,开展针对性培训。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普通的信息化教学培训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培训时间短,重复性培训等问题,因此难以满足教师各种不同层次的需求。高校可以将信息化教学培训系统化、模块化,然后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掌握教师们信息化教学培训的需求,也可以将教师按照按专业、职称、年龄段等进行分类,同一类别的教师通常在信息化教学培训方面的需求具有相似性,经验分享和探讨更容易获得启发。最后,要加强重点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力培训。“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走信息化教学之路势在必行。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接受基本教学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还需接受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力的培训。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如何促进课程改革、信息化教学的评价与方法论,另外学校还应当组织教师参加学校在线课程建设项目教改实践,开展合作性、研究性教学能力培养等,重点培养教师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力。
(三)数据意识和处理能力
在“互联网+教育”高度融合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将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更加准确,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学。因此,教师的数据意识和处理能力是新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培养教师的数据意识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对教学、科研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数据应当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要深刻意识到数据在“互联网+”时代对教学、科研的作用,要善于从数据的角度分析、评价教学及科研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行为数据;在平时的科研中,要重视自身的行为数据,并形成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判断的习惯。其次,“互联网+教育”中的大数据处理要求教师具备数据处理的能力,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因此,教师只有掌握新的数据处理技术,才能顺应“互联网+”新形势的需求。同时,高校应当在教师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中,开设相关的数据处理技术的课程,其中包括数据挖掘、回归分析、聚类分析、数据融合、自然语言处理等内容,同时还应开设各种数据软件处理课程,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从而提升教师学习数据处理技术的能力。总而言之,数据意识及数据处理能力的习得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除了需要教师在继续教育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在平时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要积极运用,积极实践,从而提高该项能力。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众多的机遇,“互联网+教育”“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支撑,催生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让“个性化”的教育不再只是梦想,‘因材施教’能关照更多人”[3]。鉴于“互联网+”所带来的诸多益处,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当积极转换思路,迎接新的挑战,尽快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提升自己的能力,真正将“互联网+”带来的益处发挥到极致。同时,我们也不能夸大“互联网+”的有效性,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教育”的正确形态应该是对传统教育的升级,而不是去凌驾于教育本质之上,不是去颠覆传统教育。这是因为,“互联网+教育”虽然会极大改变我们的教育,但并不会从本质上颠覆教育,更不会在较短时间之内颠覆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我们应当做的是把新的教育技术统一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促使我们重新去思考和改进教育体系,从而教育技术才会真正发挥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