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育文 嘉应学院
作为我国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音乐文化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和积淀,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韵味和情感基调。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潮文化层出不穷,许多外来文化对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产生了强大冲击,许多曾经的艺术瑰宝均面临着失传瓦解的危机。所以深入思考促进客家音乐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对沿袭客家文化、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为我国汉族的一大民系,客家的分布最为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7000万以上,占汉族总人口的6%。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达4000万之多。客家音乐文化发源于我国古时候的中原音乐。因为长期的战乱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中原汉民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迁徙,随之便将中原音乐带到了江西、广东以及福建等多个地区,经过和当地本土音乐的有机结合,便逐渐产生了极具艺术特色的客家音乐文化。从某个角度来说,客家音乐文化其实是移民的产物,而且还是汉族音乐和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的综合体。
在我国众多民族音乐流派中,客家音乐是不可多得的一朵艺术奇葩。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而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更深远的艺术内涵。客家音乐的类型众多,最具代表性的有客家山歌、竹板歌、广东汉乐、广东汉剧、采茶戏、闽西十番、戏曲音乐、宗教音乐以及说唱音乐等,这些音乐的创作灵感来自当地客家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充分反映了广大客家民众的思想情感。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渐丰富,音乐的类型也日趋多元化。目前,我国客家音乐文化逐渐出现了萎缩之势,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因此必须在保护客家音乐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展开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基础在于文化资源,主要囊括了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以及节庆文化等,乃是文化产业的外围层。我国广东、江西、福建、广西等地区皆拥有极为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并且在海内外都具有极强的艺术吸引力,特别是客家音乐,曾经多次登上国际大舞台,赢得了广大海外华侨和音乐爱好者的一致推崇。所以通过整合区域文化资源以发展资源型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可行性[1]。
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静态化发展:各地区可以借助当地的文化博物馆,对客家音乐文化进行大力宣传。与此同时,还可以制作一些相关的文化旅游产品,如客家乐器或是客家音像资料,供广大游客购买,推动客家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另一方面是动态化发展:可将静态化的客家歌曲、舞蹈通过音乐演唱或视频表演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例如,编排客家山歌剧或客家舞台剧,让受众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上全面地了解客家音乐文化,最终将其传播推广至全国各个省市地区,甚至是全世界。比方说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新编大型广东汉剧《李坚真》,剧目以现代汉剧手法诠释客家地区红色政权建设的重大历史题材,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展示的是中国精神、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该剧的音乐以广东汉剧传统板腔为主,辅以广东汉剧小调和客家山歌的经典旋律;舞台充满客家山区的风情特色。又如,福建龙岩市的著名作曲家兰茂林先生对客家传统的《采茶灯》进行了优化创新,编排出一种独特新颖的爵士乐版本,在传承发展客家音乐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还让《采茶灯》多次走出国门,登上了国际大舞台。
若要实现客家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大力挖掘并且培养客家音乐文化产业人才。首先,学校应加深年青一代对客家音乐文化的感知与学习。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及《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的要求,客家地区的学校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课间适当播放一些优秀的传统客家曲目供学生们欣赏,音乐课堂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化形式开展音乐教学。客家地区的艺术院校,应聘请当地的一些客家音乐的传承人、民间老艺人,定期展示客家音乐、举办客家音乐文化讲座,对学生们进行熏陶,加深他们对该艺术形式的了解。将客家音乐文化设置为一门课程或成立客家音乐研修班、兴趣班,如广东省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把客家山歌列入了人才培养计划,最早先于1993年聘请“客家山歌王”张振坤到该校教授客家山歌、后来长期聘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州客家山歌代表性传承人汤明哲等山歌大师担任客家山歌课的教授,对客家山歌进行活态传承,在该校成立客家山歌班,定期举办客家山歌大赛,带领客家山歌学生外出交流,既有效拓展了学生们的音乐学习范围,又有助于培养客家音乐文化产业人才[2]。
在艺术团体方面,应该开展院团、校团合作上主动作为,在上级政府部门的科学引导下拓展思路,灵活运用本地客家音乐文化资源,全面打造客家音乐文化人才团队。例如,可以创演客家歌剧、戏剧,构建相应的客家音乐文化协会,或通过举办客家音乐演唱比赛的方法,在挖掘音乐人才的同时传承发展客家音乐文化资源,如我国广东梅州市的客家山歌传承研究院、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梅江区文化馆、梅县区客家山歌剧团、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等,在政府的主导下,同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等单位展开了合作,展演了一批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客家歌舞剧、戏剧等客家音乐,并多次进行巡回演出,向全国人民、海外客家地区诠释客家音乐文化的内涵文化及艺术魅力。
客家音乐文化资源是我国极具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政策的科学引导非常重要。首先,我国各地方政府部门应当在提供物力、财力以及人力扶持的基础上,组织并举行相应的客家音乐文化活动,如每年举办客家山歌节、客家文化艺术节,激发世界各地客家人的思乡之情,加强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同时推动客家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各地方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应的文化旅游政策,通过“送戏下乡”“景区表演”的活动形式,让一些专业的客家音乐剧团深入基层和客家特色旅游景区举办文艺汇演活动,加深人们对客家音乐文化的感受和了解。总的来说,为了有效推动客家音乐文化资源的发展传承,政府必须兼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让客家音乐文化资源的发展搭上经济建设的快车。除此之外,还需成立专业化的团队做好客家汉乐、客家山歌、广东汉剧等多种客家音乐资源的归纳整理工作,在保留客家音乐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市场调查,站在普通大众的审美角度展开合理的艺术创新,有效扩大客家音乐文化在众多音乐形式中的知名度,打造出更多人们喜闻乐见的客家音乐形式[3]。
客家音乐文化资源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不仅有助于保护客家音乐文化的生态环境,还能够实现客家音乐文化的广域交流。应通过整合区域文化资源以发展资源型文化产业,大力挖掘并培养客家音乐文化人才,地方政府部门也应当给予科学的引导和政策扶持,让客家音乐文化资源能够经久不衰,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