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苗
东北民歌是指产生于东北区域内各民族民间歌曲的集合,是反映东北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的地域文化艺术形式,在曲调、曲风和旋律等方面都具有地方特色,虽来源于生活,却具有极高的音乐艺术价值,在我国民间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大量的音乐素材,包括流行的和古典的、国内的和国外的、民族的和民间的,以培养学生欣赏音乐、学习音乐、创作音乐的基本能力[3]赵敏.中国民歌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聊城大学,2016.。东北民歌独具地域特色的音乐风格和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如运用于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可以发挥出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将音乐教学和音乐实践结合起来,促进音乐教学和音乐创作的共同发展。
东北民歌具有很广泛的地域文化含义,其所包含的内容也很丰富,在此,本文按照东北这一地区概念的划分将东北民歌区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的概念,以方便梳理研究。狭义上的东北民歌是指流传于东北三省区域内的东北民歌,即在地域概念上“小东北”范围内流传的各种民间和民族歌曲;广义的东北民歌是指流传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之内的,以及传唱于内蒙古东部五盟市和河北北部各民族、民间歌曲的统称,即在地域概念上“大东北”范围内依据各族人们生产生活所创造的具有接地气的地域文化艺术特征的歌曲。
无论是狭义概念上的东北民歌还是广义上的东北民歌,都具有一种豪爽的气质,歌曲曲调之中透露着生动活泼、欢快幽默的地域艺术色彩;歌曲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气韵悠长,声音刚直、旋律宽广;歌词在情感表达上颇直接、大方,是东北人民生活的诗化[1]高子淳.浅析东北民歌的演唱特点[D].上海音乐学院,2016.。东北民歌在曲调、音调、歌词和旋律上具有的特点,是东北人民热情开朗、勤劳果敢、豪爽刚直等性格和品质的具体反映,也是东北地域艺术文化的重要代表。随着文化扩散的大范围传播,东北民歌受到人们的喜爱,像《小拜年》、《东北风》和《月牙五更》这些歌曲早已成为东北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且历经传唱,经久不衰。
在东北民歌与其他地域文化相融、借鉴、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东北民歌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魅力,迄今为止,东北民歌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山歌,山歌有着“长调”和“短调”之分,“长调”高亢刚直、节奏自由;“短调”节奏平稳、曲调规整。第二类是歌舞曲,东北民歌中的歌舞曲与常见的合唱雷同,大多采用“一领众和”式的唱法。第三类是萨满调,这一类民歌是一些东北少数民族在请神、祭祖时唱的歌,有吟诵和领和两种唱法。第四类是少数民族民歌,例如鄂伦春族的五声音阶民歌、内蒙古自治区东五盟的长调民歌、流行于满族、蒙古族和锡伯族的呼麦以及满族各部的说唱说部[2]高宁.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在视唱练耳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5,3.。由此可见,东北民歌内容极其丰富,唱法多样,曲风多变,多民族音乐文化相融于此,共同组成东北民歌这一内涵丰富、极具艺术魅力和教学功能的综合文化集合体,将东北民歌运用于视唱练耳的实际教学中,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上述对于东北民歌的概述,不难发现东北民歌是具有地域文化艺术体系、多元并包、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音乐综合体,其多数民歌来源于东北区域内各民族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之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鉴于此,本文就东北民歌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的意义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视唱练耳教学的实际需要。视唱练耳教学不单单需要理论的积淀,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自己运用各种感官能力进行学习和练习,这就需要众多优秀的音乐素材作为学生练习视、听、唱、作能力的样本教材,为了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域,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和创作能力,就需要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来补充教学。因此,视唱练耳教学的实际需要决定了必须吸收吸纳包含东北民歌在内的国内外、不同民间民族的多元音乐元素,以促进视唱练耳的教学在包容吸收过程中的发展、在贴近实践创作的基础上创新。因此,视唱练耳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东北民歌是教学现状的需要,是非常必要的。
