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征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26)
对于歌唱者而言修养包括很多个方面,即包括文学(政治,历史,地理,民俗等)也包括和音乐相关的,如视唱、练耳、和声、作品分析等,还包括声乐学习者每天都在坚持的声乐技巧。笔者重点谈及音乐修养对于歌唱者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本文能够提高大家对于音乐修养的重视,进而更好的把握、演绎作品。
声乐作品里面常用的音乐速度记号有largo--广板lento--慢板adagio--柔板grave--壮板allegretto--小快板allegro--快板等,这些速度记号对作品的整体音乐风格,情感基调作了铺垫。不同的速度对于歌唱者来说其情感也不一样。笔者在自己演唱歌曲并且在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演唱作品的时候没有注意过音乐速度记号,这就导致很多同学无法真正的进入歌曲,他们所演唱歌曲的速度师从CD而来,而不是从谱面而来。另一方面常用的力度记号有p--弱mp--中弱f--强ff--很强sf--突强>或<--重音记号等这些力度记号是使得歌曲有波澜,有起伏的重要手段,也包含了原作者对于这一乐句的情感倾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听别人歌唱的时候总感觉别人的歌唱太平了,很重要的原因是歌唱者没有唱出谱面上要求的力度记号,结果就是使得整首作品被演绎的没有语气没有波澜,没有情感变化。
要把歌唱的优美动听,让欣赏对象产生审美愉悦这就要求演唱者除了具有出众的演唱技巧还要有非常棒的乐感。一般来说乐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音准感、节奏感、旋律感、音韵感、语气感。
音准感:我们知道歌曲的旋律是由不同的音高组成的,它通过调性将全音,半音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音程关系从而构成可供我们欣赏的旋律,而旋律中的每一个音都有固定的音高,音高的准确直接决定了旋律的美感。因此演唱者的音准感越好表现的旋律美感越强,所以作为歌唱者要重视视唱练耳的练习。
节奏感:这里的节奏感不是完全的节奏的概念,节奏感是歌唱者根据速度的要求表现等速的稳定性,和随节奏变化表现的灵敏性和适应性。我们唱听一些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忽快忽慢,不是在赶节奏就是在拖节奏,或者有的歌者直接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进,良好的节奏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表现作品、表达音乐。
旋律感:歌曲的旋律和演唱时的旋律并不是完全一回事,歌唱者准确的把谱子唱对并不能唱出歌曲的旋律感。在歌唱过程中不同歌曲的旋律感也不一样,进行曲风格的作品棱角感要有,抒情性作品强调作品的线条感、连贯性。那是因为我们在歌唱的过程中总是对旋律加入一些连音、装饰音、滑音,通过这种方法抹去音与音之间的台阶感,使得旋律更加具有线条感、连贯性。懂得运用强化旋律的方式可以避免我们“唱音符的毛病”。
音韵感:无论是欧洲的古典音乐,还是我国名族的民歌、地方戏曲,每种音乐都有其特有的时代性民族性特点,这些特点必须由演唱者用不同的音乐的韵味感来表现出来。而音韵感通俗点说就是音乐的韵味,京剧有京剧的韵味,唱艺术歌曲要唱出艺术歌曲的意境。
语气感:为了能更好的传情达意歌唱者必须懂得语气感的表现,一方面在歌唱的咬字吐字中要有意识的控制使得每一个字的语气同情感的表达相吻合,语气的轻重缓急都要做到恰如其分。另一方面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我们要用强化语气的手段“喷口”等夸张手法来表现情感,并通过这些方法增加音乐的表现力。
声乐作品中经常遇到的语言有中文、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每一种语言由于其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使得其语言也各有特点。就拿中文来说,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不同地区的语言各有特点。如在演唱黄梅戏的时候演唱的时候使用地方方言“绿(LU)水青山带笑言”这里面的绿就读LU。如果不了解安庆地方的语言特点就无法真正的唱出黄梅戏的韵味。另外在演唱中文作品的同时还要注意理解歌词的意境。再如德语、意大利语的特点是有很多“气音”和尾音以及双元音的特点,这些都是演唱者需要注意的。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演唱外文歌曲的时候一定要养成看中文翻译的习惯,因为很多人只是把歌词的发音学会了但是歌词真正的意思不知道,也不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只是在唱谱子,这样的话演唱者是无法表达自己与作者的情感。
演员能在舞台上真情流露离不开他们对生活的积累。“一个人只懂得伤心是无法表达喜悦的”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更好的表达。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阅历总是有限的,历史上每件事我们不可能都亲身经历。这个时候我们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绘画、电影等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观看的同时会从中间吸取养分,提高我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比如在唱冼星海、聂耳的作品时由于我们没有亲身经历那个年代,我们是无法感受那个年代的国仇家恨,所以这个时候观看历史书籍、电影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历史,更好的帮助我们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更有利于歌唱者二度创作。
有了非常好的声乐技术再加上良好修养,使我们演唱的作品不仅动人而且好听,同时也希望广大演唱者不断的提升自己,通过技术与修养的提高使得自己的艺术道路走的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