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贤 章
提 要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是一部十分重要的佛经音义类书,该书收录的汉字非常丰富,一字多形、一形多字等现象普遍,本文选取了书中“傒”“苹”“騋”“鴪”“慔”“迯”“侄”“抲”“溽”“鏕”“”“”“懆”“莘”“婭”“汦”“睪”“苪”“姟”“怙”“憿”“刊”“枆”“蜟”“ 埏”“柏”“诰”“摖”“渟”“”等30条反映一形多字现象的注释进行辨析,以进一步探讨同形字问题。
五代后晋僧人可洪所撰《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通称《可洪音义》),是一部十分重要的佛经音义类书,全书总120222字,训释文字以《开元释教录》所收佛典为序,始于《大般若经》,终于《比丘尼传》,共计1076部,5048卷,以千字文编次,始“天”终“英”,共480帙,其内容极其丰富,于文字、音韵、训诂、词汇、校勘整理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该书收录的汉字非常丰富,一字多形、一字多音、一形多字、一形多音等现象普遍。一字多形,属于异体字范畴,一形多字则属于同形字范畴。笔者选取了书中“傒”“苹”“騋”“鴪”“慔”“迯”“侄”“抲”“溽”“鏕”“”“”“懆”“莘”“婭”“汦”“睪”“苪”“姟”“怙”“憿”“刊”“枆”“蜟”“埏”“柏”“诰”“摖”“渟”“”等30条反映一形多字现象的注释进行辨析,以进一步探讨同形字问题。①《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同形字问题,学界早已有过探讨,郑贤章(2007)、韩小荆(2009)都曾专章研究,前者考释40余个同形字,后者考释了80多个同形字,可参。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3:“傒心,上音计,连缚也,又音奚,误。”(K62,p327b)①“K”指《高丽大藏经》(线装书局影印,2004)。“62”指册数,“p”表示页码,“a、b、c”表示栏数。以下皆同,不再出注。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3:“傒心,上音计,又音奚,非也。”(K63,p390c)
按:“傒心”之“傒”,音“计”,在经文中乃“係”字之讹。《大方等大集经》卷38:“如是观已,复观虚空,作于黄色係心忆想,亦令成就,无分散意。”(T13,p256c)②“T” 指《大正新修大藏经》(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1973)。“13”指册数,“p”表示页码,“a、b、c”表示栏数。以下皆同,不再出注。“傒心”即“係心”,其中“傒”即“係”字。构件“系”与“奚”近似易讹。《佛教难字字典·糸部》“系”作“”。“”与“奚”极近。
“傒”,可洪言“又音奚”,此“傒”本有读音。《广韵·齐韵》胡鸡切:“傒,东北夷名。”“傒”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傒”“係”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30:“仪苹,自遂反,正作萃也,又音平,非也。”(K63,p689a)
按:“仪苹”之“苹”,音“自遂反”,在经文中乃“萃”字之讹。《广弘明集》卷19:“岂能凤举鹤翻,有心仪萃?”(T52,p233b)“仪苹”即“仪萃”,其中“苹”即“萃”字。“苹”与“萃”形体近似。《佛教难字字典·艸部》“萃”作“”。“苹”与“”极近。
“苹”,可洪言“又音平”,此“苹”本有读音。《广韵·庚韵》符兵切:“苹,葭,一曰蒲白。又曰萍别名。又云藾萧也。”“苹”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苹”“萃”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3:“騋于,上居违反,正作歸也,又音来,马高七尺也,非用也。”(K62,p349a)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30:“騋顺,上音歸,又音来,非也。”(K63,p714b)
按:“騋于”“騋顺”之“騋”,音“歸”,在经文中乃“歸”字。“騋于”即“歸于”。《宝女所问经》卷2:“假令菩萨行菩萨道,未曾歸于成立下乘也,终不兴造不善之业,彼则以斯坚固之力遵诣道场。”(T13,p461a)“ 騋顺”即“歸顺”。《广弘明集》卷29:“望贵之基易登,由来之功可惜,可改往修来,翻然歸顺。”(T52,p345a)
