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越
翻阅中国传统绘画论著,对人物画更多的是集中于讨论人物的“神”、“形”、“色”、“貌”等,对布局的讨论则略显寂寥。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及“六法”,有“经营位置”一说,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构图。再有顾恺之的“迁想妙得”,“置陈布势”理论。“置陈”是指画中形象的位置之陈列,“布势”是指布置发自形象之内的力量,“置陈”以“布势”为旨归。“置陈布势”,就是“经营位置”,不过更加明确地强调出布势对经营位置的重要性。学者宗白华先生讲到,“构图的构成过程,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一个组织表达过程,其实,它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表现着艺术家对客观事物认识理解的程度或水平”。传统的人物画构图形式更注重“目识于心”的主观表现。然而,当代水墨人物画构图从传统到现代,由于受西方绘画的影响,艺术家们一直在试图有所创新,探索与创新对传统的构图方式的吸收与借鉴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中国画中的空间意识是平面的,不会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具体的空间,而是一种扩散的或延展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中国绘画独特的布局与空间表现方式的形成离不开视点,也就是艺术家的观察方式。当代学者彭吉象认为,中国画在绘画构图中不被焦点透视的表现技法所局限,灵活采用可以进行远近高低移动。在《艺术学概论》内也提出:“中国画的另外一项重点特征,即构图上并不被相关的焦点透视所限制。”这种透视方法与西方相比,显得画面视野十分宽广辽阔,而构图也越发灵活自由,从根本上彻底推翻了所谓现实时空观念的束缚。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散点透视”成为与西方焦点透视相对应的,足以概括中国绘画空间的专属名词。也有学者对于这一界定的准确性存在异议,认为“透视”是西方原理性的思维,中国传统绘画是没有“透视”的,是根据画面需要的原则来决定如何布局的。刘继潮先生从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观念入手,提出了“游观”一说,这就从根本上与西方的焦点透视和人们一直认为的中国画的“散点透视”观的思维区别开来。从这些观点中都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绘画空间的视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的。
所谓艺术创作中的流动的视点,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代表着画家在表达实际空间的观察视点时,并未限制在特殊的位置中,而属于时间中游移式的“面面看”、“步步移”,具有流动性。其二,是画家在“经营位置”时,根据画面需要,打破定点视点的限制,将不同时空下的多视点的视觉印象整合在一起,使画面的空间根据画面表现而扩展,具有流动性。观者欣赏的视点也是流动性的。宗白华先生阐述为:“画家的视线并非以特殊的视角来聚集于相关的透视焦点,而属于流动的模式来飘瞥其中的上下四方,从而感知全景的开合以及起伏之变化。”
布白对于绘画而言,是指画中不着笔墨痕迹的空白处,所以又称为“余白”或“留白”。中国画中的“留白”并不是简单的空白,而是能让人产生艺术联想的留白,是“空而不空”的艺术表现。中国画构图中的布白,要遵循虚实呼应的原则,注意疏密的变化。潘天寿先生曾提出:“中国画的安排有虚有实,对于虚实有着较高的关注度,而西画较少论述该问题,通常是布置的满幅为实。虚者空也,就是画幅上的空白,空白搞不好,实处也搞不好,空白搞得好实处就能好,所以中国画对虚实问题极为关注。”中国画是以线条为主要手段的,线条之中即属于空白,也就是留白的描绘方式。画中的白要根据布势的需要,配合疏密的变化,做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空白的分配要对物象和笔墨做疏密的安排,才能达到视觉上的节奏感。从视觉习惯来看,人的眼睛无法同时看清位置不同的几样东西,必定会对于观察的物象进行选择性的吸收。而在高度集中特定物象的情况下,则会有着“明察秋毫”的特征,其余的事物会随之而忽略,又或是“视而不见”。传统的中国画以这种特殊的视觉习惯来进行画面的处理,依靠特殊的留白来强调画面中的主体以及表现空间。布白正是中国绘画构图的一大特色。“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恰是中国画所特有的美学观点。画家根据立意的需要,在画面上留下空白,无形的空间为有形万物提供了广阔背景。黑白与虚实虽是绘画构图的形式,也是主观艺术处理画面的方法,在绘画创作中,画家将视觉中的形,予以取舍加工而重新组合。视觉中的形为我所用,形成特定的画面意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国画构图讲求“完整得势”。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论艺术》中写到:“‘布局’”就是通过把不同的人物形象和自然界事物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完整自足的整体。”其具体做法一般表现为,灵活运用审美原则,在一定画面空间里巧妙、合理安排和处理各种形象或符号关系,以期将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符号组成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整体。汉代《淮南子》早就已经谈到了绘画创作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即“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这就是说,绘画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从整体风貌上对其加以把握,而不能一味陷入细小局部细节的抠画当中。郑板桥说“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一块元气团结而成”,既指形态的塑造,又指构图形式。圆形的边缘线连绵不断,没有首尾之别,也没有方向变化,给人以饱满、完整、流动、团实的感觉。与画中人物的整体风貌取得了完美的契合,具有凝聚的整体感。在绘画创作中,画面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画家用心经营的,改动一个物象的位置比例,一个色块都会带来其余各部分的相应变动。画面上的一切形式都会对整体起作用。在构图中要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呼应,才能形成一个整体,贯通一气,传达出水墨人物画独有的气韵和意境之美。
美国艺术史家苏立文先生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讲到,“中国艺术家所记录的并不是单纯的视觉上的经验,而是许多经验的聚合”。中国画家就是把以往所积累的视觉经验糅合在一起,发挥主观能动,对画面进行布局和空间的营构。中国画因为独特的认知方法和艺术观念,在绘画创作中的布局上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传统的表现形式是精华,在布局和空间营构上须具备传统绘画的空间意识,黑白与虚实的节奏关系以及画面的完整性等法则。20世纪后的现当代人物画创作,西方语言与中国传统艺术语言无限交融,使绘画创作产生了更为多样的表现形式。在这种环境中,一味追求西方艺术,抛却本民族特色的虚无主义创作思路,并无出路;而固步自封,不求学习与改变的保守主义做法,也同样难以为继。对于中国现当代人物画而言,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保持世界眼光,积极引入他国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方才能够在东西方大融合的社会与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乃至各门类文化艺术取得更为深入且持久性的发展。
[1]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周正. 绘画构图原理[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
[3]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潘天寿. 潘天寿论画笔录[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5]俞建华. 国画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刘继潮. 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本体诠释[M]. 北京:三联出版社,2011.
[7]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苏立文. 中国古代艺术[M]. 台北:台北南天书局发行,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