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弱音技巧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以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为例

2018-10-12 02:15:16珠海市艺术高级中学
艺术家 2018年8期
关键词:母音附点彩云

□田 夙 珠海市艺术高级中学

弱音的演唱技巧在声乐艺术发展中是非常受重视的,要求在演唱者的音域内能强能弱,由强渐弱、由弱渐强,要求始终保持声音的统一,音色的连贯与圆润。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是《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一书中一首女高音独唱作品,导师精心为我挑选了这首作品,进行大量的训练与研究,歌曲中流畅的旋律、热烈的节奏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在演唱歌曲时,要求在速度、节奏和力度上作出鲜明对比,在演唱尾声宽广的音域、灵活的花腔跳连音之后,更要求结束句“开放在亲人的心窝”用弱音技巧演唱,这是笔者认为最难完成的。

一、弱音演唱技巧的概述

(一)弱音技巧与气息控制的合理配合

持续而有力的气息控制力是演唱弱音技巧的动力基础。演唱时对气息的控制关键在于对呼吸动作的调控。

1.吸气动作

正确的吸气动作是将喉咙和气管打开,让吸气肌肉群为主导,横膈膜扩张下降,使肺部空间增大,同时小腹及两肋得到扩张。

2.气的保持,这是气息控制的主要环节

演唱者为了控制住吸到肺里的气,要求小腹不能收缩,最好能加强小腹肌肉的对抗,有小腹稍稍往外鼓的意识,这样就可以把气息保持住。

3.呼气动作,也是腹肌向内收缩动作

这时呼气肌肉群占主动地位,使小腹向内收缩,迫使横膈膜也收缩,挤压出肺部余气,为吸下一口气腾出空间。

歌唱发声跟机动车制动原理类似,吸气肌肉群就像阻力,呼气肌肉群是动力,机动车只有在动力大于阻力时才能发动行驶。要想振动声带而发出声音,就必须使呼气肌肉群的控制力量大于吸气肌肉群的控制力量。

(二)弱音技巧与共鸣腔的科学结合

人体是天然的、混合的共鸣腔体,主要是声带上方的喉腔、咽腔、鼻腔,还有胸腔、头腔也参与共鸣。共鸣腔体可分为上、下共鸣。软腭以上的鼻腔、头腔是上部共鸣,其形状不可变、空间固定。演唱弱音是在结合气息控制的前提下振动声带,中低音区弱音多用下部共鸣腔体,如口腔、咽腔、胸腔等;高音区弱音多用上部共鸣腔体,如鼻腔、头腔。因为上部共鸣腔的形状和空间具有不可变性,因此在唱又高又弱的音时需要高位置的保持来获得头腔共鸣。美国声乐教育家福斯针对高音区弱音演唱提出:正确的演唱弱音不是靠增加喉咙和颈部肌肉的压力,而是在保持声音高位置的前提下获得头腔共鸣。随着音区的提高,在鼻窦处会产生振动,同时放松喉咙和颈部肌肉的压力,一同参与共振,这样就形成了头腔共鸣。高位置的声音有一定的音量,音色饱满而圆润、不刺耳。演唱又高又弱的音是高位置的共鸣腔与气息控制相结合,这样才能轻松的调节声音的渐强渐弱,创造出声音的空间感和立体感[1]。

二、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的作品分析

(一)陆在易的歌曲创作概述

陆在易认为,艺术歌曲具有四个体裁特点:一是用来抒发个人情感的;二是为特定声部而创作的;三是歌词选用文学性和音乐性较强的诗作;四是钢琴伴奏具有重要地位,与旋律部分同时进行构思的。本着对艺术歌曲创作“真诚”和“宁缺毋滥”的思想,陆在易精心挑选了八首作品,包括:《彩云与鲜花》《我爱这土地》《最后一个梦》《祖国,慈祥的母亲》《家》《桥》《盼》《望乡词》,于2002年10月出版了《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一书并附范唱与伴奏。

(二)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的结构分析

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是陆在易创作的唯一一首花腔女高音独唱作品,也是一首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作品。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创作于1981年,张鸿西作词,陆在易作曲。这首作品是带有引子和尾声的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主副歌形式。前乐段为g自然小调,后乐段为转调乐段,由•B大调转g小调。作者歌唱彩云与鲜花,歌唱壮丽的山河,表达了边塞人民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愿化作一只勇敢的银燕守护着日益强大的祖国。

引子把灵动的音符与洒脱的钢琴琶音结合起来,用“散”和“连”的形式把人们带入春雨过后、阳光微露的朦胧早晨。A乐段是四句式的复乐段,用柔板展开,像一位慈祥的老者不断向年轻姑娘重复发问:“山想清泉树想春,姑娘啊姑娘你想什么?”(见谱例1)。其中运用了大量装饰音(倚音、波音),生动、细腻地描述了年轻姑娘的神态与幽静的环境。

