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始基

2018-01-24 17:41:57薛永龙吴学琴
关键词:世界市场共产党宣言宣言

薛永龙,吴学琴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1848年2月发表的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问世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境界。《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整个世界,正如恩格斯在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所说的那样:“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1]392。《宣言》发表至今已有170年,人类社会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一般原理仍然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治理的理论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论述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世界无产阶级进行全球治理的必然性,阐述了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构想,为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具体的实践指引。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进一步加深,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时空,世界各国日益成为一个安危与共、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和国际多个场合中提出,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了《宣言》关于全球治理的基本原理,继承了全球治理的多重共识,同时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为人类进步事业不懈奋斗的庄严承诺。

一、《宣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根基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时代问题都产生于一定的实践土壤,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也都是对时代问题的现实回应。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从历史和价值两个维度系统论述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乃至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深刻剖析了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以及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行全球治理的必然趋势,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根基。

(一)生产交往的扩大决定了进行全球治理的历史必然

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普遍发展使世界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面临共同的机遇和挑战,全球治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1]404资产阶级由于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发展了大工业,使交往工具不断革新,推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即是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日益被打破,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与此同时,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日趋减少,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和交往是由资本逻辑主导的,其直接结果就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使落后国家从属于资本主义先进国家,他们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和军事优势对落后的民族和国家进行殖民掠夺,力图使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主义并没有解放世界,消灭奴隶制,而是在彻底地利用奴隶制,更是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制造出新的奴隶制体系”[2],在此境遇下的落后民族国家和无产阶级,遭受着残酷的奴役和压迫,他们迫切需要变革现存世界的科学理论和实践路径。

《宣言》认为,生产和交往的扩大决定了进行全球治理的历史必然性。当今世界,随着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进一步加深,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时空,世界各国日益成为一个安危与共、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人类面临共同的挑战和难题,需要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和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全球化的加深,世界各国在更多领域、更多层面上实现了共同发展。但是,国际局势和地区形势仍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不公正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还依然存在,世界上的贫富差距仍然在扩大,这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归结起来就是要解决好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问题。因此,生产和交往的迅速发展使得一国的问题演变成世界性的问题,决定了世界各国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共同寻找一种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打造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旨趣的新型国际关系,让世界各国人们共同分享人类发展进步的福祉。

(二)世界市场的形成提出了进行全球治理的时代任务

大工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和交往的不断扩大,必然催生出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系统论述了大工业的发展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紧密逻辑关系,揭示了大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又反过来促进大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一般规律。《宣言》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1]401-402

世界市场的形成给无产阶级提出了进行全球治理的时代任务。《宣言》从历史维度对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给予肯定,指出资产阶级挖掉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根基,使落后民族卷入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来,并最终将所有国家都纳入到世界市场体系。另外,资产阶级促成的世界市场体系客观上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各国商品的自由贸易,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和交往空前加深。但是,《宣言》又尖锐地指出:“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1]416。现代资产阶级“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1]403。换言之,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其在本质上是反自由的。资产阶级推动形成的世界市场秩序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它是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落后国家和民族并没有真正享受到现代化发展成果,世界无产阶级人民仍然处于水深火热的压迫之中,仍然没有获得自由。因此,世界市场的形成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全球治理提出了解放无产阶级的新的时代任务。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际问题林林总总。全球化背景下,面对一系列复杂的国际问题,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世界大势,紧跟时代潮流,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对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力促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积极推动构建血肉相连、安危共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应有的历史担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宣言》关于全球治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当前全球问题的时代回应。

(三)自由人联合体指明了进行全球治理的正确方向

共产主义的事业是全人类寻求共同解放的事业,必须联合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才能最终取得胜利。《宣言》指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435这蕴含了共产党人进行全球治理的主张,为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即只有真正实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世界大联合,建构共产党主导下的全球治理体系,无产阶级才能取得胜利,并最终获得解放。当前,中国共产党积极履行同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责任和义务,为世界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未来构想的现实展现。