(二)东北民歌的重要性。东北民歌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中国音乐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民歌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之所以有着如此成就,首先在于东北民歌具有庞大的文化艺术体系、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曲调风格,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东北民歌本身就具有一种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减少了其流传的障碍,可以被其他地域的人们所接受[1]吴明泽.浅谈东北民歌艺术特色[J].戏剧之家,2014,7.;其次,东北民歌曲调豪爽刚直却不乏热情活泼,音调高亢嘹亮却不失婉转平稳,再加之东北各民族在唱法上各具特色,于是,这些特征赋予了东北民歌独具地域风格和魅力的艺术色彩。相较之于河北梆子、河南豫剧、山西晋剧等其他地域歌曲艺术,东北民歌歌词不晦涩难懂、曲风更流畅,在唱法、曲调等方面更接近于现代音乐教学所需[2]李玉婷.东北民歌三个审美主体的方向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因此,东北民歌运用于视唱练耳的实际教学具有其他地域歌曲艺术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东北民歌运用于视唱练耳的教学中,除了具有上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现实意义之外,还具有特殊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丰富了视唱练耳教材中的地域音乐和民歌元素;第二,充分展示了东北民歌的地域艺术魅力,促进了东北民歌的流传;第三,推动视唱练耳教学的多元化包容化发展,培养多元乐感的音乐人才。
关于视唱练耳教学中运用民歌元素之观点,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和讨论,有将西藏民歌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也有将新疆维吾尔族民歌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中的,甚至有学者在研究中将国外民族的歌曲运用到音乐教学中,但是关于东北民歌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这一方向的研究却很少。虽然缺乏研究,但是在目前的视唱练耳教学中,有部分高校教师会将东北民歌作为学生练习视听的音乐素材,而且这些高校多分布在东北地区。在此,本文就东北民歌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进行以下分析:
就当前视唱练耳的实际教学对于东北民歌的运用,最多的便是在课堂上与其他歌曲的对比学习与鉴赏,这一运用是处于粗浅层次的运用,也是东北民歌作为音乐教学素材经常被运用的一种方式。即,在视唱练耳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通常会将两种不同的歌曲放在一起,供学生品评鉴赏,指出每种歌曲的特色之处,从而方便学生日后的学习,东北民歌便是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视唱练耳的教学课堂之上。例如,新世纪以来流行的东北民歌《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家住东北》、《小拜年》等,很多人耳熟能详,除此之外,东北民歌中的“二人转”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些东北民歌经常会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被老师拿来当作与其他歌曲对比鉴赏学习的音乐素材。虽然对比鉴赏学习这种运用方式是简单的,只是运用了东北民歌的冰山一角,对于学生的学习也帮助甚小,但是,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东北民歌为更多的学生所知,以对比学习的方式,发现蕴藏在东北民歌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音乐魅力,因此,东北民歌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与其他歌曲的对比学习,奠定了东北民歌成为音乐教学素材的基础,打开了东北民歌逐渐深度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的大门。
