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打击乐作品考

2018-01-24 07:55吕政道
乐府新声 2018年1期
关键词:打击乐作曲家教授

吕政道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音乐家挣脱了禁锢的思想束缚,义无反顾地融入到世界音乐文化之中。随着世界音乐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作曲家和演奏家以及教育家们创作的打击乐艺术作品作为现代音乐的表演载体,已成为当代音乐表演的重要艺术形式。近四十年来,中国作曲家和演奏家们用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对纯美自然音响的孜孜探索以及对打击乐器美妙乐音的不懈挖掘,创立了中国打击乐艺术作品音响概念和表演架构。同时,也向打击乐演奏家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个挑战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演奏技术的更新和扩展;二是创立二度创作的演奏理念和新的音响观念;三是节奏语言的创新。我作为打击乐演奏者和教育工作者,从作品诠释者的角度考证中国现代打击乐作品创作和演奏,将对未来打击乐艺术的发展提供理性思考的空间。

近四十年来,为打击乐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多。演奏形式包括独奏、协奏、合奏、重奏等等,创作促进了演奏水平的提高,也为打击乐艺术的普及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当今的中国,打击乐爱好者和学习打击乐演奏的青少年众多,年轻有为的打击乐演奏家不断涌现、众多的打击乐团应运而生,演奏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打击乐音乐表演已经成为当代音乐舞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20世纪80年代打击乐作品的创作

中国打击乐作品的创作源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浪潮中。首先,民间艺术家打破了“高、大、全”等三突出创作理念的禁锢,创作视角开始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自然风光;随之,中国打击乐教育家为弥补教学文献的匮乏而加入了创作的行列;其次,西方现代派作曲技术与理论对各个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师生的影响日益显现,学习、借鉴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的同时,他们以批判和继承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解读,向我们展示出了全新的音乐文化特质,使其更具现代意识和时代特征。

在八十年代初期,以安志顺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民间打击乐艺术家首先开始了现代中国打击乐作品创作的尝试,他们以质朴和创新的写作手法,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以传统的中国打击乐器作为载体,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幅中国传统的风情画。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打击乐教授李真贵、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李民雄教授为代表的打击乐教育家开始打击乐作品的创作之路。他们结合教学实践,以自己不同凡响的艺术造诣,较早的推出了一批在具有广泛影响的打击乐经典之作。在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就读的中国新一代青年作曲家们也开始了中国现代打击乐作品的创作,他们的创作手法深深的打着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烙印,以他们血溶于水的中国心,用“洋为中用”的创作理念,创作了在当代音乐世界里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打击乐作品,形成了以周龙、谭盾、郭文景、贾达群、温德清、唐建平等中国青年作曲家的打击乐作品创作群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了国内外音乐界的关注和好评。至此,开创了打击乐艺术作品创作的新纪元。

据考察,早期比较有影响的打击乐作品创作始见于中国民间艺术家——安志顺先生的作品。安志顺1932年出生在陕西省绥德县。年轻时曾在陕西歌舞剧院做大提琴演奏员,“然终生好鼓,至老不疲”。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大半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鼓乐演奏和打击乐作品创作之中。1982年,以西安鼓乐的形式创作了经典打击乐作品《鸭子拌嘴》和《老虎磨牙》。这两首作品是安志顺先生最具代表性的打击乐作品。在改革开放初期,安志顺先生以艺术家眼光审视世界,大胆掘弃“三突出”创作原则,以中国农村“飞禽”“走兽”的对联的寓意,描绘出新的历史时期的农民画。西安鼓乐原本是古老的民间鼓乐,安志顺的作品是以传统鼓乐的表现形式、以“修旧如旧”的创作手法,把现代创作融入到了传统鼓乐之中。同时,在传统打击乐器的音色开发和运用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和探索,使其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有当代韵律。最早的成功,使得安志顺先生的创作更加丰富。随之他创作了大量的打击乐作品:《春夜喜雨——打击乐与女生清唱》(1984年);《邀游月宫——打击乐乐队伴舞》(1985年);《双龙戏梅——梅花鼓独奏》(1987年);《黄河激浪——鼓的旋律》(1989年)。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中国鼓乐文化最兴盛地区。1987年,由山西新绛县文化馆民间艺术家郝世勋先生与景建树、王宝灿合作创作的《秦王点兵》给中国民族打击乐现代作品的创作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动力。而后,郝世勋先生以此激发了创作热情,在1988年他创作了《老鼠娶亲》,这首打击乐合奏更使绛州鼓乐的当代打击乐作品扬名于世。

