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钢琴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2018-01-24 17:22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盲人弹奏钢琴

与普通钢琴专业教学相比,盲人学生钢琴教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些特性是由于学生视觉障碍,听觉、触觉灵敏,记忆力强大以及其成长经历和心理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常言道“聋哑眼更亮,眼盲耳更聪”,亦即“代偿功能”。这些突出的特点也奠定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坚实基础。其中,听觉优势表现尤为突出。然而这种优势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常年累月被迫练就而成的。如同失去双手的人,双脚可以在逆境中创造奇迹,不但能够完成生活自理,还可以棋琴书画。盲人学生的弹奏是每个音符、和弦、乐句逐一听辩出来之后在琴键上模仿而成的,多年以来,在以听音为主导的习谱过程中,他们的耳朵长期接受如此频繁、高负荷、高难度的任务,极大地发展了盲人学生的听觉水平,在钢琴学习中表现为:读谱准确率高,对声音质量及变化敏感,踏板运用得当。正如圣经所言: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又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如此推断,既然盲人学生拥有如此优越的先天优势,他们学习钢琴之路会较常人平坦且便捷吗?实际上,在盲人器乐演奏中最难莫过于钢琴演奏,盲人在钢琴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其主要原因在于:1.钢琴是多声部演奏方式的乐器,它区别于任何单声部乐器的演奏方法,对大脑支配动作的协调性及各声部之间的平衡性和控制力要求更高,因此,演奏钢琴乐器所需调动人体器官的能力较高;2.目前盲谱与正常乐谱在记录音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它尚不能把钢琴音乐的音符同时记录到一行谱中,因此需要逐渐建立和完善针对盲人群体的特殊的习谱、背谱、获取音乐信息的盲人钢琴学习体系;3.由于长期视障所引起的盲人学生生活感受与体验“缺失”而形成某些特殊的“心理状态”,在音乐感受力、音乐理解力、音乐表达力和演奏竞技状态四个方面束缚其发展,因而教师的责任还包括帮助他们打开心灵的另一扇窗,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在以上四个方面给予学生以“特殊补偿”。对于教师而言,钢琴教学实践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深入研究、寻找规律、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近年来,盲人钢琴教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主导思想在于教师既要充分挖掘盲人学生优越的先天条件来弥补视觉方面的缺陷,又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心理方面的特殊性及其所引起的负面因素。通过研究专业知识及制定系统训练有的放矢地解决盲人学生的技术问题,以不断提高钢琴演奏水平;通过健康心理的引导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来解决他们的艺术修养问题,以逐渐提高他们的艺术领悟能力。这些有益的探索,不但有力地促进了钢琴专业教学在盲人群体中的顺利推广和健康发展,而且也大大丰富了钢琴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积累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重点谈谈盲人钢琴学习中存在的几点问题以及其解决方法。

一、盲人钢琴学习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读谱、背谱难的问题。由于正常钢琴乐谱译制成盲谱过程中,存在技术难度较大、制作成本较高等困难,以及钢琴乐谱浩瀚如海,盲谱的普及尚无法实现。因此,这就意味着盲人学生更多情况下要采用正常乐谱进行读谱、背谱,学习难度与强度相比正常人大大增加,同时使钢琴教学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与考验。

(二)表演状态欠佳的问题。在两年半的盲人钢琴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个矛盾的现象:虽然学生平日练琴勤奋刻苦,但在专业课上弹奏缺乏表演欲望和对音乐的热情;在每次集体课以及小型表演中,表现较平时拘谨、放不开。在大型演出、考试、比赛前相比其他学生心理负担重,患得患失,缺乏自信。

(三)肢体动作不协调以及动作与音乐不统一的问题。钢琴演奏需要演奏者熟练运用力学原理使全身力量贯通,演奏流畅自如,实现动作与音乐的完美统一。盲人学生指尖触感较敏锐,手指精细动作相对准确灵活,但全身肢体动作表现相对僵硬与呆板,缺乏动作的协调与灵活性,动作不能与音乐很好地融合。相比其他学生,盲人学生这一问题比较突出和顽固,改进过程较为艰难。

(四)音乐的生动性与想象力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盲人学生颇具音乐才能,对音乐也充满无限热爱,但在演奏中始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难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演奏境界。他们表达的或喜、或悲、或歌唱、或紧张、或浪漫等种种情感缺乏贴切与生动的感受,缺乏音乐的说服力和想象的空间,似乎有点“隔靴搔痒”,很难做到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二、问题根源分析及解决办法