“騋”,可洪言“又音来”,此“騋”本有读音。《广韵·咍韵》落哀切:“騋,马高七尺。”“騋”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騋”“歸”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30:“鴪毒,上直禁反,又音聿,非。”(K63,p714c)
按:“鴪毒”之“鴪”,音“直禁反”,在经文中乃“鸩”字之讹。《广弘明集》卷29:“敕咆勃校尉弓剑随身,鸩毒鹰扬,戈戟在手。”(T52,p346a)“鴪毒”即“鸩毒”,其中“鴪”即“鸩”字。《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6:“煞,上直甚反,鸟名,正作鸩。”“鴪”与“鸩”的异体“”极近。
“鴪”,可洪言“又音聿”,此“鴪”本有读音。《广韵·术韵》余律切:“鴪,飞快。”“鴪”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鴪”“鸩”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30:“慔府,上音莫,郎幕,文职也,正作幕也,又音暮,非。”(K63,p715b)
按:“慔府”之“慔”,音“莫”,在经文中乃“幕”字。《广弘明集》卷29:“幕府因机杰起,英略超群,纬文经武,体真练俗。”(T52,p343c)“慔府”即“幕府”,其中“慔”即“幕”字。《佛教难字字典·巾部》“幕”或作“”。“慔”盖“”之讹。构件“巾”与“忄”俗写常混。
“慔”,可洪言“又音暮”,此“慔”本有读音。《广韵·暮韵》莫故切:“慔,勉也。”“慔”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慔”“幙(幕)”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30:“方迯,音外,又音逃,非。”(K63,p718c)
按:“方迯”之“迯”,音“外”,在经文中乃“外”字之俗。《广弘明集》卷30:“万物忽自宾,栖峙游方外,超世绝风尘,翘想晞眇踪。”(T52,p359c)“方迯”即“方外”,其中“迯”即“外”字。
“迯”,可洪言“又音逃”,此“迯”另一读音。《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6:“西迯,音逃。”(K63,p541b)“迯”音“逃”,即“逃”字。“迯”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逃”“迯(外)”两个不同的字。
“侄”,可洪言“又音质”,此“侄”本有读音。《广韵·质韵》之日切:“侄,坚也,又牢。”“侄”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侄”“径”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9:“惠抲,音歌,斧柄也,又音呵,误。”(K63,p662a)
按:“惠抲”之“抲”,音“歌”,在经文中乃“柯”字。《弘明集》卷14:“仗权形以附万邦,奋惠柯以覆六合。”(T52,p92b)“惠抲”即“惠柯”,其中“抲”即“柯”字。《广韵·歌韵》古俄切:“柯,枝柯,又斧柯。”
“抲”,可洪言“又音呵”,此“抲”本有读音。《广韵·歌韵》虎何切:“抲,担抲,俗。”“抲”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抲”“柯”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9:“海溽,市伦反,水际也,正作漘也,又音辱,误也。”(K63,p665c)
按:“海溽”之“溽”,音“市伦反”,在经文中乃“漘”字。《广弘明集》卷3:“条支安息西海漘兮,人迹所极至大秦兮。”(T52,p107a)“海溽”即“海漘”,其中“溽”即“漘”字。《广韵·谆韵》食伦切:“漘,水际。”
“溽”,可洪言“又音辱”,此“溽”本有读音。《广韵·烛韵》而蜀切:“溽,溽暑,湿热。”“溽”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漘”“溽”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9:“连鏕,彼苗反,马衔也,正作镳、二形,又音鹿,非。”(K63,p667b)
按:“连鏕”之“鏕”,音“彼苗反”,在经文中乃“镳”字。《广弘明集》卷22:“自是名僧间出,达士连鑣,慧日长悬,法轮恒驭。”(T52,p260b)“连鏕”即“连镳”,其中“鏕”即“镳”字。《广韵·宵韵》甫娇切:“镳,马衔,甫娇切。”
“鏕”,可洪言“又音鹿”,此“鏕”本有读音。《广韵·屋韵》卢谷切:“鏕,巨鏕,郡名。”“鏕”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鏕”“镳”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8:“懆然,上仓感反,感痛也,正作(惨)也,又音草,误。”(K63,p610b)
