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苏北地域性民间舞徐州“落子”的艺术特征*

2018-01-24 12:04胡冰欣
黄河之声 2018年20期
关键词:落子徐州表演者

胡冰欣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一、徐州“落子”的历史源流

“落子”主要流传在徐州东部,以睢宁、邳县地区较为盛行。据《明史》[1]及《睢宁县志》[2]可证,嘉靖年间,威武将军汤忠的七世子汤克宽在抗倭成功后为感谢皇恩在古下邳(今睢宁古邳镇)修建宗庙祠堂并举行了连续十天的升兵大庆,他广邀各路民间艺人各展风采,其中发现一“汤姓落子”技艺卓绝,在民众中广受好评,遂召见艺人,在相叙宗缘后收留他们辅助编班,“落子”就此在睢宁地区落了脚,并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好评后流入今邳县等县市。清人李声震《百戏竹枝词》[3]一书说“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说的便是“落子”的前身,其诗曰:“窄裤青衫称细腰,蔚蓝手帕髻云飘,霸王鞭舞金钱落,恼乱徐州叠断桥。”也足以体现早期“落子”的盛况,在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发展“落子”从一种谋生手段演变成了人们用于庆祝节日、烘托热烈气氛的娱乐活动。解放前,这种艺术形式与祭神活动紧密相系,在“春会”及“香火会”上表演时曾有过万人空巷的巨大盛况。再往前追溯,“落子”舞孕育于三国时期,起源于唐宋,一说舞蹈受当时典型战乱环境影响,武术的元素占了很大的比重,舞蹈风格以洒脱、高技巧性闻名。一说是受了唐五代时期“散花乐”的影响,其最早是僧侣化缘时宣扬普济众生所唱的教化歌曲,逐渐演化出配以肢体动作的走唱形式,表演中唱词部分偏重。建国后,徐州“落子”舞开始走出固有的演出形式,创新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表演性方式。2004年,“落子”舞被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试点列为保护项目。紧接着,在两年后,睢宁“落子”舞申请作为“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成功,也让人们把更多关注的目光引到了“落子”舞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上。

二、徐州“落子”的表演形式与主要内容

传统“落子”舞在以村镇为单位举办的“春会”或“香火会”等喜庆节日时在广场上表演居多,具有较高的程式化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表演形式上,人数一般五至十一人,领伞人先上场领舞,表演高难度的技艺动作。随后引两男两女上场,作欢快热烈的跑场表演,使用“蹉步”、“花梆步”等节奏轻快的舞步来进行队形变换,在和节奏配合地舞动中尽显苏北地区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其次,在动作的风格上,男青年使用“莲湘”做棍棒式动作,如“黄龙缠腰”、“泰山压顶”等,在道具与身体的缠绕和敲击中变幻出无数的动作形态,极尽男子气概,动作孔武有力。女青年使用手中的竹板、节子等击打节奏,或利用手绢挥舞,动作热烈洒脱。在几百年的演变发展中,徐州“落子”舞也出现了相对含蓄,细腻的表演形式—“文落子”,与徐州“落子”舞另一泼辣阳刚的“武落子”风格大相径庭。最后,在舞蹈伴奏上,“落子”舞时伴奏分别有伴唱、打击乐、弦乐等形式,节奏清晰、规律性较强。伴唱的小调多具有功利性,主要内容有诉说历史,感叹山河;祈福敬神,求得生活安康;表现两性感情,道诉衷肠等,唱词内容以表现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为最终目的。