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进行全球治理的价值旨归。在《宣言》的第二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22。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各国的共同发展和世界人们的共同幸福为目标。与此相适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使中国人民的梦想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紧密联系起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上,引用德国的一句谚语指出:“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4]。因此,各国应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推动经济的联动增长,促进世界的共同繁荣,让发展成果惠及各国人民,不断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加速迈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这洞悉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概言之,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旨在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这一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宣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了多重共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不同国家之间凝聚广泛的共识。如何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各个国家携手并进、联合起来共同建设美好的世界,这需要国与国之间达成公平正义的政治共识,达成开放合作的经济共识,达成交流互鉴的文化共识。《宣言》对这三重共识曾做出科学的系统的论述,这为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精神滋养。

(一)《宣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了公平正义的政治共识

《宣言》认为,在资产阶级推动下形成的世界市场秩序,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体系,是一种落后民族依附于先进民族,落后国家依附于先进国家的不公正、不合理的世界市场体系。在这种体系中,落后的民族国家一直遭受着先进国家殖民掠夺的迫害。因此,《宣言》指出:“不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那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也不可能有各民族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必须实行的和睦而自觉的合作”[1]397。也就是说,《宣言》主张恢复所有民族国家的主权独立,打破资本主导下的霸权主义国际秩序,并且认为只有在各民族国家主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真正公平正义的合作,进而促进各民族国家的平等交流,共同致力于构建使全人类获得解放的全球治理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身处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市场之中,必须时刻高扬解放人类的正义之旗。他们在《宣言》中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11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正义性的目的上,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性质,表明共产党人期望建立一种站在正义制高点上的公正合理的世界市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进一步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435因此,《宣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确立了公平正义的政治共识,即只有基于各国主权完整和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开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的文化交流,从而打造休戚与共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实现整个世界的普遍安全。

(二)《宣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了开放合作的经济共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市场的扩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对资产阶级推动形成的开放合作的全球化格局给予充分肯定。《宣言》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1]404资产阶级由于受到资本逻辑的驱使,不断开辟商品市场,扩大商品销路,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开放与扩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另外,由于世界市场的扩大,民族的和地方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再也不能独善其身,这就要求各国必须在商品生产上进行更为细致的分工与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寻找利益点上的交汇点,构建和衷共济、互惠互利的全球经济利益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共识,奠定了共同发展的全球治理新理念。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6]中国一贯坚持开放与合作的经济发展方针,坚持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国建立广泛的经济合作,尊重他国的合理利益,寻求各国之间的利益交汇点。《宣言》认为,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国际性大联合创造了条件,尽管国与国之间的性质不同、国情不同,但是各国工人阶级的利益是相同的,他们又有着共同的敌人,因此,在这种利益共识的基础上,各民族联合起来的夙愿才能得以实现。《宣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的开放合作的经济共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支持和广泛赞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同频共振的良好效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博大的“世界情怀”,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全球治理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更是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怀。

(三)《宣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了交流互鉴的文化共识

世界市场的形成,不仅使各国在经济利益方面达成了开放合作的共识,而且还进一步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所言,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往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彻底打破,“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404。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对无产阶级国际联合具有重大作用。一方面,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世界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国人民逐渐消除对立和隔阂,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互信加深;另一方面,世界市场的形成也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创造条件,使得各国在文化方面互通有无、相互借鉴,进一步加深了彼此在文化方面的认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形成交流互鉴的文化共识,同世界各国展开文明交流、文明对话。当今世界,随着世界市场体系的不断深化,各国文化交往交流的频率也在增加,与此同时,文化交流的领域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世界各民族在积极展现自身魅力的同时,也开始在交流碰撞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进而推动世界文化从“一花独放不是春”向“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方向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强调:“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7]交流互鉴的文化发展格局不仅是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共识所在。因此,《宣言》在文化方面为实现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大联合,为新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精神滋养。