绛州鼓乐代表作《老鼠娶亲》描述了闹年时节,花前月下,一群精灵的小鼠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前呼后拥,欢蹦乱跳,正为迎娶送嫁而欣喜若狂时,忽然扑来了一只大花猫,小鼠们仓皇四逃的情节。郝世勋先生突破了传统锣鼓乐队编制的形式,丰富了作品的音色,使作品的音乐表现更为形象、自然,音响效果更加新颖、质朴。在音乐形象的模拟设计上,运用了动态模拟,利用木鱼的声音和节奏型、鼓边的划奏和快与慢的变化,描写老鼠的爬行以及快速奔跑。为了更加丰富和表现“老鼠”的形象,在绛州鼓乐的传承中首次用到了民族排鼓,以独特的古风新韵,形像化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一群精灵小鼠爬出洞口,列队迎亲、轿前轿后、敲锣打鼓、前呼后拥、活蹦乱跳娶亲的场景。

后期,郝世勋先生又与王国杰合作创作了大鼓二重奏《牛斗虎》、后来又创作了打击乐合奏《滚核桃》,这些作品在创编过程中得到了山西省鼓舞剧院打击乐演奏家王宝灿先生的指导与协助,使得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打击乐教育的领军人物——在北京的李真贵教授和在上海的李民雄教授都在为中国民族打击乐专业学科建设呕心沥血。他们在民族打击乐的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是教材的匮乏和不足,适合教学的曲目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进程的需要。为此,他们在编写大量的教材的同时开始了打击乐作品的创作。

李民雄教授借“上海之春”艺术节之际,首先创作了大型打击乐吹打乐作品 《龙腾虎跃》(1980年)。在这部作品中,李民雄教授运用了浙东吹打及苏南快鼓段素材创作而成,除了排鼓和大堂鼓的独奏,还有群鼓的重奏,气势恢宏,振奋人心,开创了民族民间打击乐发展和创新的先河,使其成为一首经典的中国当代打击乐作品。

随之,李真贵教授在北京创作了《鼓诗——为一群中国鼓而作》(1984年)。作品问世之初获得了中央音乐学院创作比赛(民族器乐)三等奖。乐曲以谭盾先生创作的吹打乐《剪贴》中鼓段为基本素材,重新设计乐曲架构,发展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部独立的打击乐作品。这首作品给人以雄浑坚毅、乐观、深沉的听觉震撼。李真贵教授通过这部作品极好地体现出了华夏精神和民族气质。在演奏技法的创新方面更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全曲气势磅礴,张力无限,很好的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底蕴。李真贵教授另一部经典之作《冲天炮》创作于1988年。这部作品的诞生源于李真贵教授赴重庆江北县寸滩乡采风时激发的创作欲望。作品表现了人们燃放烟花爆竹喜庆新春佳节的热烈场面。李真贵教授以当地民间锣鼓中的同名曲牌为素材,以当代创作思维对传统的结构做了大量调整和重新架构,特别是在演奏方法上的创新以及乐器音色的调整和“抛锣”的表演手段的应用,使作品准确的展现出更加生动、活泼的独特风格。

还要特别提到是,时年三十岁的中国音乐学院打击乐青年教师王以东先生,他以大鼓独奏《鼓威》(1985年)、打击乐独奏《鼓上铜乐》(1986年)等两首经典作品加入了打击乐创作的行列,让我们看到了打击乐艺术发展的希望。

同一时期,在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就读的新一代青年作曲家们开始涌动着他们具有创新的节奏语言的乐思,力求标新立异和追求原生态的结合是这个创作群体的创作特点。周龙先生于1984年创作的组合打击乐独奏:〈钟鼓乐三 折——戚.雩.旄〉局势具有这一典型特点的代表作。据考察,这是中国新一代作曲家的第一部现代打击乐作品。作曲家选用了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与西洋打击乐器类中的旋律性打击乐器并用,以中西乐器组合的方式,营造出音响质朴而奇特的热烈气氛,呈现出了中国古代社会征战、祈雨、 祭祀等充满着原始生命力的乐舞场面。