按:“懆然”之“懆”,音“仓感反”,在经文中乃“惨”字。《续高僧传》卷24:“于时缁素相望惨然,明赡法师屈起临对。”(T50,p640c)“懆然”即“惨然”,其中“懆”即“惨”字。《佛教难字字典·心部》:“惨”或作“懆”。
“懆”,可洪言“又音草”,此“懆”本有读音。《广韵·晧韵》采老切:“懆,忧心。”“懆”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懆”“惨”两个不同的字。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当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目的,以及英语学习的效率和在自主粗恶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因此本次调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8:“薰莘,上音勋,下音新,正作荤辛,下又音诜,非。”(K63,p637b)
按:“薰莘”之“莘”,音“新”,在经文中乃“辛”字。《甄正论》卷3:“行其道者,始断婚娶禁薰辛。”(T52,p568c)“薰”,宋、元、明本作“荤”。“薰莘”即“薰辛”,其中“莘”即“辛”字。“莘”盖“辛”受上字“薰”或“荤”的影响类化增“艸”旁而成。
“莘”,可洪言“又音诜”,此“莘”本有读音。《广韵·臻韵》所臻切:“莘,地名,在虢,又姓。”“莘”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莘”“辛”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8:“婭文,上居之反,周姓也,正作姬,又音亚,非。”(K63,p637c)
按:“婭文”之“婭”,音“居之反”,在经文中乃“姬”字。《甄正论》卷3:“洎乎姬文,制礼作乐,隆二南之风雅。”(宫本)(T52,p570a)“婭文”即“姬文”,其中“婭”即“姬”字之讹。“婭”“姬”形体近似。
“婭”,可洪言“又音亚”,此“婭”本有读音。《广韵·禡韵》衣嫁切:“婭,《尔雅》曰:两婿相谓为亚。或作婭。”“婭”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婭”“姬”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8:“汦然,上弥忍反,尽也,正作泯也,字从氵从民,太宗讳,故阙之也,又音纸,非。”(K63,p639b)
“汦”,可洪言“又音纸”,此“汦”本有读音。《广韵·纸韵》诸氏切:“汦,著止。”“汦”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汦”“泯”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8:“睪壤,上音高,生也,泽也,下而两反,上又音亦,非也。”(K63,p644c)
按:“睪壤”之“睪”,音“高”,在经文中乃“皐”字。《弘明集》卷3:“鳞介之物,不达皐壤之事。毛羽之族,不识流浪之势。”(T52,p16b)“睪壤”即“皐壤”,其中“睪”即“皐”字。
“睪”,可洪言“又音亦”,此“睪”本有读音。《广韵·昔韵》羊益切:“睪,引绘貌。《说文》曰:司视也。从目从㚔,令吏将目捕罪人也。”“睪”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睪”“皐”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7:“苪苪,而税反,正作芮也,又音丙,非也。”(K63,p582c)
按:“苪苪”之“苪”,音“而税反”,在经文中乃“芮”字之讹。《续高僧传》卷2:“循路东指,到芮芮国,值突厥乱,西路不通。”(T50,p432b)“苪苪”即“芮芮”,其中“苪”即“芮”字。“芮”“苪”形体近似。
“苪”,可洪言“又音丙”,此“苪”本有读音。《广韵·梗韵》兵永切:“苪,著也。”①杨宝忠(2005:92)认为:“炳”之作“苪”,缘于“炳”之义为“著”,“著”从草,故亦变从草作。“苪”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苪”“芮”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3:“婴姟,户哀反,又音该,非也。”(K63,p3c)
按:“婴姟”之“姟”,音“户哀反”,在经文中乃“孩”字。《别译杂阿含经》卷15:“孾孩捉母乳,意觉从何生?”(T02,p479b)“婴姟”即“孾孩”,其中“姟”即“孩”字。“孩”盖受上字“婴”的影响类化换旁“女”而作“姟”。