基于上述问题,迫切需要深刻剖析其内在的原因,探索一种适用于盲人群体的钢琴教学方法与体系。同时,分析盲人钢琴学习中问题的根源以及找到相应解决办法的过程,也是盲人钢琴教学模式创新性探索的过程。

(一)针对盲人读谱、背谱难的问题,经反复试验与思考,我们采用“取长补短”的方法,即充分利用盲人学生听觉灵敏、手指触感准确、记谱能力强这三大先天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可能性,代替看谱找键和视觉背谱的学习方式。其过程是先听辨后摸音、先单手再合手、先片段再整体,困难段落先念后找位置的方法。读谱同时记忆乐谱,识谱与背谱一次成型。在新作品学习中,学生先全身贯注地倾听教师弹奏或音频,然后在钢琴上找出相应的位置。为确保练习严谨无误,教师根据曲目难度、长度及风格特点制定安排学习的段落及方法,对学生“听音找键”的每一个细节过程进行严格监督和校正,避免出现丝毫错误。在此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给学生讲述所有谱面标识,包括表情、力度、速度、节奏、节拍、休止等,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教学中,古典作品及浪漫派作品由于旋律性强,和声、织体相对简单,易掌握规律,在师生共同磨合中新谱学习尚且顺利。但遇到复调作品或近现代作品,学习过程较为艰难。比如学习巴赫十二平均律卷I-No.14(BWV859),赋格部分从开始单声部主题发展到织体复杂的四声部旋律,为了做到头脑清晰地区分主题及各个声部的声音,教师将四个声部逐一进行分句弹奏,学生依靠听辩逐句模仿,以做到手指精确地弹奏每个声部的声音。此后,教师再逐句进行对位弹奏,学生逐句对位模仿,此过程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建立音乐空间概念的阶段,与此同时对音乐进行强化记忆。复调学习非常消耗脑力和时间,充分锻炼大脑对各个声部的支配和协调能力,提高手指对各个声部的控制能力和对不同音色的把握能力。

两年半的教学实践证明,除使用盲谱外,依靠听觉、触觉与记忆进行读谱、背谱的方法是目前为止非常高效省时且经济实用的方法,不但适用于盲人群体,也可借鉴到普通钢琴专业教学中,提高新谱学习的效率。

(二)盲人学生较普通学生临场演奏状态欠佳。钢琴演奏为竞技表演,临场发挥至关重要。普通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临场紧张情绪,但盲人学生表现尤为突出,甚至在准备非常充分的前提下也会影响演奏常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迫切需要搞清学生负面情绪的思想根源,理解他们心中所想,进行角色换位思考来对症下药,医治其“心结”。以下是课上师生间简短问答。

教师问:你是否对舞台演奏有恐惧心理?

学生答:是,非常紧张。

教师问:你都恐惧什么?

学生答:恐惧弹错音,弹错之后与原曲不符……

教师问:你在公开场合演奏时想些什么?

学生答:千万别弹错音被别人笑话……

教师问:在公开演奏中是否有过全身心投入音乐的经历?

学生答:几乎没有,为此很苦恼……

教师问:平日练琴时有这种紧张感和焦虑吗?

学生答:没有。

教师问:在每次公开演奏中是否发挥出平日练习的水平?