周龙,1983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1985年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美留学,1993年获音乐艺术博士学位。音乐评论家李吉提教授这样评价他:在周龙的眼里, 中国古老的文明是庄严、神圣和令人憧憬的。所以,周龙虽然已定居美国和获美国籍, 却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为主线的音乐创作道路。[1]李吉提.周龙——在美国耕耘中国音乐的作曲家[J].人民音乐,2015,5.在周龙先生的创作中,以中国传统打击乐器和民族乐器作为载体,运用当代作曲技法和具有时代特征的节奏语言来创作打击乐作品。

据考证,在同时期,另一位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青年作曲家瞿小松先生也创作了一部较有影响的打击乐作品《打击乐协奏曲》(198?),我对这部作品了解不多,但这部作品对中国打击乐作品创作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这个期间创作的打击乐作品对当时的中国打击乐演奏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他们的艺术成果开创了中国现代打击乐作品创作的先河。

二、90年代中国打击乐作品的创作

进入90年代以后,安志顺先生继续以他打击乐作品引领着中国民间打击乐作品的创作潮流。他创新不止,笔耕不辍,以他的打击乐作品《大唐六俊-组合打击乐合奏》(1994年)等引领着民间打击乐创作潮流。时下远在美国的作曲家周龙打击乐作品《大曲——打击乐与中国民族管弦乐队》(1991年)、以及陈怡创作的《打击乐协奏曲》(1998 年)继续谱写着他们的中国故事。作曲家关迺忠创作的《龙年新世纪——打击乐协奏曲》(1999年); 作曲家徐昌俊教授创作的《龙舞——写给五个打击手与乐队》(1999年)为90年代中国打击乐作品的创作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与此同时,打击乐演奏家和教育家们也以他们的艺术造诣和创作热情,为丰富中国打击乐作品以及教学文献,创作或改编了大量的独奏、重奏的打击乐作品。其中,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王建华教授创作的《闹天宫——戏曲打击乐》(1991年);中国音乐学院民乐系王以东教授创作的《聊——板鼓四重奏》(1994年)、《天山素描——手鼓与打击乐》(1995年)、《热土——打击乐五重奏》(1996年);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打击乐演奏家刘汉林先生作的《楚汉决战·排鼓大鼓二重奏》(199?)等等,这些作品经多年的演奏与实践,已成为中国民族打击乐现代作品的经典。

九十年代中期是中国打击乐作品创作的标志性时期。已经在国际音乐界享有盛誉中国作曲家郭文景教授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打击乐作品《戏——为三付铙钹及三位演奏者的嗓音而作》(1995年),开创了中国打击乐作品的新时代。

郭文景,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生长在重庆的郭文景,巴蜀文化对他的创作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小生活在老重庆的风情画里的郭文景,具有雄厚的川蜀文化底蕴。这些积淀,在他的打击乐作品的创作中得以充分体现。

植根于巴蜀文化土壤的郭文景先生对“一台锣鼓半台戏”的戏曲打击乐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偏爱。戏曲的打击乐在整个戏曲表演中起到紧扣剧情的发展、左右剧情的节奏、起到渲染不同气氛的艺术作用,这种不同凡响的特殊的功能使得他对戏曲打击乐器情有独钟,我们可以在郭文景先生的打击乐作品中显而易见的得到这样的结论。郭文景先生把握了戏曲打击乐的精髓,用其独特的节奏语言和娴熟的西方作曲技法,以“极限写作”的方式,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打击乐代表作——这就是他专为美国辛辛那提打击乐团创作的委约作品:《戏——为小钹、铙钹和川钹及三位演奏者的嗓音而作》(1995),这是一部打击乐的“室内乐”,首演于美国。“极限写作”是郭文景先生自己对对创作这部作品的写作方式的概括。他“开始厌倦满台堆满打击乐器的作品,决心用一件或一种乐器做出一百种效果来”的创新理念创作而成。铙钹是哑音乐器,本身没有固定音高,郭文景教授独辟蹊径,他选择了力度、速度、节奏和音色作为这部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段,利用小钹(高音)、铙钹(中音)、川钹(低音)的不同音高,以35种创新的演奏手法,在演奏者演奏的同时,设计和加入了6种戏曲韵白似的人声,烘托出戏剧舞台的效果。通过多变音色与纷杂繁复的节奏上的变化,成就了这一部极富传统色彩又极富个性的打击乐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郭文景教授将中国的钹用到了极致,将钹音色的挖掘和创新达到了极限。他创新的铙钹演奏法既是炫技的需要也是追求音色极限化的手段。这部艺术性技术性俱佳的经典作品之所以备受打击乐演奏家的青睐,成为音乐会表演、专业教学和专业比赛的必选曲目,与他的极限创作产生的最具观赏性和现场呈现的炫技性的精彩密不可分。《戏》这部经典之作也是沈音棍棒游戏打击乐团音乐会保留曲目,自2000年以后我们先后在瑞士、法国、日本多次演奏他的这部作品,特别是我们在本院打击乐的研究课题中专门立项对他的作品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研究,从中受益匪浅。

