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霜 张 玥 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歌剧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发展历史,是现代文艺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展现形式。小剧场歌剧则是在传统歌剧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新形式,其卸去了华丽的舞台装饰,表演场所较小,剧中人物角色不多,演出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音乐凝练,舞美灯光新颖,能够与观众充分互动,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亲和力。
歌剧《再别康桥》是我国近年来第一部以本土故事为线索,以中西方艺术文化相结合的小剧场原创歌剧。其创作背景是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国内正值新思想萌发,旧思想剥离,年轻的知识精英开始涌现时期,讲述的是集智慧与美貌于一体的女主人公林徽因与三个优秀男人之间兜兜转转、曲折缠绵的情感历程。剧名来自徐志摩的现代诗《再别康桥》,由陈蔚编剧,周雪石作曲。歌剧中曾多处使用了林徽因、徐志摩的诗作,如《再别康桥》《一首桃花》等,这些也都成了该歌剧最为经典的唱段。
歌曲《一首桃花》的歌词选自林徽因的同名诗歌。这首诗创作于林徽因身患重病,友人徐志摩前去看望,面对此时此景,林徽因内心往事翻飞,写下了这首美丽多情的诗词。在这首诗词里,丝毫看不出林徽因是一个病痛缠身之人,反而用细腻的笔触书写了她对世界万物所散发出的美好追求。
歌词如下:
“桃花啊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
林徽因的遣词用句相当精致,轻淡渺远,优雅芬芳,体现了这首诗独特的审美价值。唐代诗人崔护曾以“人面桃花相映红”来赞美少女可爱娇艳的容貌,这里则用“桃花”展现出满园春色。“吐息”“含着笑”“生姿的顾盼”等美丽的词用拟人化手法把桃花的美跃然纸上,使歌词充满灵动,刻画出一位温婉的女性形象,传递出一种含蓄而清新的气质,“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的痕迹”更体现出一种传神细致的美。
歌曲《一首桃花》是一首女高音独唱作品,歌剧中由林徽因演唱,单二部曲式结构,以宣叙调与咏叹调相结合的方式,分为A、B两段,A段属于宣叙调,B段属于咏叹调。
乐曲开始,是一个长达12个小节的前奏,速度为行板(Addante)。紧接着,A乐段进入(13小节~25小节),由四个乐句组成(5+2+2+3+3),4/4拍子,g自然小调。A段是主歌部分,主要描绘桃花娇艳生姿的静态美。之后出现一小段间奏为转调做准备。B段(27小节~35小节),3/4拍与4/4拍相互交替,此时调性转为降B大调,但旋律依然自然流畅,婉约动听,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对桃花动态美的表达。B段也是歌曲的副歌部分,此时速度加快,前后紧接,旋律使用了渐强记号,与A段在力度与速度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一瞥,一瞥”,音量慢慢弱化,调性转回了g小调,首尾呼应,同时三连音的节奏巧妙地把林徽因内心的活动变化生动逼真地刻画出来。
在这首歌曲中,作曲家周雪石先生通过张弛有度的曲风、细腻流畅的旋律、速度与强弱的对比,充分体现出林徽因清丽脱俗、高雅温婉的人物气质特点,犹如一缕春日的阳光透过窗外摇曳的枝丫映照在人们的心田,意境深远而美好。该歌曲既传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中国特色的音乐特征,也汲取了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获得听众赞誉无数,传唱久远。
在歌曲《一首桃花》的音乐伴奏中,为了凸显女主人公的情感,赋予人物更加丰富的内涵,采用的伴奏织体是以小提琴为主奏,大提琴和钢琴共同演绎。其中,小提琴清冽的音色,悠扬如歌的线条,似乎在诉说女主人公的内心。而晶莹透亮的钢琴声和浑厚饱满的大提琴声则相伴左右予以陪衬,它们对歌剧作品中主人公林徽因柔美知性的女性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烘托作用。乐曲之初,弱起小节处小提琴开始奏响,钢琴和大提琴紧随其后同时奏出,然后在该乐曲旋律的流动当中,三种乐器分别以或分离、或渗透、或轻淡、或厚重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其缠绵多情的音色与歌者的演唱高度融合,完美地予以观众一种绝佳的听觉呈现。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描写的是我国二三十年代的年轻知识分子,身处百废待兴的历史时期,面对曾经思想的禁锢和压制,如今终于扬眉吐气,其情感与思想都得到了理解与宣泄。这些年轻人对新生活充满了憧憬与向往,对爱情拥有了选择的自由与追求,因而也造就了这部小剧场歌剧独特、浪漫的音乐风格特征。