三、徐州“落子”的艺术特征

(一)徐州“落子”的动作特征

地处徐淮地区的徐州“落子”舞动作受当地人民洒脱干练的民风影响,动作幅度较大,动作的空间感及延展性也较强,极具地域特色的徐州形成了一刚一柔两种“落子”舞风格。

1.洒脱狂放派

辛亥革命后,妇女缠足被废,“落子”中常见的男扮女装“踩寸子”的桥段不再常见,思想的解放带给民众的是身体的自由和释放,人们用肢体去表现故事、去述说情感成为常态。“落子”向“落子”舞的转变开始加速,幅度较大,洒脱豪爽的“武落子”应运而生。男青年的表演套数为“四响”、“八响”、“十二响”——即使用“莲湘”在欢快的节奏下击打小臂、大臂、肩头、大腿等身体部位,同时迅速地使用跳跃性步法变换队形,行走多用“剪子股”等Z字形调度较大的路线。如单臂划过面前扬起击打的“撒拢”,又如“白鹤亮翅”,第一拍表演者脚下作“前弓步”,上身俯冲,双臂后夹,与配合的其他演员相撞肩部,第二拍重心后移,左脚作“前点步”双臂作“顺风旗”位,抬头视板并击板。“文戏靠嘴,武戏靠腿”,这种风格的舞蹈动作豪爽矫捷,注重下肢力量的使用,流动感及线条感极强,符合徐州人民脚踩大地,泼辣果敢的生活态度。

2.细腻婉约派

此类动作表演者步法更小、注重身体的扭摆,男青年多用“四响”的套数,女青年则多使用“寒鸭凫水”、“凤凰夺窝”等温柔细腻的动作表现内敛、含蓄的人文特色。如“文落子”的代表动作“寒鸭凫水”,表演者脚下作“前掌步”,重心前倾,上身微微俯下,双膝靠拢,双手肘部微屈置于身体旁斜后方,用肩膀带动竹板击打,手绢挥舞,下巴微收作寒鸦泅水状,充分表现出女性的娇羞和内敛。“落子”的基本步法其中有一步曰“拔泥步”,这一步法是在另一基本步——“前掌步”(重力支撑腿的前脚掌落地)的基础上加以田间地头劳作时将脚拔出泥中的动作衍生而来。双膝微屈,上身前倾跟随摆动,小腿作快速向后抽踢,动作紧凑且矫健。质朴细腻的代表动作还有左右前击的“摇耧”等。作为这一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者,人民群众将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细节融入到“落子”舞中,不仅让“落子”舞与人民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所作之舞更易被人接受,同时还赋予了表演者在这种舞蹈语言下的意象性心理——表现动作的灵动娇俏和浓郁的生活情趣。

(二)徐州“落子”舞的表演特点

1.且歌且舞

徐州“落子”舞不同于其他民间舞蹈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表演者的且歌且舞,一领伞人领跳,其余人边唱边舞,歌的部分要么功利性较强要么颇具故事性。舞蹈者进行非表演性的“落子”舞行为时,首先用自己的肢体表达个人情感,用舞蹈配合唱词中的喜、怒、哀、乐,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唱跳,人数多时场面宏大,声调高亢,气氛热烈,这是一种民众自娱的方式。当每个人舞蹈时的自娱感不同,载歌载舞的方式方法和主要内容不统一时,群体上的“自娱获得”就会大打折扣。在群居性较强的汉族人眼中,群体性的活动是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这种群体性质的“自娱”活动也需要一定的群情交融,这就体现在群体视觉与群体听觉的和谐上。

2.音乐性强

载歌载舞的徐州“落子”舞中音乐占很大的比重,舞蹈道具和乐器组合而成的打击乐击打出舞蹈的基本节奏,舞蹈时用小调和念白配合伴唱,使舞蹈形象更加丰满。唱腔的音乐形态、歌词的语言形态、击打的动作形态完全地渗透到舞蹈动作和场景中,“落子”舞的另一表演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音乐性。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适当的节奏会牵引整支舞蹈的动作风格,徐州“落子”舞中的节奏部分由器乐打击和道具敲击组成,不同的节奏下舞蹈和吟唱的成分也不同。“落子”舞表演者吟唱开始时有特定鼓点——起唱点,这里的打击乐合奏谱是2/4拍,在击鼓中使用附点增长时值,强弱明显,舞蹈律动感较强,表演者使用幅度较小的步法动作为吟唱作准备,此类音乐鼓点鲜明和舞蹈部分能够完美的结合。徐州“落子”舞的吟唱多来源于苏北民间小调,曲式工整,唱腔婉转细腻,勤劳踏实的劳动人民尝试用这种方法含蓄的表达思想感情。