在郭文景先生大获成功的同时,另一位从巴蜀大地走出来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作曲家——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贾达群教授崭露头角。他创作于1997年的《无词歌——为中日建交二十五周年而作》打击乐独奏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打击乐作品创作中的不可小觑的地位。

贾达群,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是一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当代作曲家。被国际乐坛认为是 “中国结构主义作曲中最有才华的青年作曲家之一 ”。(注:《纽约时报》评论)。 贾达群的作品常在国内外重大音乐节上演 , 并获得广泛的好评 。贾达群教授的打击乐作品创作具有很强烈的美术风格色彩。在众多的作品中,我们都会深深地融入到“水墨丹青”的画意之中。这和他少年时期从学习绘画步入艺术之路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在他的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我们常常能领悟到美术作品创作的技法与音乐作品的成功嫁接,特别是他独有的“结构主义的作曲技术”音乐创作理论,成功地把美术创作的思维应用于和音乐创作之中,这是他在音乐领域中对“艺术相通”的最好诠释。在贾达群教授创作的打击乐作品中,我们能很清晰地读懂他独特的节奏语言,他把来自于民族音韵和地域音乐语汇中凝练出来的个性化节奏语言融入到作品之中,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其中的“川蜀”文化色彩。

90年代,贾达群教授打击乐创作颇丰;他创作于1996年的《极,独奏中国云锣、大鼓、排鼓与六位打击乐演奏家》是贾达群教授旅居美国加州做为高级访问学者的时候创作的。“极”意指两端。第一次长时间在美国生活,巨大的文化差异和风土人情给予了他极大的震撼,由此产生了创作灵感。贾达群教授用云锣、中国鼓做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化身,与六位西洋打击乐器演奏家从“对峙”、“碰撞”、到“对话”、“融合”,使得作品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听众的共鸣。创作于1997年的《无词歌-为独奏打击乐而作》是贾达群教授又一部成功之作。1997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他应约创作了这部打击乐经典之作。这部作品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阿克托班鼓的宣叙调”。这个乐章展示了各种有趣而多变的节奏组合。特别是,在乐章的中段,作曲家用阿克托班鼓演绎了一段委婉跌宕的中国戏曲唱腔和韵白,使得打击乐器的表现得以充分的发挥。第二乐章:“锣与颤音琴的咏叹”。作曲家用两种五声调式的交互运用,表现了中日两国灿烂的文化。第三乐章:“鼓的轰鸣”。作曲家巧妙精细地展示了各种鼓的音响和音色,利用不同的演奏技法在轰鸣中惊醒了银色多变的演化过程。作曲家还巧妙地的运用了25种打击乐器,以此来象征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贾达群教授在其打击乐作品中,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与西洋打击乐乐器交响相溶的完美结合,以其独具特色的现代结构主义作曲技法创作的。

与此同时,旅居海外的瑞士籍中国作曲家温德青先生1994年创作了《悲歌—京剧韵白与打击乐三重奏》在欧洲打击乐艺术家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是在欧洲出现的第一部中国作曲家的打击乐作品,这部作品表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在欧洲打击乐艺术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想让打击乐表达出情感”!温德青先生用这部作品恰如其分的表达出了他寄予打击乐艺术的深厚情感。温德青先生出生在中国福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留学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以后,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之路。浓郁的中华文化深深的融入到他的艺术创作之中。有一位音乐评论家评价的他音乐作品:“复杂-清晰-玄理-合理,震撼-精妙-奇想-严谨-明确-深刻;精致细腻又张力十足,灵感来自于中国的传统艺术与哲学,却又痕迹不漏。”《悲歌》曾于2006年在沈音音乐厅演奏,温德青先生与沈音棍棒游戏打击乐团合作演奏了这部经典之作。精湛的演奏和情感充沛的韵白,把在场的观众带进了丢失孩子的母亲那种撕心裂肺的焦躁、悲戚、凄凉、无助、崩溃的内心,使在场的观众久久不能从哀怨的心境中解脱出来。