谱例1

B乐段是转调乐段(见谱例2),前两句从关系大调B大调进入,后两句转回主调g小调,再变化重复一次B乐段。本段在力度和速度上与A段形成强烈对比。速度比A段快一倍,情绪上由含蓄地转为活泼开朗地。歌曲的亮点在于采用了具有民族地域性的附点节奏型,并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达:我想变成彩云,飞遍壮丽的山河;我想变成鲜花,装点芬芳的生活。犹如年轻姑娘的自述,她对未来充满希望,向往着甜蜜而美好的生活。

谱例2

尾声中加入衬词“啊”, 运用三连音、九连音、十连音的节奏型,赋予了歌曲器乐化的旋律,宽广的音域、灵活自由的花腔演唱技巧是歌曲难点之一。紧接着用弱音演唱结束句“开放在亲人的心窝”(见谱例3),作曲家精妙的构思要求演唱者具有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的演唱能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谱例3

(三)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的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以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进行,独特而新颖,使旋律极富色彩性。演唱者在中音区用类似说话的方式唱出“山想清泉树想春,姑娘啊姑娘你想什么?”多次出现的装饰音(倚音和波音)正是此曲民族地域性特征的表现,它赋予歌曲细腻的表情和准确的情感,演唱时尤其不能忽视和省略。

高音区u母音的发音是A段的难点。再次出现“姑娘啊姑娘你想什么?”中“姑”字是本段的最高音(小字二组的g音),“u”母音的发音是值得注意的。有些演唱者在练声时,如为了片面追求音量大,以至于把u母音夸张变形成a母音,这样会导致u母音的发音不纯正,吐字不清晰。正确的唱u母音是想象嘴巴腔体呈葫芦状,嘴唇稍稍往外噘,闭合空间稍小,口腔空间要大,再呼气振动声带发声,这样就能发出纯正的u母音。如果嘴唇不动或往里包,只开口腔里的空间发出的u母音是闷的、不好听的。如果嘴唇先往外噘一点点,再放松嘴唇的力度发声,这样获得的是既圆润又结实的u母音。歌词“你想什么?”保持渐慢、渐弱,运用了中声区弱音的演唱技巧,这是为加强音乐情感的对比,为引出B乐段热烈的情绪做了铺垫。B段前的休止符上出现一个延音记号,此处是情绪转换的连接点,停顿要求适度,调整好呼吸和节奏,注意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展开B段时音色要高亢、嘹亮[2]。

B段的难点是准确掌握附点节奏型,唱出具有跳跃性的民族风格(见谱例2)。很多演唱者单独练习时能唱准附点节奏,连起来唱后却唱不准,这是因为这个附点音型具有特别性。这个附点节奏型使B段蕴含了一种内在的律动,如果没有强调附点音型的重音,会让人听起来很平淡、很连贯,而缺少了歌曲本身的律动感。笔者认为,先要把字头和节奏重音唱准,然后把附点的时值计算好,再想象小姑娘走路时蹦蹦跳跳的情景,掌握好小孩一蹦一跳的律动,脑中有了画面感才能把附点音型唱好唱准。也可以借鉴类似有附点节奏型的歌曲训练,如A•洛蒂作曲的意大利艺术歌曲《请告诉我》(见谱例4)。

谱例4

尾声中宽广的音域、大幅度的花腔跳音连音是一大难点。花腔的连音、跳音比较紧凑;三连音、九连音、十连音的出现要求在演唱时要轻盈、连贯,不能支离破碎;衬词“啊”的运用,作为个人情绪的宣泄与表达,演唱时要圆润丰满。高音区的“a母音”应保持软口盖的打开,适度加进唱“o母音”的感觉,才能使高音更圆润,位置更高。声音过于靠前。在高音区没有纯“a母音”、没有纯“u母音”,也就是说在高音区要把难唱的母音适当加入其他母音,增大共鸣空间,以获得高位置,从而使上下音区圆润而连贯。

歌曲展现了强烈的速度、力度与节奏对比,在演唱灵活的花腔跳音之后,更要求歌曲结束句用弱音技巧演唱“开放在亲人的心窝”(见谱例3),歌曲张弛有度的设计营造出一种主人公追随幸福步伐、向往美好生活,引领人们踏上温馨生活的意境,渐行渐远的歌声给听众带来无限的遐想。

三、笔者的演唱体会

(一)歌曲意境需要使用弱音技巧

在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中,有两处需要运用弱音演唱技巧:A段的结束句“你想什么?”在中声区演唱、全曲结束句“开放在亲人的心窝”在高音区演唱。为什么结束句要用弱音演唱技巧呢?如果不用弱音演唱技巧会破坏意境吗?