在对比鉴赏学习的基础上,东北民歌作为一个地域性音乐系统,逐渐被掀开其神秘的面纱,更多具有地域文化色彩且优秀的东北民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于是,东北民歌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也有了深一层次的运用,除了鉴赏学习之外,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模仿学唱优秀的东北民歌。因为东北民歌的众多复杂的唱法、独具特色的曲调,还没有专业的人士去研究学习,一些东北民歌唱得好的人都隐匿在民间,缺乏教学的经验,于是在模仿学唱的过程中,学生只能在老师粗略的指导下,跟着音乐模仿学习民歌的具体唱法,不能得到专业有效的指导。例如:东北民歌《过河》中,参杂着山歌曲调的成分,其中有“高调”和“低调”之分,通过音调的转换和拉长来实现不同的音响效果[1]杜爽.中国民歌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曲中有部分高音唱法,需要运用气息转换,需要熟练掌握东北民歌中山歌唱法的人才可以游刃有余的完成这首民歌的演唱。而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学生依据音乐录音进行模仿学习,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视听和演唱能力,但是学生缺乏东北民歌唱法技巧基础,即使可以将歌曲唱得下来,也丧失了歌曲原本具有的味道,因为学生只是模仿学会了节奏和歌词,却没有学会歌曲中最重要的唱法技巧和气息转换,缺了唱法的歌曲,便犹如丢了灵魂的人,只剩躯壳,没了内涵。模仿学唱是现在很多音乐教学的方法之一,同样也是东北民歌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方式之一,这种运用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视、听、唱、记能力,但是对于学生的唱法技巧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形成了潜在的阻碍。
目前,视唱练耳的实际教学中对于东北民歌的运用,除了对比鉴赏学习和模仿学唱之外,还存在另外一种方法,便是笼统的运用。笼统运用是基于鉴赏学习和模仿学唱之上的对东北民歌曲调、曲风、音调、唱法等综合运用的一种方式,但这种运用方式却没能对东北民歌中灵魂性音乐元素做到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只是在模仿和大概了解东北民歌的曲风特色和技巧的基础上,便进行运用创新,故本文在此称之为“笼统运用”。笼统运用这种方法,多见于对东北民歌的改编、或者将其他歌曲以东北民歌的风格进行的改编上。例如,在近期一档创意音乐节目《不凡的改变》中,一位歌手将蔡依林的经典歌曲《日不落》进行改编,改编版中加入了东北民歌中说唱和二人转的唱法,将原本抒情的歌曲改编成东北民歌欢快喜庆的风格,且在音调上进行了提高,变得高亢,这种改编,虽然在唱法和曲风曲调上运用了东北民歌的元素,但是只是笼统的运用,既没能展现改编后东北民歌的真正魅力,也丧失了原歌曲的情感内涵,因此受到了节目中评委的质疑。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也经常会鼓励学生进行改编创作,以此激发学生的潜力,但是当运用东北民歌进行改编创作时,切忌笼统的运用,将东北民歌外化的特色进行简单的堆砌而形成改编版歌曲。这样的笼统运用,对于视唱练耳的教学和东北民歌的流传都是不利的。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递进式的分析,可以管窥到目前视唱练耳中对于东北民歌运用的现状,虽然东北民歌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视唱练耳教学的音乐素材,但是还处于较浅层次、简单笼统的运用状态,东北民歌富有多元的丰富内涵、独特的地域艺术魅力和较强的实践性,其运用于视唱练耳的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深层次的发掘,寻找适合的创新运用路径,以此促进二者紧密的融合运用,发挥出东北民歌在音乐教学中更大的作用,推动视唱练耳教学的创新发展。
目前视唱练耳教学中对于东北民歌运用处于浅层次、简单笼统的状态,这种运用状态下,不能实现视唱练耳教学的长足发展和新型音乐人才的培养,要想东北民歌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还需要对东北民歌进行深层次发掘和创新运用,将其中灵魂性的音乐元素融合于实际教学中,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本文在此,针对东北民歌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创新运用进行以下探讨研究:
在当前的视唱练耳教学中,即使运用到东北民歌充当教学素材,也是个别的、零散的运用,还没形成系统的运用方法,这样便导致东北民歌不能充分得发挥其教学价值,也使得学生对东北民歌的了解和学习也只是皮毛。不能对学生的视听能力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要想改变这一状态,丰富视唱教学的音乐素材,真正将东北民歌纳入到视唱练耳的实际教学中,就需要将东北民歌在曲风曲调、音阶音调等方面所具有的特色进行整合,形成系统丰富的专题教材,一方面为视唱练耳的教学提供了全面细致的理论支撑,弥补了零散化教学的弊端,更好地发挥东北民歌的音乐教育教学功能;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找到理论依据,从而可以精准地了解学习东北民歌,不必再依靠于模仿学唱和对比鉴赏。专题化的运用,是东北民歌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的一个创新方法,不仅可以丰富视唱练耳教学的教材,还可以使东北民歌在服务于教学的过程中得以流传和创新。