进入90年代末期,温德青先生于1998年创作的另一部经典打击乐作品《功夫—为独奏打击乐演奏家而作》把他的打击乐创作推向高峰。在那个时期,温德青先生的打击乐作品在欧洲打击乐艺术家中最受喜爱的作品,在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音乐节中经常会看到到他的打击乐经典之作被不同的演奏家诠释。

90年代中国打击乐作品创作,在国际上音乐界凸显了中国作曲家在打击乐作品创作的重要地位和广泛的国际影响。

三、21世纪以来的中国打击乐作品

进入21世纪,中国打击乐作品进入了创作高峰期和成熟期。在音乐界的学术领域里许多国内具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了大量的打击乐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表现出更多的理性色彩,冷静、自然、清新、形式多样,作曲技法更加复杂运用更加自如。

在中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使文化和艺术更多的集中在国家中心城市。因此,在北京和上海出现了更多有影响的打击乐作品是在情理之中。除此之外,建有音乐艺术院校的二线城市也出现了一些学术意味浓厚、艺术影响深远的打击乐作品。

在沈阳,沈阳音乐学院范哲明教授在匈牙利留学时创作的《玩具人形变奏曲——为四位打击乐演奏家而做——(2000年)》由棍棒游戏打击乐团首演于瑞士、《躁动——为打击乐演奏家吕青山而作(2006年)》首演于东京、《流水——马林巴独奏(2010年)》首演于台北,受到了一致的好评。作曲家在这些作品中,运用不同的演奏形式和创作手法,以勋伯格的和声技法,使他的打击乐作品独树一帜,个人风格独特,创作理念超前,开创了沈音打击乐创作的先河,使沈阳音乐学院打击乐作品创作迅速的融入到中国打击乐作品创作的领先行列之中。当时任教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郭鸣教授(现任杭州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为棍棒游戏打击乐团创作的《遥远的落日—六位打击乐演奏家与女高音(2001)》,经过2006、2015年的修改,使这部作品更成为一部打击乐的精品,在北京现代音乐节和沈阳国际打击乐艺术周的音乐舞台上,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四川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毛竹创作的《三重门》在沈阳国际打击乐艺术周展现了西北新一代作曲家对世界的诠释。他们的打击乐作品都为中国作曲家的打击乐艺术创作增添了五彩斑斓的绚丽色彩。

北京——这里聚集了一大批中国顶尖音乐人才。在进入21世纪之初,他们迸发了极大的创作热情,使中国打击乐作品的创作迅速地进入了高峰期。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打击乐教育家李真贵教授根据作曲家徐昌俊教授的民族管弦乐曲创编的《龙舞——排鼓独奏》(2000年)、位“鼓动北京”鼓乐邀请赛创作的《马灯舞——打击乐三重奏》(2007年),引领了中国民族打击乐作品的创作风潮。中国音乐学院焦山林老师创作的《花板鼓•板鼓独奏》(2001年);中国音乐学院打击乐教授王以东创作的《赛龙舟——排鼓独奏》(2002年)、《鼓上飞舞——排鼓独奏》(2003年)、《鱼跳龙门——排鼓独奏》(2005年)、《鼓韵——手鼓二重奏》(2006年)、《踏竹——板鼓独奏》(2010年),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打击乐作品的曲库。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郭文景教授于2003年创作了《炫——为六面京锣三位打击乐手而作》,堪称《戏》的姐妹篇。这部作品作曲家郭文景教授 “极限写作”的典型体现。他在谈到另一首打击乐三重奏《戏》 ( 《炫》的姊妹篇)的创作过程时曾这样说过: “写这部作品,是因为我对20世纪流行的‘一个人演奏 N件乐 器’这种形式产生了逆反心理,于是就写了这部‘一件乐器发 出 N种声音’的作品。”这种创新发展单一打击乐器音响和演奏技法以及发挥其前所未见的艺术展现手段的创作观念,在三重奏《炫》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戏》和《炫》是当代打击乐作品中唯一的仅用一种乐器的打击乐上演最多的经典作品。

