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臻 1.中国矿业大学 2.北京大学
钢琴起源于西方,17世纪进入中国,到了20世纪才被国人广泛接受。随着《钢琴伴唱红灯记》的问世,人们开始对京剧改编的钢琴曲产生兴趣,此类题材的作品开始兴盛起来。自1968年出现该作品到如今已有五十年,京剧题材的钢琴作品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广泛,致使钢琴教学一直以西方的教学体系和曲目为主。中国钢琴教学应转变思路,立足于我国本土特色音乐,向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道路前进。通过分析京剧题材钢琴作品的体裁与技术特征,笔者总结出几点新思路[1]。
根据作品的篇幅,区分难度级别。京剧题材的中国钢琴作品的篇幅由2页到20页不等,因此篇幅是决定曲目级别的要素之一。其中,有部分作品是组曲中的一首片段,因此篇幅较短,一般只有两到三页。在教学中应选择与级别相对应的篇幅。一般说来,初级程度对应2~3页篇幅的曲目,中等难度对应4~6页篇幅的曲目,高级则对应更长篇幅的曲目。但值得注意的是,京剧题材作品大多是用五声调式写成,因此,涉及跑动的部分弹奏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再加之作品风格相对难把握一些,在教学中一般应对比同级别曲目稍高的难度,这要在教学中由教师灵活把握。
根据此类题材作品的技术特征,区分难度级别。特别是在初级、中级程度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分析曲目的技巧种类并确定曲目的难度。对于京剧题材钢琴作品的教学也是如此。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特定的训练目的,有的作品训练的是单一的技巧,有的则是训练乐曲的风格。而对于训练乐曲风格的作品来说,除了有若干的技术难点外还要注意乐曲的风格化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弹奏目的。
仔细梳理京剧题材的钢琴作品后发现,从第一部作品《钢琴伴唱红灯记》开始到现在,中国钢琴曲库中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此类题材作品,然而在教学中的应用却很少。教师们应先对此类曲目进行分类、分体裁,然后应用到教学中。
延续一般器乐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教师通常按照练习曲、复调、奏鸣曲、乐曲体裁给学生布置练习曲目。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有利于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提升。在将京剧题材的钢琴作品应用在教学中时,也应按照此教学规律。练习曲体裁的作品有倪洪进的《钢琴练习曲四首》、储望华的《音乐会练习曲——舞曲》、赵晓生的《音乐会练习曲六首》等;复调体裁的作品有段平泰的《二声部赋格曲》、朱世瑞的《夜深沉——创意曲》、李延林的《小型序曲及赋格》、陈铭志的《序曲与赋格》等;乐曲体裁的作品数量较多,有殷承宗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储望华的《甘洒热血写春秋》、张旭东的《京剧印象——西皮慢板》、张纯的《中国戏》、张朝的《皮黄》、陈其钢的《京剧瞬间》等。在教学中应按照题材给作品分类,然后在同类体裁的作品中选择相应难度的曲目给学生布置练习曲。
此类作品因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被列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典范。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以下几点来增强京剧题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京剧又称“皮黄”,是“西皮”腔和“二黄”腔的组合。西皮腔调速度一般较快,而二黄腔调的速度一般较为深沉、和缓。此外,京剧以板和眼记录节拍,常有“二六”“快板”“流水”等板式[2]。曲中的节奏和速度变化多端,某些章节由慢到快,或称慢起渐快。教师在钢琴教学中要先将板式和速度传授给学生,让其了解音乐特征,再从演奏中帮其更好地把握速度和拍点,这样才能使京剧题材的钢琴作品演奏得更有味道。
踏板是控制音色的重要手段。具有京剧元素的钢琴作品多为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其中包含了大量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跑动,演奏时需凸显出旋律的流动感。要想保持灵动的音效,踏板必须处理好。对踏板的要求是既要保证音响的清晰又不因为频繁换踏板而造成声音的干瘪。所以,在教学中最好引导学生使用半踏板,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演奏中换踏板时不会造成音响上大的变化。另外,中国作品讲究意境美,这在京剧元素的钢琴曲中尤为突出。作曲家们多利用慢板和散板乐句去表现意境,力度一般为弱奏。这就要求在演奏这部分旋律时小心谨慎处理音响效果,特别是踏板要多注意,切不可因为速度慢或音符较少而忽略踏板的更换,导致音响混成一片。如果演奏者不能对踏板有绝对地把握,建议加用弱音踏板。弱音踏板的使用能增加声音的柔和度,对于音色的控制有很大的帮助[3]。
模仿京剧的伴奏乐器声效是中国钢琴创作的一大特色,也是钢琴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之一。京剧由唱腔和伴奏两部分组成,伴奏乐队包括弦乐、管乐和打击乐。打击乐包括板、鼓、锣、钹四大件,主要用于武场。被称为“文场三大件”的有京胡、月琴、弦子。作曲家们正是抓住了伴奏乐器的音响特点,又加之对钢琴音色的熟悉,才能在钢琴上模仿出民族乐器的声音。例如用锣鼓点去模仿金元杂剧中瘸子走路的节奏,用京胡演绎昆曲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声音通过钢琴这件西方乐器表现出来。要想将各种音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首先应把握住作品要表现的是什么,然后将其艺术元素传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音色上有相仿的演奏。例如,倪洪进的《钢琴练习曲四首》中,第四首作品就用了大量的重复音型模仿了拉弦乐器;张朝的《皮黄》在二、六段落中模仿了板鼓的敲击;陈其钢的《京剧瞬间》中有大量的音型模仿了胡族乐器的行弦[4]。
在钢琴与京剧艺术不断地融合中,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也使得中国钢琴音乐焕发出新的活力,它开创了中国钢琴作品新的未来。将这些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应用于钢琴教学,也给中国钢琴的教学增添了新的作品元素、注入了新的养料。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应用于我国钢琴教学事业,既是对我国京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对我国钢琴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京剧在钢琴作品中改编与移植的研究”(项目编号:2016SJD76006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