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建民 孙 乐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不应该把声乐的表演单纯的理解成形式上的艺术,这是反了常识性错误。声乐表演之所以能让观众接受,甚至很多优秀作品可以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潸然泪下的原因不在于所使用的技巧多高超,而是情感上的熏陶。比如之前在选秀节目上的《漂洋过海来看你》很多异地恋的人深有感触,在演唱这首歌的时候就需要表达出对自己另一半的思念,单纯使用技巧反而会让听众反感。所以我觉得声乐表演情感第一,技术第二。表演者没有情感就是没有灵魂的驱壳,是无法获得观众的认同的。
声乐表演是情感表达的载体,为情感的输出提供了一种途径,情感同时是声乐表演的核心和灵魂。只有情感没有声乐那是诗朗诵,只有声乐没有情感那是行尸走肉的驱壳。这两者缺一不可,互为帮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演唱者一定要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只顾一个部分而抛弃另一个部分。在表演的时候要揣摩原著的内在含义,并通过多种形式将这种内在情感表达出来。所以光有技巧是不够用的,那样听众也会觉得表演者就是一个浮夸的人。所以需要强调表演者在训练演唱技巧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作品的情感把握和控制。在平常训练时就重视情感得输出,这样在舞台上才会得心应手。
当下越来越多的声乐表演者追求绚丽的舞台,运用高超的技术让人对其钦佩唱功。这是被当今社会的浮躁所害,让一些表演者追求表面形式还得意洋洋认为找到了捷径。真正的大师是可以把自己沉淀下来的,能够与观众在情感上进行沟通,达到精神上的神交。这种交流方式是经典的,有的可以代代相传成为传奇。并且同一首歌曲因为演唱者的阅历关系体会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这是演唱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让原有作品有了新的情感表达。让作品有了新的生命。
如果不能沉下心来了解作品,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无法真正理解作品。如果演唱者对作品一点都不了解只是在技术上表象化,程序化演唱。那样的表演是没有感情的,跟机器没什么差别。以前的前辈,老的表演艺术家无一不是在表演前吃透作品的内在精神。可是令人遗憾得是老一辈的优秀传统被当今的所谓快节奏生活所打乱。一些年轻的表演者急于求成,总是追求高效率。观众也跟着浮躁起来,很多观众不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反而只要求有大场面和夸张的表演风格,能够刺激到视觉就可以。这种大环境在长远上看对艺术是没有好处的。好的作品一定是润物细无声的,所以表演者应该对作品的背景,甚至还要了解填词人的生活背景和当时的时代有所了解。了解背景一定要下苦功夫,扎扎实实做好了解工作。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在《我的中国心》这部作品中一些表演者只注重形式。在表演的时候全程慷慨激昂,一直在用力,且用力过猛。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对原作品的理解不够充分。如果前期的功课做足就能够发现其把他乡做故乡的无奈。在演唱时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才是真正的了解作品了。
客观上我们需要承认每个人的阅历是有限的,跟原作者的经历不可能一样。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原作者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想象的力量,接近那份状态。举一个例子,比如现在需要你去诠释一首蒙古族的歌曲。虽然你没有去过蒙古,但是你可以观看一些影视资料,阅读一些相关书籍。把自己的心放在内蒙古,这样在表达作品的时候就会有自己的感情。
阅历指一个人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以及这些经历的理解和收获的知识。阅历对一个演唱者有很重要的作用,让一个没有结过婚的年轻人去演绎离婚的痛楚,无论如何表演都很难百分百诠释出情感。所以情感的表达需要有人生阅历作为基础,不然演唱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停滞于技术上的表达。就像大家熟悉的李宗盛,有一定阅历的人对其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很有共鸣,没有足够阅历的人却只能表面化理解。因此,作为演奏者应该多听多看多感受。
[参考文献]
[1]王丹.论心理因素对声乐表演的影响[D].吉林艺术学院,2010.
[2]杨婧.声乐表演的心理特征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3]张贺香.浅论声乐表演中紧张心理的产生与克服[D].南京艺术学院,2008.
[4]陈力行.试论声乐表演在电视中的特殊性及处理方法[D].福建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