郭文景教授不仅在打击乐器应用方面标新立异,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作曲技术为他的打击乐作品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部打击乐代表作品《山之祭》是郭文景教授为纪念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罹难的孩子们创作的打击乐协奏曲。这是一部为打击乐演奏家李飙先生创作的委约作品,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 马林巴的托卡塔与悲歌 快板—行板—快板;第二乐章 一面锣的三重奏与四重奏和一组锣的托卡塔,广板—小快板—广板;第三乐章 鼓的宣叙调 中板—急板。首演于2009年4月20日华沙国家音乐厅。

指挥家谭利华先生评价这部作品:“《山之祭》技术含量很高,作曲家运用了许多极端的表现形式,对乐队的整体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全体人员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懈怠才能保证顺利完成演出,这是近年京交响乐团委约作品中最突出、最优秀的一部作品。打击乐独奏家李飙先生评价这部作品:“我从没有演奏过这么重的打击乐协奏曲,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山之祭》对演奏者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演奏者全身心地投入,每一场演出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灵魂的拷问。”李飙老师告诉我,直到现在为止,这部巨制名作已经在全球的音乐舞台上上演过数十场。这在打击乐的音乐舞台上是一个奇迹!

21世纪初期,来自北京的另一位著名的作曲家由唐建平教授创作的《仓才》(2003年)和《圣火——2008》(2008年)填补了极具传统交响特色的打击乐作品的空白。唐建平教授是第一位在中国获得作曲博士学位的中国作曲家,他以经典的《仓才——打击乐协奏曲》开创了以交响乐团协奏的打击乐作品的先河。

唐建平,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这位出生在东北黑土地的作曲家,以他的谦和、执着、努力、顽强的性格不懈努力的学习,使他成为第一位在中央音乐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作曲家。第一位中国培育的博士作曲家创作的打击乐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唐建平教授是一位低调内敛、术有专攻的作曲家,特别是他雄厚的西方作曲技术理论功底,使得他的作品在学术界得到很高的评价。“永远要有探索精神和开阔的艺术观念”是他音乐创作中遵循的不变理念。“回归音乐本身,再与音乐对话”是他对自己作品的最好诠释。在唐建平众多作品中,仅有两部是为打击乐创作的:一部是2003年创作打击乐协奏曲《仓才》;另一部是2008年创作的《圣火——2008》。作品的数量比重不多,但是,在中国打击乐作品的分量却是很重的。 据我的考证,创作于2003年《仓才》,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打击乐协奏曲。唐建平教授说:“音乐艺术是人的艺术,因此音乐创作要与人的精神和情感紧密联系”。作曲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创作理念,在打击乐协奏曲《仓才》的创作中,把中国听众熟悉的中国戏曲艺术中的锣鼓经用西方音乐语言和作曲技法站在中国艺术家的角度加以诠释,产生出一种全新的音乐语境,使作品得到了艺术的升华。《仓才》的成功,为唐建平教授另一部打击乐协奏曲《圣火——2008》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击乐协奏曲在《圣火--2008》创作于首次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得2008年。那一年,正是中国人民沉浸在欢欣鼓舞眼眉吐气的火热氛围中。作曲家以饱满的热情融入到创作之中,使这部作品很好的展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对奥运精神的歌颂和即将举办的奥运会的期盼。作品在音乐的发展表现出深刻的哲理性,使其具有更多西方“交响曲”文化的哲学品质和意蕴。

上海历来是中国文化的先锋城市。 在20世纪末21世纪之初中国打击乐作品创作的鼎盛时期,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张旭如教授创作的《土皮赋》为上海打击乐创作增添了一笔浓浓的异域色彩。在这个时期里,上海音乐学院罗天琪教授根据刘长远先生的 《抒情变奏曲》的排鼓乐句创作的打击乐独奏曲《云之南》(2012年)受到了打击乐界同行的关注。 全曲运用了5个排鼓,大堂鼓与西洋大军鼓的音色配合,伴奏上加入芒锣及大堂鼓,在快速段落,节奏上及手法上借鉴了西洋打击乐及流行打击乐的节奏元素,大量使用了复合跳及复合节奏,在音响及律动上更加的丰满,原汁原味地展示云南少数民族的火把节之夜欢乐场面,受到广泛好评。《古风——为12位打击乐演奏家而作》(2014年),这首作品诞生于罗天琪教授在参观了陕西古代的军事要塞镇北台以后激发的创作热情之中。他通过作品表达对国家及历史的感概和敬意!创作完成后邀请了著名舞蹈家黄豆豆老师设计了肢体动作表演,全曲运用了戏剧打击乐的理念加入了肢体表演及人声,运用声部之间的对位及音色变化,展示古代将士戍边,战斗的场景。

