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孜尔泥塑造像图式在当代陶瓷中的运用

2018-01-24 13:28:13郭维阳马云翔新疆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18年8期
关键词:陀罗克孜尔泥塑

□郭维阳 马云翔 新疆艺术学院

一、引言

(一)历史背景分析

克孜尔石窟在历史上遭受过两次浩劫,导致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受到了很大影响,加上时间和环境的侵蚀以及克孜尔石窟保护工程并不理想,研究的空间和内容十分巨大。陶瓷佛教造像从东汉末年就产生并发展起来,其功能主要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有不同作用。开始主要以浮雕的形式出现,后来主要以随葬品的形式为主,到元明清时期是作为祭拜和信仰的主要形式。中国内地的陶瓷佛教造像主要围绕着石窟开凿之后的信仰崇拜产生的,使陶瓷佛教造像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传播。在这之前克孜尔石窟就已经开凿了,而之后的石窟造像都是通过其内容和形式的特点演变并发展。从石窟发展来看,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相比中国内地石窟融入了多种地域文化特点,既吸纳印度、罗马和希腊的一些因素,又包含中原文化以及西域当地的特色,它与西域绘画、建筑以及石窟一样,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但保存现状不佳,需更多的完善和梳理过程。

(二)环境因素分析

新疆本身地界辽阔,加上受山脉阻挡和本土文化的滋养,造成新疆不同位置的佛教造像呈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特征。克孜尔石窟周边环境恶劣,干旱缺水地表植被匮乏,加上土质疏松,地质灾害都会对石窟造成重大破坏。龟兹地区地处中国南疆,气候干燥,有利于壁画的保留,但多采用砂岩土质进行塑造,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会侵蚀严重并造成坍塌破坏。

二、新疆克孜尔泥塑造像表现形式

(一)印度佛像分析

1.犍陀罗佛像

犍陀罗佛像头部符合深眼、薄唇、高鼻的阿波罗式希腊美男标准,眉毛细长而弯,鼻梁笔直隆起,与额头连通,侧视成一条直线,而顶上的肉髻,眉间的白毫以及明显拉长的耳垂,头后的光环等,则是印度传说中伟人所具备的三十二妙相特征中的几种。佛像面部表情平淡、高贵、冷峻,通常眼半闭、微微下视,突出冥想内省的精神境界。

2.笈多式佛像

笈多马图拉造像综合了贵霜犍陀罗和马图拉特点,祥和的印度式脸形和面容,希腊式鼻子,低垂半闭的眼睛显出冥思冥想的状态,整齐的螺旋状发式,匀称的身材和装饰着硕大华丽的光环。衣纹通常是一道道平行的“U”字形细线,流水般波动韵律,紧贴身体,犹如被水浸湿一样透明,故这类造像也被称为“湿衣佛像”或“释迦牟尼出水像”。

(二)克孜尔泥塑造像的特点

克孜尔泥塑造像的面部从眉到鼻,用棱线雕刻,再施彩绘。佛像多作面相丰圆,细眉大眼,鼻梁高耸且直通额际,嘴小唇薄;佛像头上的肉髻,不似犍陀罗式多作卷曲状,额体发际线位置较高。从龟兹地区遗存的佛教造像风格来判断,主要是受犍陀罗造像影响,其模仿痕迹非常明显。比如勒克特在克孜尔石窟寺发现的,现藏德国柏林的几尊5世纪至7世纪泥塑头像,其中77窟的那一尊,高高的发髻由串珠、饰带束成,呈“8”形。发式为规则的波浪式卷发,波纹具有装饰性,形状流畅而规整,另一尊发髻鼓鼓的高髻,发式呈波浪式卷曲,无论是从头部、脸部造型还是发式发髻来看,都有明显模仿犍陀罗王子菩萨像的痕迹。其他几尊造像,发式也类似犍陀罗式,其中还有几尊带有明显欧洲人种特征的人头造像。如克孜尔石窟寺二区终端3窟发现的头像、宽额、深目、高鼻,波浪式卷发,几乎就是一个欧洲人的写实头像。

三、 陶瓷手法对克孜尔泥塑造像图式的运用

(一)陶瓷材料的运用

陶瓷雕塑作为雕塑学科的一个分支,表现形式多样、材料运用广、做法独特等特点是其他材料所不能替代的。首先,表现手法各式各样、题材也很多,但就新疆克孜尔泥塑造像图式来进行雕塑创作的几乎很少,更不用说使用陶瓷这一特殊材料再进行创作了。如果用当代陶瓷语言来呈现克孜尔泥塑造像图式,既是一个十分广阔的机遇,又是一个任务艰巨的挑战。犍陀罗造像多用青灰色片岩,马图拉造像多用红砂岩,质地都比较坚硬,制作过程适用凿、刻、雕、划等手法。但在龟兹地区克孜尔泥塑造像则取材于松软的砂岩质泥土,与陶瓷佛教造像所使用的瓷泥、陶土有相似之处。泥土的松软有助于在制作方式以及手段方面做出创新。可以说这些手法,与陶瓷雕塑的成型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其不同之处在于为了克服泥土材料成像后的松软脆弱特性,龟兹雕塑工匠采用扎制骨架或石蕊的方式,分阶段性的上泥。塑造轮廓的过程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以捏、贴、压、削、刻等技法塑出完整物体,使泥像大致定形,然后用点、染、刷、涂、描、贴等技法赋彩妆銮。西域文化研究学者将其概括归类为泥塑、泥层履石膏层、石蕊像和模制塑像形式。陶瓷材料的运用可以省略一些烦琐的工序,将陶瓷的釉上彩、釉中彩以及釉下彩等着色方法运用在其中。陶瓷材料技法的优势在于成型简单、材料多样、变化万千,但要达到克孜尔泥塑的表现效果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实验。