(三)徐州“落子”舞的道具使用

作为徐州地区民间舞蹈中乐舞结合、道具舞居多的典型案例,“落子”舞在舞蹈综合性上的表现成为了它独特的一种表演手段和方法。

在道具使用上,徐州“落子”舞使用了多种类型,有一类日常生活常见的道具如男表演者手执伞和毛巾,女表演者双手各执竹板和节子或手绢。竹板、节子的使用让舞蹈与音乐更好地融入到一起,有节奏地击打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提高舞蹈的表现力。此类道具的使用不仅贴合生活,再现生活,帮助表演者塑造出踏实勤劳热爱生活的农民形象,而且体现了人们对这些物品审美观念的提高;另一类使用了专门的舞蹈道具如男表演者手执“莲湘”,又称“霸王鞭”,此类道具舞蹈者需要经过长久的练习,熟练掌握其使用的技巧,从而表演出具有高难度动作,极具观赏价值的民间舞蹈。同时,它可以让表演者的舞蹈活动占据更大的表演空间,拉长舞蹈者的肢体线条,帮助有限的身体创造出更多的可能。

(四)徐州“落子”舞的艺术新生态

徐州“落子”舞的艺术新生态层面上可分为两大改变,一时空间的改变,二时舞蹈目的改变。早期徐州的邳县地区和睢宁地区的“落子”舞演出有固定的事由,一般在春节前后村里举行民俗聚会——“春会”、庆祝性的节日或在祭神活动——“香火会”和其他迎神的赛会中演出。介于这两者的最小举办规模是以村镇为单位,参会人数众多,因此广场、平地就成了举办的最佳位置。开场后领伞人的“绕场式”演出总能牢牢吸引住观众的眼球,配合以高超的技艺性动作,暖场效果到位,徐州“落子”舞的演出形式也与环境较为契合。在男女表演者登上舞台后,也多作“跑场子”式的圆形队形变换。广场性的“落子”舞演出讲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演出场地空旷,表演人员跑场时也多作最大幅度的“晃手”、“轮伞”,脚下轻疾有力,舞动时配合击板吟唱,将舞蹈的传情达意之用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群体文化活动的地方就会有群众性舞蹈的产生。这种群众性也给民间舞蹈本身带来巨大的裨益,人们不仅熟练习得本民族的特色舞蹈,同时做出的推广宣传和世代的继承发扬都是难以悉数的。

徐州“落子”舞的原有目的从“自娱”上慢慢发展到“娱人”,此处的娱人性也可作“表演性”理解。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给中国各文化领域打上了一剂强心针,迈进的道路是曲折的,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总结了经验教训之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真正得到落实。就在这种革命浪潮下,中国舞蹈界的艺人学者不断地将本民族舞蹈推向舞台,形成了有具体表演风格、演出形式和较统一审美特征的民间舞蹈。徐州“落子”舞在这种情势下从群众在广场、乡村、城镇等地的自娱舞蹈逐渐演化出另一层次即艺人、群众或专业演职人员进行打磨加工后呈现的“落子”舞,演出时会有特定观众观看,舞蹈本身的“娱人性”也显露出来。

“落子”舞在徐州地区发展的近些年来,在传承人和“落子”爱好者及各方面的努力推动下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民间舞蹈文化确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下层文化”的这一观点在当今时代有了新的解释。上世纪50年代后,大批学者和艺术家也创造出不同于传统五人“落子”的三人、九人、十一人等形式的“落子”,并且在省市及国家比赛中屡获佳绩,饱受好评。在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只有提出更为有效、直观的保护措施与发展建议才是让“落子”艺术真正的进入人民生活,成为人民艺术的最好方法。■

猜你喜欢
落子徐州表演者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新时代下的村落设计
——以日照卜落子村增减挂钩项目为例
琴(外一首)
银行理财子公司“落子”布局
舞蹈表演者在表演中的作者诠释
落子山东,意在全局
手称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