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范
(西安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安 710128)
《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礼运》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公冶长》孟子主张:“仁者爱人”[3]《离娄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梁惠王上》,并断言:“仁人无敌于天下。”[3]《尽心下》由此可见,我们古代思想家所向往和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与公平和谐。推而广之,即人类社会发展中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和谐共生。
当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关注的依然是人类的共同命运,正如习近平所言:“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4]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4]这是儒学思想在当代的新发展,表明儒学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孔子所开创的儒学,生生不息,尤其是经过近现代的转换与扬弃,它越来越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与符号。1985年,英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学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及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4]。2017年12月12日,在西安举行的第十二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来自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校长及孔子学院代表约2 500人出席了会议,再次彰显了儒学思想在新时代的魅力与光辉。这次盛会的主题——合作与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来自全世界与会代表的认同。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与会并致辞,明确表达了习近平主席对孔子学院的认可与赞赏,指出:孔子学院是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由于秉承共建共享的理念,目前,世界上146个国家和地区已设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 113个孔子课堂,各类学员累计达916万人[5],为增进中国与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就要有大国的担当。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出的中国担当,据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提供的信息,目前,“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设立了140所孔子学院、136个孔子课堂。2017年,各国孔子学院和课堂共有各类学员232万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受众达1 272万人次[6]。对此,有些外国朋友如是肯定:“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引领者”“永远是风雨中的定海神针,引领世界坚定向前”[7]。儒学是我国国学的主体,理所当然地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儒学的仁爱思想、治国理政经验、礼让和合理念、合作共赢思想与诚信为本思想,不仅是我们的国宝,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亚投行的设立、“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已经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欢迎与支持,并为儒学走出国门、走遍世界,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事实上,儒学走出国门、走遍世界,也为世界各国人民和平进步、互利共赢贡献了中国智慧、凸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力量。
可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中国的儒学大有可为。
在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使其成为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素。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老祖宗给我们炎黄后裔留下的立身之本。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和现代转换,其积极成分已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成了国人乃至全人类的共识与宝贵财富。它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及人格品质的构建,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
新时代的“五常”绝不是对历史的简单重复。今天,我们强调的“仁”必然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比如说扶贫,其中必然渗透着仁爱之心。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精准扶贫,增强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变以往捐赠式的小“仁”,为今天的让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永远脱贫的大“仁”。说到“义”,就是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心中有道义、心中有正义。虽说为人处世一定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但不管外界情况如何千变万化,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守住底线,该做的事,要大胆地去做,义无反顾;不该做的事,连想都不能想。“礼”就是说做人做事一定要守规矩、懂规范。目前,有些人为了钱,道德沦丧,不顾廉耻,什么钱都敢拿,什么好处都敢捞;有的人贪污受贿;有的人假公济私、巧取豪夺;有的人抢银行、抢金店;有的人黄赌毒危害社会;有的人搞传销、非法集资……凡此种种,不打击怎么得了!新时代对“智”有了新的定位和要求,不仅小聪明不行,而且一般的聪明也适应不了新形势。新时代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瞬息万变,必须掌握大数据,才能拥有大智慧。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需要升级换代,与时俱进。文明交流、互学互鉴,是人类和平进步、互利共赢的唯一出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诚信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重要。那种坑蒙拐骗的把戏越来越被世人唾弃,它所能活动的空间越来越狭小。随着人类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防范意识的增强、信息化服务的推广普及,在未来凡诚信被拉入黑名单的人必将寸步难行!未来世界一定是一个人人守规矩、个个讲诚信的美好世界。
“中庸”思想是孔子的原创,在人类历史上,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这个范畴,这不仅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奇迹,而且也是世界哲学史上的奇迹。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2]《雍也》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中庸”这种道德,应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过去有不少学人认为“仁”或者“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中庸”,而“仁”和“礼”是实现“中庸”的方式方法。可以说,从教育入手,通过“仁”和“礼”,实现“中庸”,才是孔子思想的合理内核。尽管《论语》中只有一处提及“中庸”,但“中庸”思想的精髓却渗透于整部《论语》的字里行间。所谓中庸,也就是“无过无不及”,做事恰到好处。简言之,就是要求得“最佳”。因此,孔子说:“过犹不及。”[2]《先进》孟子说:“仲尼不为已甚者。”[3]《离娄下》综观孔子的社会实践可以看出:从教育入手,以“仁”和“礼”实现“中庸”,最符合孔子积极入世的基本思想。曾子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里仁》“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雍也》。“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卫灵公》。前者积极,后者消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