(二)表现形式的运用

除了接受异域文化的影响外,龟兹地区的克孜尔泥塑造像还自然融入了许多龟兹本地域的文化因素,受内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呈现了“本土化”特征。所以运用陶瓷材料进行表现,形式和内容就会得到补充和丰富。

首先,有些泥塑造像有其独特的地方,其表现形式都可以拿来借鉴和运用。例如,一具半人半象彩绘泥塑,上部为人头,脖颈以下的身躯部分塑造为大象形象。造型奇特,色彩丰富,线条富于变化。其次,克孜尔泥塑造像图式可借鉴壁画的本生故事等题材,做出一系列的创作作品。克孜尔石窟壁画保存的完整程度要比泥塑造像好得多,而且就内容和绘画方法来说更具有丰富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一是平面的形式;另一个方面是立体的形式。平面的形式就是陶瓷浮雕和瓷板画两种方式。将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运用浅浮雕或者高浮雕的形式,借鉴的地方是运用壁画的故事情节和内容来进行创作。第二个方面就是运用立体的形式,也就是圆雕的方式呈现。圆雕的方式多种多样,一个方面是克孜尔泥塑头像、胸像、全身像临摹写生的方式;二是将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内容和故事情节运用到陶瓷创作中。将其造型特征运用到陶瓷雕塑创作中,不仅达到形式上的多样性,而且可以将新疆泥塑题材运用到其中,达到题材与形式的统一性。

四、克孜尔泥塑造像图式在当代陶瓷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新疆克孜尔泥塑造像图式对陶瓷的影响

新疆克孜尔泥塑造像内容上具有新疆地域性特征,题材上比较新颖并且具有丰富性,运用到陶瓷上不仅能丰富陶瓷雕塑的内容,而且对陶瓷佛教题材造像的形式与题材都有很大的启发。陶瓷材料从釉上彩、釉中彩到釉下彩,不管呈现出什么样的效果,都会对新的事物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运用瓷板画的形式表现克孜尔石窟壁画的效果,可以通过釉上彩的技法呈现克孜尔石窟壁画神妙莫测的感觉。克孜尔泥塑造像的图式,可以有很多运用的地方,比如说造像特点,与中国内地的石窟造像有很大不同,它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和造像风格,如果运用到陶瓷当中会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从颜色搭配的角度来说,矿物质颜料本身就会体现出原始和沧桑感,用陶瓷材料技法对克孜尔泥塑造像图式进行运用,首先材料的相似性会带来同样的震撼效果,其次陶瓷不同于彩塑效果,釉料的结晶效果千变万化,更具有韵味。

(二)新疆克孜尔泥塑造像对当今发展的意义

最近几年国家一直倡导的主题是“工匠精神”,其实就是将我国传统的文化以及传统的手艺进行传承与保护,新疆克孜尔泥塑造像之所以得到国家以及政府的重视与保护,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若不将此列入重点保护,随着时间和环境的破坏可能就看不到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国家财富了。运用现代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要做好继承与创新的工作,既保留原始、传统的造像手法和步骤,又要将新的材料运用到其中,这样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就新疆雕塑发展来说,这项课题研究不仅能起到补充新疆传统题材创作内容以及材料的作用,而且对于新疆传统造像的研究做了一个补充和完善的梳理。从大的方面来说,正符合国家所倡导的“工匠精神”这一基本思想指导要求,同时对于振兴民族文化精神、文化团结、文化内涵、文化水平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猜你喜欢
陀罗克孜尔泥塑
散落世界各地的犍陀罗艺术
新民周刊(2023年16期)2023-05-30 11:58:10
泥塑玩具
寻根(2023年1期)2023-05-30 03:39:53
克孜尔石窟第189 窟、190 窟调查简报
美国的犍陀罗艺术研究
多彩泥塑
快乐语文(2021年31期)2022-01-18 05:51:38
泥塑师
金秋(2021年18期)2021-12-02 01:15:08
民间美术——泥塑
文化杂糅视域下对犍陀罗艺术起源与发展的新思考
文化与传播(2019年3期)2019-10-17 07:37:04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龙形象探析
敦煌学辑刊(2017年3期)2017-06-27 01:07:04
李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