弱音演唱的一个重要意义是能更好地实现音乐情感的对比。歌曲中A乐段与B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主要体现在音区的选择、速度的对比、力度的收放、节奏型的变化等,两个乐段的衔接之处是在中音区用弱音演唱“你想什么?”如果不用弱音演唱、用保持音或渐强演唱,则很难表现与B乐段的音乐对比。此处用弱音演唱能更好地实现情绪的积累,为欢快热烈的旋律做铺垫。

(二)训练弱音技巧的途径

怎样获得弱音演唱技巧是声乐学习者研究的一个课题。弱音技巧的训练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哼唱位置上打开、唱出各种元音,同时保持声音的集中和呼吸肌肉群的对抗。

第一是需要训练出深厚的气息,“打嘟噜”练习是获得深厚气息的有效方法之一。“打嘟噜”练习要求嘴唇保持适当紧张,用持续不断的气息冲击嘴唇,使上下嘴唇不断被振动,发出“嘟噜”的声音。第二是共鸣腔体的开发。西方声乐教育家西蒙斯认为,哼鸣练习是对共鸣增进了解的极好方法。哼鸣练习可以柔和地开声,通过哼鸣找到深呼吸的支撑,放松下巴、脖子、牙关来找到有共鸣的声音。第三是以打开鼻咽腔为前提,获得歌唱的高位置。鼻咽腔的打开是在保持吸气状态的前提下,以软腭为中心,借助上颚上啃的动作使软腭自然上抬。要求练习者面部肌肉放松,但不能松懈,始终保持高音的演唱位置,也就是常说的把声音位置“立”住。第四是训练渐强渐弱的演唱能力。声音的强弱能力既是基础能力又是演唱高级能力。练习时可以在一个长音上进行渐强或渐弱的训练。只有在单音上领悟到各机能的协调变化以后才能在旋律中更好展示,变得游刃有余。弱音演唱技巧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力,需要经过大量反复的试验与练习,不断摸索,才能达到对呼吸肌肉群的控制平衡。

(三)弱音技巧在其他声乐作品的运用

弱音容易带人进入一种悠远的意境,引导听众进入歌曲的情境,发人深思。而艺术歌曲的价值在于该体裁所特有的艺术特征和美学规范。歌词多是文学性较强的诗作,具有深刻的内涵,音乐上具有较高的品格和欣赏品位。比如:黎英海的《春晓》(第13~16小节),全曲为结束句弱音演唱部分用又高又弱的声音演唱显得歌声更加缥缈,更容易启发人们进入歌曲中夜深人静、蒙蒙细雨的情境;全曲结束句为弱音演唱部分,在高音处极弱的演唱是很有难度的,但是用弱音演唱“花落知多少”能使歌曲意境更为幽深,让人们共同感慨着对春光流逝的哀伤,产生无限遐想。在歌剧选段中同样也有用到弱音演唱技巧的歌曲作品,如普契尼创作的歌剧《燕子》中玛格达的唱段《多蕾塔做了什么美梦》(第24~27小节),此处更多的是表现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她已经沉醉在那个甜蜜的梦境中,在相当高的音域上用极弱的声音唱出心中的美梦,表达出女主角内心对爱情的渴望与幻想,如果用强有力的音量来演唱,则会破坏歌曲的意境失去那甜美梦境的氛围。

一首好的歌曲总能带给人某种启迪,陆在易把德国古典作曲家亨德尔的话一直当作座右铭:“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快,那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来”。所有的演唱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诠释作品而存在的,因此不能因为炫技而脱离作品本身。

结 语

陆在易的艺术歌曲作品已经成为高校声乐课堂上的必修作品。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是一首女高音独唱作品,通过笔者对歌曲的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演唱经验,对歌曲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探究。歌曲中结束句使用弱音技巧,更好地展示出歌曲悠远的意境,引申出对弱音演唱技巧的探讨。本文对演唱弱音的要求以及弱音技巧与气息、共鸣的配合都有详细的阐述,对弱音技巧的训练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需要训练出深厚的气息;第二,注重共鸣腔体的开发;第三,以打开鼻咽腔为前提,保持歌唱的高位置;第四、训练渐强渐弱的演唱能力,增强呼吸肌肉群的控制力量。

笔者把弱音演唱技巧与《彩云与鲜花》相结合,结合自身演唱经验作出了探索与研究,希望对声乐学习者们演唱此类作品有所帮助,为教学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望老师们给予点评与建议,帮助笔者在今后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上有新的突破与发展。

猜你喜欢
母音附点彩云
惯性释放在白车身关键接附点刚度分析中的应用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后处理方法对比
基于逆子结构分析方法的车门振动噪声分析
彩云之南
一路彩云奔小康
香格里拉(2021年2期)2021-07-28 06:50:48
论节奏中特殊时值的简快教学方法
北方音乐(2020年13期)2020-08-28 08:52:06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08
《御制满株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与《蒙语老乞大》中的蒙古语第一音节母音比较研究
彩云问
民族音乐(2019年3期)2019-08-14 01:05:16
浅谈“o”母音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
艺术家(2019年12期)2019-02-20 09: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