然而,在上海——中国南方文化中心城市里以贾达群教授为代表的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上海创作群体,为中国打击乐艺术作品立足于国际音乐舞台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贾达群教授于2000年创作的打击乐重奏:《响趣,为5位中国打击乐器演奏家而作》是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和赞誉的打击乐作品。这部作品用中国打击乐器作为载体,多角度、全方位的诠释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性,贾达群教授以独有的自然生动的音乐语汇为人们讲述了巴蜀、西南、东南、东北四种不同的地域风情故事,他把追溯中国文化根源的作为创作主线,使听众在领略了中国传统打击乐器音色的绚丽动听、感受了不同地域多民族节奏语言的丰富的同时,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作品五个乐章,一气呵成的天然之作,结构丰富严谨,充满逻辑。完美的将中国传统打击乐器金属类:“钹”、“锣”;木质类:“梆子”、你“木鱼”;皮质类:“单皮鼓”、“大鼓”、“排鼓”等巧夺天工的完美组合,以“钹趣”的形式给我们讲述了三峡纤夫的勤奋和与自然抗争的顽强意志;以“锣趣”表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质朴与真诚以及童话般自然环境带给人们的原生态的静谧;“间奏曲”以木质类打击乐器作为主奏乐器,水珠般晶莹剔透的木鱼音色,以多变纷杂的节奏给人以“大小珍珠落玉盘”的联想,表现出江南水乡人们的精明、勤奋和创造力;“鼓趣”则是以粗犷、大气、豪爽的节奏风格表现了东北地区人们的生活场景。艺术根植于土地,地域文化的个性魅力与其历史、环境息息相关。贾达群教授追根溯源的探索,将中国民族打击乐艺术与“国粹”戏曲打击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后奏曲”中,将中国京剧的锣鼓经呈现给听众,给人以无限的联想。2004年,沈阳音乐学院棍棒游戏打击乐团在法国佩皮尼昂现代音乐节中演奏了这部最具代表性的打击乐作品。在作品排练过程中,得到了贾达群教授的亲临指教,在法国配皮尼昂音乐学院受到艺术节艺术家的广泛好评。佩皮尼昂当地的报纸评价这部作品:“年轻的中国音乐家们以精湛的演奏技艺,为我们诠释了当代中国作曲家跨越文化的藩篱所表现出的中国的乐器音色之美和中国地域的文化之美”。

纵观近四十年来中国打击乐作品的创作,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中国作曲家、民间艺术家以及打击乐演奏家和教育家们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具有艺术家特有的敏锐地生活洞察力,有丰富的创作想像和创新思维。特别是作曲家们熟练地掌握了东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还很好地掌握了中国传统的民间的音乐语言。因而,中国的打击乐作品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打击乐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华乐大典·打击阅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2]蒲海.中央音乐学院打击乐专业 学科的创建与发展[J].人民音乐,7.

[3]梁辉民.安志顺.民族打击乐的创作特征[J].大舞台.2014,6.

[4]李珺.音乐的舞蹈,灵性的雕琢[J].中国知网.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5]李丽娜.郭文景音乐创作中的文化追求[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1.

[6]苏海鸣.温德清新作品赏析[J].音乐周报,2007.

[7]张伯瑜.融化了的中国概念——听唐建平〈打击乐协奏曲〉有感[J].人民音乐,2003,11.

[8]樊祖荫.评组合打击乐独奏曲〈钟鼓乐三折——戚·雩·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4.

猜你喜欢
打击乐作曲家教授
中西方打击乐的发展与融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蒙古国作曲家联盟访问团在内蒙古交流访问
西洋打击乐和民族打击乐的异同及融合
浅谈不同领域中的打击乐
长大可当作曲家
试论西洋打击乐与民族打击乐的异同及融合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