“姟”,可洪言“又音该”,此“姟”本有读音。《广韵·咍韵》古哀切:“姟,数也,十冓曰姟。”“姟”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孩”“姟”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2:“怙悴,上苦胡反,正作枯也,下才遂反,上又音户,误。”(K62,p697b)
按:“怙悴”之“怙”,音“苦胡反”,在经文中乃“枯”字。《增壹阿含经》卷25:“形体枯悴,沸血从面孔出。”(T02,p689b)“怙悴”即“枯悴”,其中“怙”即“枯”字。“枯”受下字“悴”的影响类化换旁从“忄”而作“怙”。
“怙”,可洪言“又音户”,此“怙”本有读音。《广韵·姥韵》侯古切:“怙,恃怙。”“怙”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怙”“枯”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3:“感憿,音击,正激也,又古尧反,非也。”(K63,p387b)
按:“感憿”之“憿”,音“击”,在经文中乃“激”字。《经律异相》卷9:“时海龙神,因缘得便,使珠堕海,导师感激,吾行入海,乘船涉难,勤苦无量,乃得此宝,当救众乏。”(T53,p48c)“感憿”即“感激”,其中“憿”即“激”字。“激”盖受上字“感”的影响类化换旁从“忄”而作“憿”。
“憿”,可洪言“古尧反”,此“憿”本有读音。《广韵·萧韵》古尧切:“憿,憿幸,或作儌,又作侥幸。”“憿”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憿”“激”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3:“刊憧,上力竭反,行也,陈也,布也,正作列也,又音看,误。”(K63,p38c)
按:“刊憧”之“刊”,音“力竭反”,在经文中乃“列”字。《过去现在因果经》卷1:“善慧至前,见王家人,平治道路,香水洒地,列幢幡盖,种种庄严。”(T03,p621c)“刊憧”即“列幢”,其中“刊”即“列”字。两者形体近似。《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8:“行刊,力结反,正作列。”(K62,p610a)
“刊”,可洪言“又音看”,此“刊”本有读音。《广韵·寒韵》苦寒切:“刊,削也,剟也。”“刊”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刊”“列”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3:“并枆,火高反,搅也,正作挠也,又音毛,非也。”(K63,p48)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3:“枆搅,上火高反,下古卯反,正作挠,搅也,上又音毛,非也。”(K63,p3a)
按:“并枆”“枆搅”之“枆”,音“火高反”,在经文中乃“挠”字。《别译杂阿含经》卷9:“譬如屠家以彼利刀,而开牛腹,挠搅五内。我患腹痛,亦复如是。”(T02,p441b)“枆搅”即“挠搅”,其中“枆”即“挠”字。“挠”或作“㧌”,“枆”盖“㧌”字之讹。
“枆”,可洪言“又音毛”,此“枆”本有读音。《广韵·豪韵》莫袍切:“㮘,冬桃。枆,上同。”“枆”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枆”“(挠)”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5:“蚊蜟,上无云反,下莫庚反,正作蝱也,又音育,误。”(K63,p120c)
按:“蚊蜟”之“蜟”,音“莫庚反”,在经文中乃“虻”字。《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27:“有情者,谓蛗螽、蛱蝶、蚊虻、蜣蜋、蚁子、蛇蝎及诸蜂等。”(T23,p776b)“蚊蜟”即“蚊虻”,其中“蜟”即“虻”字。“虻”或作“䗈”,“蜟”盖“䗈”之讹。
“蜟”,可洪言“又音育”,此“蜟”本有读音。《广韵·屋韵》余六切:“蜟,复蜟,蝉未蜕者,出《论衡》。”“蜟”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蜟”“䗈(虻)”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3:“洲埏,音诞,正作潬也,又音延,非也。”(K63,p50b)
按:“洲埏”之“埏”,音“诞”,在经文中乃“潬”字。《正法念处经》卷10:“彼邪见人,修邪见行,若于树林,若山若榛,若两村间,若洲潬上,如是等处,放火烧之。”(T17,p58c)“洲埏”即“洲潬”,其中“埏”即“潬”字。《广韵·旱韵》徒旱切:“潬,水中沙为潬。”《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8:“洲埏,徒旱反,水中沙埏,人可居处也,正作潬。”(K62,p916b)“埏”乃“潬”的新构俗字。