学生答:没有,最多发挥出平时水平的一半左右。

一般来说,演奏者演出前几小时甚至前一天适度紧张属正常现象。但在台上开始演奏至前几分钟,能顺利地将注意力转移到所弹奏的音乐中来,快速投入音乐,会忘却紧张情绪从而进入良好的演奏状态。反之演奏者自始至终带着私心杂念不能集中注意力投入音乐,演奏质量势必会大打折扣。上述对话中,盲人学生上台演奏自始至终难以摆脱“恐惧弹错音,被人嘲笑”这种心理阴影,反映出他们唯恐因先天无法依靠视觉找键来弹奏这一生理缺陷被暴露出来。针对这一心理特点,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在技术和心理两方面同时强化训练,两手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尝试采取“技术训练”、“冥想训练”、“实践训练”三种方法相结合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1.在日常授课计划中,采用“迎难而上”的方法针对性地安排大跳、和弦及复杂把位等高难度技术强化训练,来提高弹奏的准确性和把握性,如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钟”的开头大跳段落、“英雄练习曲”中间双手和弦段落、“黄河”协奏曲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八度开头段落,还有自编的大跳练习等,如同每天的正餐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期坚持训练,大大地提高了弹奏的准确性和把握性,为盲人学生解除思想障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2.每天安排15分钟冥想训练,即离开钢琴,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端坐在舞台中央,面对众多观众,安静或嘈杂的环境,专家们严苛的目光……从头至尾专注地想象弹奏的每一个细节,整个演奏过程要虔诚,每个细节清晰地展现在脑海中,想象自己弹奏的每一个音都准确无误,每个细节力求完美,内心感受音乐的美好和强大的能量,整体演奏过程心情舒畅、自信、坚定。3.每周安排演出实践活动。定期组织集体课、小型演奏会、彩排、录音录像、参加公益演出、比赛等,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经历了两年半的“综合训练”,学生以下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专门的技术训练,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学生演奏中存在的某些技术薄弱问题,从而快速提高技艺水平,为舞台演奏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大大地增强了演奏者的自信心,正所谓“艺高胆大、胆大艺高”。冥想训练一方面增强学生内心对所弹音乐的熟悉程度与感知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假想在特定环境中演奏,反复经历这种心理磨炼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缩短平日练琴与舞台演奏间的心理落差,从而减轻内心紧张感。大量舞台实践可以直接帮助学生消除舞台神秘感与陌生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演奏状态,积累经验,逐渐在舞台演奏中建立安全感,提高了演奏的稳定性,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使学生专业水平在舞台实践锻炼中得到快速提高。

(三)盲人学生演奏中肢体动作协调性欠佳,动作与音乐欠缺统一的问题比较明显。追根溯源,是生理和心理两大因素长期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其一,因无法目睹他人在演奏中协调的肢体动作和贯通的用力状态,所以盲人在肢体动作及用力方面毫无意识和概念。其二,教师在演奏动作方面提出要求,学生会问“我的动作滑稽吗?会不会很难看?”“别人会不会笑话我?”由此可见,盲人学生不会自发地运用肢体动作来表达音乐,他们看不到自己表演的样子,不知道通过怎样的动作达到想要的音乐效果,他们羞于表达,唯恐动作怪异、不得当引人嘲笑,这种心结成为他们表达音乐的障碍,也正是他们演奏拘谨、放不开的主要的情感障碍。其实在器乐演奏中,肢体动作只是表象,其实质是音乐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演奏的用力状态。把握住这两点根本,演奏动作自然协调、自如、奔放。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提高和改进。1.提高盲人学生的音乐修养。教师通过详尽、准确地讲述谱面标识及音乐的风格特点等,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音符背后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内涵,使他们内心受到触动,从而抛开杂念,全身心地追求理想的音乐效果。课堂上,通过反复让学生触摸教师弹奏使学生感受到肢体(手臂、手腕、手指、头、肩膀、背部、腿等)如何运动,如何通过肢体动作来自然地表达心中的音乐。2.改进弹奏方法。在教学中解决全身用力贯通的问题,针对性地规划训练一些力量型的和弦、八度等技巧练习,并安排学习一些气势宏大的作品,如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肖邦《练习曲》(Op.25 No.10)、李斯特《狂想曲》No.12、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No.1等,解决力量由脚步蹬地上传到腿、腰、肩、臂、腕、指间的全身贯通的用力状态,在放松贯通的基础上实现动作与音乐的自然协调统一。经一段时期的调整与改进,学生慢慢找到了通畅自如的用力状态,僵硬的手臂“复苏”了,呆板的音乐变得赋予生命力,在充满自信的演奏中,动作与音乐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