歌曲《一首桃花》是根据林徽因创作的同名诗歌谱曲的。该歌词和音乐都极其浪漫而唯美,因此歌者对于歌曲整体演唱风格的把握要深情而舒缓,并带着一种轻淡的、缥缈的、甚至不可言传的忧伤,尤其是在演唱《一首桃花》时,情绪上要注意区分A、B两个乐段,要把旋律的处理与歌词的意境珠联璧合,用不同的情感表达来诠释作品,让歌声具备感染力,引人共鸣,充分地表现出林徽因特有的气质和女性魅力,让观众沉醉在该歌剧浪漫的情感世界中。
歌曲《一首桃花》的首句桃花,“桃花啊桃花……春说的一句话”,该句把初春的桃花迎风沐阳,娇嫩欲滴的姿态给予一种生动的表达,让人联想起年轻女子娇嫩柔弱的美。演唱时,歌者要充分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感,抓住词眼,注重声音的色彩。演唱“朵朵露凝的娇艳时”时,歌者要控制住音量,特别是“露”字,与前一个“朵”字之间的音域跨度相差八度,必须尽量与“朵朵”保持在同一高度的声音位置上,音色要柔美,如丝绸般光滑剔透,弱声控制要细腻,演唱时要把自己当成是女主人公林徽因,她是一个在建筑学和文学领域上卓有成就的杰出女性,所以在演唱时要将内敛、含蓄的性格贯穿始终,音量不宜太大,注意音色的轻透性,柔且匀,高潮部分音量可略微加强些。接着,演唱“含着笑”这三个字时,在高音区由强转弱,声音轻柔地表现出桃花娇美如微笑的少女。而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时则要力度中弱,体现出桃花如少女般娇羞期盼的感觉,同时为歌曲即将到来的高潮部分作铺垫。在接下来的高潮咏叹部分——“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一瞥多情的痕迹。”“看”字把歌曲推向了一个高潮,歌者在演唱时要声情并茂,脑海里要展现出画面感,情感与音乐表现要吻合,演唱时情绪既要内敛又要奔放,在含蓄中体现情感的宣泄和释放,张弛有度,游刃有余地把林徽因这位知性女子身上那种含蓄、柔婉、美丽、端庄的气质与内心的矛盾演绎得精准细致。
在歌唱中,气息运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的是歌唱发声的效果。正确运用气息发声需要经过长期的刻苦练习。共鸣则是气息运用的重要表现,包括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任何一种共鸣,都离不开身体各机能的相互协作和相互帮衬,例如,口腔、鼻腔、咽腔、横膈膜、腰部等,它们协同并进,共同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或圆润、或通透、或饱满的声音。
在歌曲《一首桃花》中,其演唱难点就在于如何流畅、准确地运用好气息,细腻地处理音色。《一首桃花》的音乐节奏与诗歌朗诵的语感节奏是一致的,因此在演唱时歌者的气息应当沉在腰间,有效地控制住发声力度,科学地运气换气,准确发声。例如,歌曲开始第一句“桃花,桃花”,第一个“桃花”声音可弱化处理,第二个“桃花”则气息推动,力度渐强,给人以远景到近景的视听效果。“像是春说的一句话”中的“春”字气息应连贯自然,演唱时柔和且不失力度,“朵朵露凝”时声音逐渐往外推出,“是一些”声音收紧,表达欢喜之情。“看,那一颤抖在微风里”引入全曲的高潮,“看”字落在高音mi上,一字三拍,力度渐强,而“那”字在高音fa上,演唱时歌者必须极好地控制气息,充分运用高位置共鸣,让声音达到干净扎实、柔美圆润。结尾处,“一瞥”共重复了三次,其中休止符的使用,要求歌者细致,控制好气息,声断气不断,最后“多情的痕迹”以高音区的do延长音结束全曲,尽管声音渐弱渐远,但依然应保持高位置的头腔共鸣,以花喻人,把林徽因含蓄、矜持、委婉的性格表现得准确细致。
歌曲《一首桃花》,以桃花为意象,含蓄而内敛,感性中透出理性,隐喻出一代才女林徽因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另外,在这首歌曲及其歌曲所归属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我国艺术家充分地将中国诗歌所独具的精致柔美与西方浪漫歌剧文化集于一体,旋律舒展、曲调优美、结构流畅、织体饱满,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呈现,也是人生价值追求与艺术审美追求的极好体现,能够有力地促进我国民族歌剧艺术健康良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