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力文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近些年来,随着“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国内掀起了传统民族乐器的学习热潮,许多艺术类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古筝教学课程,为古筝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从目前的高校古筝教学实践来看,尚有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如何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已经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
古人曾经给予了古筝“群声之主”的高度评价,由此可见其在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中的地位之高。随着近些年来传统文化学习热潮的兴起,古筝作为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在艺术类高校中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高校古筝教学的主要课程包括音乐理论、基础艺术史和指法课等,注重对于学生综合音乐素质与古筝弹奏技巧的培养,不过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古筝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以问题为导向,研究了高校古筝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古筝作为音乐专业领域内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上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当前,有部分高校的教学理念还相对比较陈旧,在古筝教学中仍然是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手段,这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缺乏有效性,教师过多地占据了学生的意识空间,而学生的主体意识会随着时间无限弱化。学习古筝本身应当是一个充满趣味的过程,而传统教学手段会使得整个教学环境变得机械而单调,进而逐渐丧失对古筝的兴趣,这对于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来讲是灾难性的[1]。
古筝除了是一种传统乐器之外,还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门类,所以在教学中“技”与“艺”的平衡很重要。而当前大多数高校在古筝教学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把大量时间用在演奏技术的训练上,而对于古筝“艺术性”内涵方面的教学却不够重视。古筝的演奏不仅仅需要具备熟练的指法与高超的演奏技巧,还需要对古筝艺术史、音乐理论知识及音乐作品内涵等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够使得古筝演奏过程中“技”与“艺”完美地融合。
要想提高高校古筝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从转变教学思想做起,时代的进步带来了教育理念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思维中走出来,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与青年人的特点,在教学中从“传道、授业”者的角色转变为“解惑”者的角色,通过良性的互动去引导学生树立自我的主体意识[2]。
在现代化艺术观念中,演奏技术层面的学习与训练仍是古筝教学的重点,但不像传统教学中所占的比例那么大,除了指法、技巧练习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当前,在教育理论学领域内有一些成熟的教学手段可以在古筝教学中运用,如多媒体、实践示范及问题导向等。这些教学手段如果运用得当,便可以在古筝教学中发挥作用。创新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或者某一个方向,古筝教师应当具有更加开放、活跃的思维,留意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细节,结合实际情况去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开拓出一条更加宽广的创新之路。
古筝作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乐器,在三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其自身的艺术属性。因此,古筝演奏不只是指法、弹奏技巧的展现,而且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综合艺术修养的培养有充分的认识,有意识地加强关于古筝文化、音乐作品的美学赏析及传统国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教学。艺术修养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去衡量其培养效果,教师与学生在平时都需要注意加强自身综合艺术文化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去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实现知识类型上的优势互补,全面提升教师与学生的艺术修养。此外,古筝演奏是展现音乐作品艺术魅力的过程,而不是去秀技巧,不过在演奏过程中适度融入一些自然、协调的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能够使得整个演奏过程变得更加活泼,符合现代古筝文化发展的要求。
古筝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中的瑰宝,其优美动听、雍容大气的音韵从古至今都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各色的西洋乐器对于传统民族乐器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古筝作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在高校教学中,应当积极探求提高其教学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