关于“礼”,孔子的学生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2]《学而》也就是说,礼的作用,贵在遇事都能做得恰当。这应该是“礼”在实践中的较高的、理想的境界。而孔子对“礼”的最基本的要求则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颜渊》。事实上,孔子所说的“礼”与“理”相通。凡事只要做得合理,也就合乎“礼”的要求了;而违背“礼”的要求的事,也就是不合理、不该做的事。孔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2]《里仁》即天下事,无定格,无成规,不必墨守,怎样做,如何做,都以其是否“恰当合理”为准绳。这表明“中庸”思想既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又具变通性和适应性。即使环境复杂多变,它也会以不断自我调整的应变能力,实现通达,争取“最佳”。
清华大学钱逊教授说得好:“仁与礼是统一的。仁是内心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是礼的基础、灵魂;礼是仁的体现、落实。没有仁,礼就徒具形式;没有礼,仁就无所依托。”[8]“仁”和“礼”的统一,是构建和谐的社会的保障,正所谓: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兴私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从教育入手,以“仁”和“礼”为准则,做事力求恰到好处,求得最佳,实现“中庸”,正是孔子思想中精华的精华、最可宝贵的内核。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互动的、不断提高的过程,而绝不是一个静态的、僵化的、孤立的、一成不变的教条。“从教育入手”是这一过程的开端,实现“中庸”是其归宿,而“仁”与“礼”则是其中间环节,环环接力,前后契合。孔子主张:“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2]《季氏》意即人们要时时、事事、处处都以“中庸”为目标,内外兼修,兼听,慎独,自省,中和,实现一个又一个“最佳”。
通过以上对“五常”与“中庸”的分析论述,不难看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个过程中,“五常”与“中庸”不仅不可或缺,而且势必发挥中坚与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五常”让人成为经过高尚道德洗礼的有爱心、有担当的大写的人。“中庸”让所有想干事、能干事、能成事的人,更有底气、更有把握、更精准地为人类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挑重担、做贡献。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子路》就是说,君子中庸但不苟同,小人苟同而不合中庸。君子求和,小人求同。牟钟鉴先生认为:“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形成一种平衡,这就是‘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9]“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和’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文关怀,一种道德诉求,一种政治智慧,一种理想境界,最终是人类的目标。”[10]求“和”的结果是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共同进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公冶长》,“天下为公”[1]《礼运》。相反,不具备全球视野及“和”的观念,奉行“唯我独尊”“排除异己”的强权政治,只会使人类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人类的前途命运堪忧,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记忆就是例证。因此,要想走人类和平进步之路,必须树立“和而不同”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思维方向,话语才能得体,行动才会恰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有希望。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话语,和谐社会有和谐社会的话语。“和而不同”是和谐社会的话语特色。人类从生存权到知情权,从知情权到话语权,从话语权到参与权,从参与权到决策权,是一个不断递进、不断提升的过程。话语权是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全人类都深深感到民主需要深化,需要提升,需要包含更多更广、更深入、更精准的人文关怀。全人类需要共同思考、共同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已被提上全球发展的议事日程,成了有识之士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充分认识、充分尊重、充分发挥“和而不同”的话语特色,只有充分认识“和而不同”,才能对“和而不同”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准确的把握,更恰当的运用。只有充分尊重“和而不同”,才能更理性、更高瞻远瞩、更实事求是地观察周围的世界。只有充分发挥“和而不同”,才能更自觉、更理智、更准确无误地判断前进方向。我们认为“和而不同”是未来社会的话语和行为特色,是因为:第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民族不分大小、国家不分强弱、地区不分远近,为了求解同一个问题,由于出发点、观察点和诉求不同,所以语言表述与行为方式必然有差异。但不管差异有多大,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关注“和”。对“和”的关注越多,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就越大。第二,政治多极化,导致话语霸权主义的崩溃。全球的问题要靠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国家、地区来解决。因此,历史进步需要倾听不同的声音,需要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是靠暴力打压,而是更多地靠协商、尊重、谅解与妥协。第三,文化多元化发展,让不同人群在全球化过程中更有自信,更容易发现和认识自己的长处,更愿意更多更好地展示各自的亮点,更主动、更自觉地为全人类的进步增光添彩。
“和而不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为准则。人一生一世都在做四件事:观察、分析、判断、选择。但是,只有当你观察得全面,分析得细致,判断得准确,选择得恰当时,才能成功。我们要握紧自己的拳头,打造自己的品牌,树立自己的标志。行动上要有备无患,立于不败之地。孙子曰:“治众如治寡。”[11]《势篇》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办。实践中要“知彼知己,百战不殆”[11]《谋攻篇》,“避实击虚”[11]《虚实篇》,“出奇制胜”[11]《势篇》。紧随人类思维、话语之后的就是行动。孔子的“中庸”思想似可为人类共同的行为准则给出设想和愿景。人类社会在“和而不同”的大前提下,民族不分大小、国家不分强弱、地区不分远近、人群不分贫富肤色、个人不分男女老幼,似都应:(1)力争为人类发展做贡献;(2)个人行为绝对不危害社会;(3)每个人有选择生活的自由,但同时也尊重他人选择的自由;(4)增进互相了解,增进诚实互信;(5)求同存异,和谐共处;(6)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总之,全人类都要用爱心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让地球村环境优美、风和日丽、人人奋发向上、个个心情舒畅。
人类一直都在追求生存、追求自由、追求成功、追求快乐,但只有建成“和而不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给人以快乐。毫不夸张地说:在全球化时代,“和而不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化”健康发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和而不同”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虽然任重道远,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12]《劝学》。开弓没有回头箭,人类发展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望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戴圣.礼记[M]∥李志敏主编.四书五经.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793-1016.
[2] 孔子.论语[M]∥李志敏主编.四书五经.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47-222.
[3] 孟轲.孟子[M]∥李志敏主编.四书五经.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223-414.
[4]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光明日报,2017-12-02(02).
[5] 雷婧.孔子学院要努力成为合作共赢的推进器[N].华商报,2017-12-13(A03).
[6]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陕西举行第十二届孔子学院大会新闻通气会[EB/OL].http:∥www.scio.gov.cn/xwfbh/gssxwfbh/xwfbh/shan_xi/Document/1613249/1613249.htm.
[7] 吴春燕,严圣禾,张斐晔.“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引领者”[N].光明日报,2017-12-08(10).
[8] 钱逊.孔子仁礼关系新释[J].孔子研究,1990(4):29-31.
[9] 牟钟鉴.孔子的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1):5-15.
[10]袁纪玮.孔子“克己复礼”和谐意识的现代启益[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2):53-55.
[11]孙武.孙子兵法[M]∥纪昀主编.四库全书精华.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0-316.
[12]荀况.荀子[M]∥纪昀主编.四库全书精华.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