“埏”,可洪言“又音延”,此“埏”本有读音。《广韵·仙韵》以然切:“埏,际也,地也,又墓道,亦地有八极八埏。又音膻。”“埏”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埏”“潬”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3:“若柏,普白反,正作拍也,又音白,误。”(K63,p50b)
按:“若柏”之“柏”,音“普白反”,在经文中乃“拍”字。《正法念处经》卷10:“彼风严利,触其身分,若拍若劈。”(T17,p55a)“若柏”即“若拍”,其中“柏”即“拍”字之讹,构件“扌”与“木”俗写常混。
“柏”,可洪言“又音白”,此“柏”本有读音。《广韵·陌韵》博陌切:“柏,木名。《五经通义》曰:诸侯墓树柏。又姓,晋赵王伦母曰柏夫人。亦作栢。”“柏”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柏”“拍”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2:“诰啧,上轻吉反,下阻百反,上又音告,误。”(K62,p683b)
按:“诰啧”之“诰”,音“轻吉反”,在经文中乃“诘”字。《中阿含经》卷6:“若至众中,亦致比丘诃数诘责。”(T01,p455b)“诰啧”即“诘责”,其中“诰”即“诘”字之讹,构件“吉”与“告”形体近似相混。
“诰”,可洪言“又音告”,此“诰”本有读音。《广韵·号韵》古到切:“诰,告也,谨也。”“诰”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诰”“诘”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6:“摖手,上知格反,正作磔,又音砌,非也。”(K63,p147b)
按:“摖手”之“摖”,音“知格反”,在经文中乃“搩”字。“搩”与“磔”同。《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12:“若比丘尼,作修伽陀衣量衣,若过,波逸提。修伽陀衣量者:长九修伽陀搩手,广六搩手,是名修伽陀衣量。”(T22,p86c)“摖手”即“搩手”,其中“摖”即“搩”字之讹,构件“桀”与“祭”形体近似。
“摖”,可洪言“又音砌”,此“摖”本有读音。《广韵·霁韵》七计切:“摖,挑取。”“摖”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摖”“搩”两个不同的字。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4:“味渟,市伦反,清也,朴也,正作淳也,又音亭,误也。”(K63,p443c)
按:“味渟”之“渟”,音“市伦反”,在经文中乃“淳”字。《历代三宝纪》卷1:“正法之世,大乘味淳。”(T49,p23a)“味渟”即“味淳”,其中“渟”即“淳”字之讹。《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9:“渟善,上市伦反,正作淳。”(K63,p241a)
“渟”,可洪言“又音亭”,此“渟”本有读音。《广韵·青韵》特丁切:“渟,水止。”“渟”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渟”“淳”两个不同的字。
同形字的产生原因有多种,上述“柏”代表“柏”“拍”,是构件“扌”与“木”形体近似所致;“蜟”代表“蜟”“䗈(虻)”,是构件“育”“盲”形体近似所致;“憿”代表“憿”“激”,是在经文中“激”受上字“感”的影响类化换从“忄”旁所致;“怙”代表“枯”“怙”,是在经文中“枯”受下字“悴”的影响类化换旁从“忄”而成。
同形字的产生本质上来讲属于用字范畴。书写者由于种种原因将一个字写成某个形体时,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个形体实际上已代表了另外的字,早已有自己的读音与意义。同形字问题出现在文本中,干扰了人们对现存文字读音与意义的判断,会造成识字上的障碍,影响读者的阅读,从规范的角度看,这是不正常的。但是,从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来看,同形字又丰富了汉字的职用内涵,其产生的原因与表现的类型,为人们研究汉字提供了新的角度与思路,有一定积极意义。《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保存了大量的其所见到的写刻本佛经中的同形字,为文字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应引起学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