(四)针对盲人学生演奏缺乏生动性与想象力这一问题,与上述介绍的“恐惧错音,害怕动作怪异被人嘲笑,视觉无法观看自己和他人演奏”等因素有直接关联。除此之外,在深入了解盲人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习惯后,体会到他们看似生活作息与环境无异于常人,但实际上是生活在自我封闭、内心孤独的精神世界中。他们缺乏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很难向人敞开心扉表达喜怒哀乐。他们对待事物理性思维占主导,缺乏感性认识,很难在人面前展示真性情。一些音乐概念对于他们来讲较为含糊与陌生。比如和声的色彩,浪漫的情感,温暖的音色,蔚蓝色的天空……例如在学习拉赫玛尼诺夫练习曲“小红帽”中间段落时,音乐张力逐步加强,紧张感越来越逼近,老师在悉心讲解大灰狼点点接近小红帽的恐怖场景后,学生不解风情地反问:“老师您讲这么多我没见过的场面,能不能直接告诉我应该是快、是慢、是强、是弱呀?”很多次在课堂上老师讲述音乐内涵,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自发理解音乐时她都会提出这样直接告知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深感无奈,同时更加坚定地积极寻找开启盲人学生艺术心灵的钥匙,尝试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表现力,具体方法如下:

1.户外教学。为了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力,我们可以利用“大自然”这样美好的天然教具,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畅享自然界所赐予人类的奇妙感受。我们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风、雨、冰、雪、雷电、暖阳、流水等自然现象,并引导学生把这些语言所不能及的微妙感觉借鉴、运用到乐曲理解与钢琴演奏中。由此,“户外授课”教学模式诞生了。在学习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开头部分时,根据户外体验经历启发学生弹奏出“狂风怒吼”般的音响效果来宣泄作者心中的压抑与反抗。在弹奏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Op.90 No.4)时引导学生体验“涓涓细流”的美好景象来表达梦幻般的音乐境界。

2.运用语言、文学启发式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是无穷的。授课中教师不仅对所弹作品的时代背景、风格、情绪进行讲述,还尽可能运用诗歌、散文等语言文字的特殊感染力,或编绘一些生动的情景故事,打开学生想象的空间,开启学生心灵另一扇窗。我们在学习李斯特“第104号裴特拉克14行诗”中表现对爱情的渴望与失恋的痛苦。诗的内容是:

我找不到和平,也没有理由打仗,

我又害怕又希望,火热又浑身冰透,

我飞天,却又得躺倒在地上,

我一无所有,却又拥抱全宇宙。

我深陷囫囵,却又半开罗网,

我不爱囚禁,却又加上镣铐,

不让我活,也不让我从陷阱脱逃。

我是睁眼瞎,哑口却又在发言,

我甘心沉沦,却又高呼求救,

我恨自己,爱别人却又一片真心。

我靠痛苦活命,泪珠点缀着笑脸,

生固不是惜,死也不必愁,

我弄到这个地步,都是啊,

为了夫人!

通过反复朗读与思考体会,引导学生将诗文中的某些语言与乐曲中某些乐句联系起来,身临其境地表达悲泣、渴望、叹息、无奈等复杂的情感。

3.示范教学。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生动与美好,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方法,莫过于教师的示范教学。现场亲自感受老师的示范演奏对于盲人钢琴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近距离感觉教师弹奏的声音与气息感,通过触摸教师的演奏动作体会音乐所表达的风格及情感。例如在教学生弹奏柴科夫斯基的《沉思》时,“沉思”的境界与9/8拍子,学生感到晦涩难懂,但经过老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瞬间准确地模仿出音乐的风格味道,抓住了乐曲的精神实质和三拍式的节拍特点,从而很好地诠释此曲的音乐内涵。

4.开设欣赏课。欣赏课的宗旨即通过提高盲人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分为多媒体教学和组织小型音乐研讨会两种形式。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具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聆听高质量的演奏,讲解作品的音乐处理。同一首作品对比不同版本倾听多种表现手法与特点,借鉴于演奏中。音乐研讨即开展几位学生组成的小型演奏会,并对现场演奏进行自我评论与相互评论,寻找差距,取长补短,探讨改进方向;定期举办专题演奏会与研讨,针对某一时期、某位作曲家、某种体裁的作品进行演奏与探讨,各抒己见,在此过程中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论研究。

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两年半的盲人钢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切身体会和认识。在不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授课模式,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希望逐步建立和完善盲人专业钢琴教学体系,使个性化的钢琴教学在盲人群体里得到良好的发展。与此同时,将上述教学理念、经验方法逐步借鉴运用到普通学生的日常教学中,希望能够使整体钢琴专业教学富于创新性和特色。

猜你喜欢
盲人弹奏钢琴
弹奏四步曲,抒写真感受——怎样写好读后感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随声附和的盲人
论琵琶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
盲人节
纸钢琴
盲人分衣服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