东北民歌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不仅有民间歌曲的成分,还包括了很多民族歌曲的元素,发展流传至今,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系统的地域音乐文化系统,如果仅仅依靠零散性的鉴赏学习和模仿学唱,只是了解学习到东北民歌众多内容的冰山一角,不能够将东北民歌的精髓运用到视唱练耳的教学中,也就不能发挥东北民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培养学生视唱能力的功能也微乎其微。正如本文在上述东北民歌概述一部分中所分析的,东北民歌有着不同的分类,东北民歌就像是树的主干,而其他各民族的民歌是枝干,各种民歌唱法、曲调、曲风便是树叶,共同构成了东北民歌这棵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地域音乐文化大树。要想深层次地将东北民歌运用到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就得将东北民歌分类细致地运用学习,使节奏曲调、曲风音调、唱法技巧等每一部分都能被剖析学习,从而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详细的素材指导。
关于分类运用,本文在此上述对于东北民歌分类的基础上将山歌、萨满调、歌舞曲和少数民族歌曲概括分为两大类,即山歌、萨满调和歌舞曲为民间类,少数民族歌曲为民族类,以这两大分类为例进行阐述说明:例如,东北民歌中的山歌和二人转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两种民歌形式,也是东北民间歌曲的代表,这两种形式的歌曲在节奏旋律、曲风曲调上各有不同,却有着类似的唱法,都包含着“长短调”。因此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就可以将东北民歌中的民间歌曲部分作为一类音乐素材,分析鉴赏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在对这一类东北民歌的风格、唱法技巧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便可以让学生学习歌曲中的曲调、音律等,从而让学生在分类模块学习的基础上,对东北民歌中民间歌曲的特色进行掌握。
民族类歌曲是东北民歌中独具风情的一类歌曲,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蒙古族、锡伯族等众多居住在东北区域内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富有民族魅力的歌曲也成为东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视唱教学中,将民族类歌曲作为又一类东北民歌的教学素材,是对教学教材的重要补充。东北民歌中的民族歌曲,有很多独到之处,譬如蒙古族、锡伯族的呼麦唱法,利用嗓音的共振来达到声音厚重有力、悠长豪放的效果,在视唱教学中,便可以将这种有特色的民族唱法技巧进行解剖式的学习和运用,以培养学生多元乐感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分类运用是实现东北民歌在视唱教学中细致化运用的一个创新途径,模块化的教学更便于学生对于东北民歌整个音乐体系中的特征进行梳理学习,培养学生视唱听作的综合能力。
东北民歌除了歌曲本身可以运用到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去,其实还可以实现外延式的扩展运用。扩展运用是指,结合民歌歌曲的教学以外,辅助以东北民歌所以乐器和歌曲创作背景进行教学[1]尹熙洙.民歌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N].音乐周报,2006,6.,从而使学生更能深层次地了解学习东北民歌。在东北民歌中,经常会用到唢呐、二胡、笛子等乐器,这些乐器虽然不是地方特有的,但是却在东北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此,在以东北民歌为音乐教材进行教学时,不妨引入这些乐器进行辅助教学,在课堂上操演乐器的使用,分析东北民歌中所用乐器的音调、音域和音律,从而可以将理论上空洞的教学转为实践教学,学生可以随着乐器演奏进行听、唱和记忆能力的练习,从而对东北民歌有更深刻的学习。另外,为了更好地发挥东北民歌在视唱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在歌曲教学的过程中辅以歌曲创作背景的教学,例如,东北歌舞曲《月牙五更》,便是以东北关东的歌曲和舞蹈作为主要创作元素,描绘了关东大地人民群众世世代代拼搏向上的生存意识,构成了一幅幅多彩、情趣盎然、美丽纯情的生活和艺术画卷。东北民歌创作背景的辅助教学,更加深层次地解读了东北民歌,体现出东北民歌中的魅力,从而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东北民歌作为我国民间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很多独具特色的音乐元素,因其独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受到众多人们的喜爱,但是其价值不能停留在娱乐的层面,更应该服务于视唱练耳等音乐教学,从而一方面使东北民歌这一艺术文化体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学习和发扬,另一方面丰富视唱教学的音乐素材,促进具有多元乐感的音乐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东北民歌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纯属个人学术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望各界学者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