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衣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
声乐心理学是1987年由徐行效教授提出并建立的新兴学科,并在2003年出版了《声乐心理学》,在2009年正式载入全国高等院校的声乐教材中,属于标志性著作。邹长海所著《歌唱心理学》标志着声乐心理学这门学科进入了初级发展时期。中国声乐心理学从萌芽、建立到发展,经历了已有三十年,《声乐心理学》、《歌唱心理学》这两本重要书籍的出版,为声乐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声乐心理学属于音乐心理学的一部分,是音乐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声乐心理学是演唱者自身的主观意识对于歌唱、发声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歌唱一方面是人的生理活动完成的,歌唱所涉及到的器官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发声部件。那么,歌唱器官只有受大脑神经支配,受心理机能调控才能最终形成。因此,声音的产生与心理调节是密不可分的。
在众多舞台表演艺术中,声乐表演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是与舞台实践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歌唱者在舞台演唱中,始终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直接影响歌唱者技能技巧的发挥和艺术表演力等实践能力。”[1]
心理学将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胆汁质和多血质属于外向性格,胆汁质的人热情、急躁、容易冲动、行为不稳定;多血质的人性格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且适应能力强。粘液质和抑郁质属于内向性格,平和安静、性格温和。粘液质的人安静、反应迟缓、不好交际。抑郁质的人细心、敏感、多疑、有很强的克制力。
根据气质类型的分析,演唱者不同的气质类型对舞台的驾驭能力和表现力都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比如:多血质的人适合选择活泼、大气、富有表现力的作品,而粘液质的人适合选择柔和、舒缓、情感表达细腻的作品。演唱者对于作品所表现的人物情感而产生的声音力度、强度、爆发力等综合表现,这些气质都是稳定的心理状态。歌唱者的个性气质是很重要的,所以,在选择作品时,尽量要适合自身的气质,使自己的个性展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进行因材施教。
“歌唱艺术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心灵产物,在声乐演唱时一直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2]演唱者能够在舞台上出色的发挥,除了有扎实的基础和娴熟的演唱技巧外,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有稳定的情绪状态。在舞台演唱中,对情绪的把控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良好的情绪能够提高人在舞台上的兴奋度,提高生理机能,各方面表现积极。而负面情绪就会直接影响演唱者的发挥,情绪积极性差,身体机能调动不起来,气息难以稳定,声音容易发抖而变得无法控制。这就要求歌唱者能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情绪的变化,随时随地有能力去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最佳状态。
专业基础训练是声乐演唱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演唱技巧会增强演唱者心理状态的稳定。只有夯实基础,歌过百遍,才能有足够的信心自信的演唱,以防出现忘词、节奏错乱、合不上伴奏等情况而出现的恐惧感。只有好的技术支撑,才会避免紧张感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还要有意志力做支撑,意志是人们克服障碍去实现目标的一个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要勤学苦练,并且坚持不懈,方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所谓的心理紧张绝大多数是由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不够成熟,从而缺乏自信心而造成的一种心理现象。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不断的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演唱综合能力,这一切离不开舞台实践经验。舞台的驾驭能力与演出次数是成正比的,只有珍惜每一次上台演出的机会,在每次演出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不断的实践、磨练自己,并善于总结经验,才能一次比一次成功。演出次数的增加会使歌唱者对与舞台有充分的熟悉感,这种熟悉感会使演唱者从紧张的状态中放松下来,通过这种状态的适应和心理调节,从而提升舞台应变能力,能够确保演唱者有足够的信心完成演出。
“心理情绪的‘正常’发挥直接影响到声乐舞台表演。”[3]心理调适能力对于演唱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位声乐演唱者都离不开舞台实践,在多次的舞台实践中能够使心理状态得到不断改善,帮助消除紧张、恐惧等心理状态,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在声乐舞台演唱过程中,要学会自我放松、自我暗示,面对演出所出现的任何问题,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当然,这种心理调控能力是经过多次漫长的歌唱实践慢慢积累和培养来的。此外,要善于总结经验,暗示自己不要在乎结果如何,只要努力付出过,对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回报。
声乐演唱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声乐心理学的研究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在日常训练中,要不断提高自身适应舞台的能力,加强艺术修养,注重基础训练,可以帮助我们在声乐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心理调控能力,在声乐演唱艺术的道路上却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李抒丹.歌唱者舞台心理素质的培养[J].当代音乐,2016,11:46-48.
[2]李建臣.心理情绪与声乐表演关系初探[J].当代音乐,2015,09:79-80.
[3]葛羽霞.声乐演唱者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当代音乐,2015,11: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