总而言之,《宣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了多重共识。其中,公平正义的政治共识保证了各国的主权完整和国家安全,有利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形成;开放合作的经济共识保证了各国的互联互通、共同发展,有利于打造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交流互鉴的文化共识保证了不同文明之间展开对话、互通有无,是确保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世界范围内落地生根的关键所在,这三重共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宣言》指导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

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革新,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在《宣言》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基于自身的综合国力和当前国际形势,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一脉相承,“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和怎样建设世界这一人类发展的时代课题,为人类文明擘画了理想蓝图”[8]。

(一)以对话协商为前提构建和平安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宣言》认为,形成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是构建持久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资产阶级推动形成的是一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这种秩序实行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落后国家被迫丧失主权完整,变成了依附于发达国家而生活的“政治奴隶”。因此,探索新的全球治理方式,首先应保证各民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协商,努力构建一个和平安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保证各国的国家安全和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即是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妨害又没有内部的疾患与骚乱的一种客观状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保证各国的政治安全,做到既不依附于别人,又不对别人进行侵犯,切实维护自身和世界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共同走向和平发展的康庄大道。

第二,要不断反对“单边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政治格局。二战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依靠军事优势和经济优势,不断以强权政治欺凌发展中国家,不考虑其他弱小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方面或者带头退出已制定好的用于维护集体性、地区性、国际性的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并且对局部或全局的和平发展有破坏性的倾向和行为。这些西方国家坚持的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奉行我行我素的外交行为,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是正义和善的化身,实则扭曲了社会对正义和善恶的正确认识。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从根本上反对“单边主义”,摒弃“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

第三,要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展开平等的对话协商。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是世界人民的同心所向。世界各国只有在共同的、普遍的、综合的安全基础上,才能展开有利于各自发展的对话协商,共同致力于打造和平安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构建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宣言》认为,由于世界市场的扩大,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使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大大加强,这就为各国之间的分工合作及寻求利益交汇点创造了条件。面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复苏的乏力问题,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继续扩大开放,推动形成了互联互通的开放格局,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世界各国的利益共同体。

第一,不断扩大开放,加强互联互通。《宣言》论述了铁路、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应用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将世界上的所有民族都拉进文明中来的客观事实,这对经济全球化具有进步的意义。中国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一直将扩大开放和加强互联互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一带一路”的建设作为突破口,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往来,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促”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二,走出“零和博弈”的怪圈,寻求合作共赢。实现整个世界的普遍繁荣,“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9]。当今世界,“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构建普遍繁荣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高举和平、合作的大旗,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使全球经济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以交流借鉴为目标构建和谐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宣言》论述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使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消失,使民族的地方的文学成为一种世界的文学,这其中暗含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对世界大联合的重要意蕴。构建和谐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不断加强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的交流,吸收借鉴各国文明的有益成果,寻求并形成价值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方面,应该增信释疑,加强文化交流。信任的缺乏源于各自的不了解,各方应在政治合作和经济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以文化合作促进政治合作和经济合作,寻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共识,使各国人民坚定信念,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论坛上指出:“希望各国青年用鉴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献瓦。”[10]各民族或国家因地域、信仰、历史、国情等不尽相同,形成了自己国家或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对不同国家的文化持包容的态度,加强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吸收借鉴有益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精华,共同建设一个和谐包容的世界。

一言以蔽之,《宣言》关于全球治理的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始基。《宣言》中蕴含着公平正义的政治共识、开放合作的经济共识及交流互鉴的文化共识,这三重共识是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构建的关键所在,为当前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指明了具体的实践路径,为人类文明走向确立了新航标。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共产党宣言宣言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
东南学术(2022年2期)2022-11-19 01:57:39
青春宣言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48
柔软宣言
脱贫宣言
心声歌刊(2019年3期)2019-06-06 02:52:30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
红旗文稿(2018年12期)2018-08-30 09:04:36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的提出与理论内涵
长江丛刊(2016年26期)2016-11-26 04:41:15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TA宣言
女友(2015年9期)2015-05-30 03:08:46
《共产党宣言》预见到了今天
环球时报(2012-08-01)2012-08-01 07: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