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理而奋斗、为自由而呐喊、为社会而献身
——论梁存秀先生的思想遗产

2018-01-24 03:43
哲学分析 2018年3期
关键词:梁先生学者哲学

江 怡

1794年,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发表了他的著名篇章《论学者的使命》,明确提出:“学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为社会而存在。因此,学者特别担负着这样一个职责:优先地、充分地发展他本身的社会才能、敏感性和传授技能。”①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0页。1980年,中国哲学家梁存秀与其夫人沈真历经近十年,翻译出版了这部名篇。“该书译笔精纯,多次印刷,影响甚广”,被看作有良知的纯粹知识分子的思想纲领,也充分体现了具有强烈独立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由思想。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评价:“梁先生的一生,可以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来概括。他从革命到学术,历经数十年风云变幻、人生坎坷,但矢志不渝,执着追求真理,直到生命的最后岁月。更令学界感佩的是,梁先生把费希特阐发的‘学者的使命’贯彻到自己的生命活动之中。他从来都认为,哲学家应该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福祉,应该敢于直面现实,追求真理。”②《梁存秀先生生平》,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网站:http://philosophy.cass.cn/tzgs/201801/t20180119_3822386.shtml。纵观梁先生的一生,他所贯彻的学者的使命可以归结为:“为真理而奋斗,为自由而呐喊,为社会而献身。”这些可以被看作是梁存秀先生给我们留下的最为珍贵的思想遗产。

一、“为真理而奋斗”是梁存秀先生一生的写照

从走进哲学开始,梁存秀先生就在不断追求真理,探索真理。他早期学习哲学的道路,就表现出他对当时流行的苏联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法的质疑。由于年轻气盛,敢说真话,工作不久就被打成了“右派”,虽然两年后得到了纠正,但终生戴着“老右派”的帽子。尽管如此,他从来没有把这当作思想上的负担,相反作为自己一生的荣耀。因为在他看来,唯有说真话是做人的第一要义。因为追求真理,他受过煎熬,经过磨难;因为追求真理,他曾被打入“冷宫”,被下放“干校”。当然,更是为了追求真理,他选择了以哲学翻译为自己的学术事业。表面上看,这是在用哲学家们的话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但事实上,在每部译著前面,梁先生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仔细阅读这些话语,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梁先生的内心世界。

在1980年出版的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译者前言中,梁先生在批评谢林的思想从进步转向反动的同时,特别借用谢林的话表达了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只有法治的普遍实现,才能给自由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创造条件。谢林说:“普遍的法治状态是自由的条件,因为如果没有普遍的法治状态,自由便没有任何保证。没有得到普遍自然秩序保证的自由是完全不可靠的,并且就像在我们现今大多数国家中看到的那样,是一种纯粹的寄生植物,它通常按照必然的矛盾,逆来顺受,以致个人根本不得确保其自由。这种情形是不应该有的。”梁先生评论道,这是谢林向他的时代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法治社会的课题。①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iii页。其实,这也是任何一个现代文明社会需要确立的重要课题。不仅如此,梁先生还在文章中特别指明,谢林把西方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化称作“人的革命”,这次革命“必须从意识到‘人的本质’开始,而‘人的本质’就在于自由。他大声疾呼:‘真正存在,不再是现象;力求成为自在的本质,这就是一切实践哲学的最高设准。’他以抽象的德国唯心论语言,表达了德国资产阶级要求解放自己的热切愿望,表达了这个阶级力图发展自己的迫切要求。”②同上书,第iv页。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梁先生把自由置于实现人的解放的最高地位。

在《论学者的使命》译者前言中,梁存秀先生对费希特思想历史作用的评价甚至超过了康德,他说:“如果说康德的学说是在法国尚未爆发的时期形成的,那么费希特的学说则是在法国革命激烈进行的时期形成的;如果说康德的思想代表了德国资产阶级温和派的利益,那么费希特的思想则代表了德国资产阶级激进派的利益;如果说康德要求的是意志自由,那么费希特则在法国革命的鼓舞下要求把自由意志变成一种战斗力量。”③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第2页。这些评价充分反映了梁先生对费希特思想的高度肯定,也真实地反映了费希特思想的历史面目。特别是,梁先生对费希特思想的变化,没有用政治上的大帽子去批判费希特,而是力图从德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发达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去说明费希特思想的局限性。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体现了梁先生始终坚持的学术独立、追求真理的基本原则。

我们知道,梁存秀先生对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有大量研究,早期的思想就来自他对维纳的控制论以及当代科学发展的思考。而他对科学最新发展的关注一直保持终身,这恰好体现了以追求真理为业的科学精神。他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工作,参与和组织编辑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和《自然科学哲学问题》 (讲演集),还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自然辩证法编写组的常务副主编。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来自他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一书的翻译,因为他从该书中认识到,自然哲学必须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哲学与自然经验不仅必须一致,而且哲学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经验物理学为前提和条件的;自然哲学在物理学使它达到的立脚点上,接受物理学从经验中给它准备的材料,并把这种材料重新加以改造” (黑格尔语)。他指出:“黑格尔认为,自然科学同样是用思维方式考察自然,只不过它所使用的范畴不是辩证法的,而是抽象片面的知性范畴罢了。这些见解诚然是黑格尔站在思辨哲学的立场上提出的,但对于正确解决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却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①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钱广华、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vii—viii页。应当说,正是这种认识使得梁先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保持终生,而且,他对自然科学的了解也使得他对德国古典哲学家思想的研究具有了与其他研究者完全不同的特征,即从为真理而真理的目的出发,探究思想发展的自身规律,强调理性推理的科学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说,数理逻辑的公理化方法为他理解费希特的知识学体系提供了入门钥匙;而他在读书期间所学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达尔文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为他后来的学术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他认为,在哲学理论领域,只有详细占有原始资料,并且能够进行独立思考,才能写出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②梁存秀:《学术自传》,载 http://cass.cssn.cn/xuebuweiyuan/rongyuxuebuweiyuan/lcx/。这些思想表明,梁先生对自然科学的钟爱完全体现了他追求真理的人生目标。当然,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早已构成了梁存秀先生的个人品格。说真话,做实事,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曾给自己拟定的墓志铭“想说的不让说,让说的不想说”,真实地反映了他一生中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思考。但他最终依然打破了这个禁律,在他的晚年生活中努力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世界的真实想法。他在一次访谈中这样说道:“真正的学者是民族的精英,人类的良知。他们应该预见社会发展的进程,向民众阐明真理,如果他们故意歪曲真理,那是极大的罪恶;他们应该把自己在社会中获得的知识,反馈给哺育自己的人民,如果他们把知识视为私有财产,那是极其可耻的;他们更应当是社会道德的表率,如果他们自己不廉洁,他们在宣讲自己的学说时只能是伪君子。如果一个民族连学者都腐败了,这个民族也就没救了;如果人类的学者都腐败了,人类也就没希望了。归根结底,学者要成为言行一致、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楷模:在‘为真理而真理,为自由而自由’这一使命中就已包含着这一要求。如果说其中的‘为真理’、‘为自由’是理论理性的事情,是探求真理,那么,‘而真理’、‘而自由’则是实践理性的事情,是实现真理。我们不能把这两者割裂开。”①梁存秀:《自由之路——梁存秀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600页。这些话语真实地反映了梁先生晚年的心声,作为学者的我们任何时候读起来,都会感到其中所包含的真理的力量。

二、“为自由而呐喊”是梁存秀先生的毕生事业

在梁存秀先生的一生中,“自由”始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他在2012年出版的唯一一本论文自选集,书名就为《自由之路》,充分体现了梁先生的毕生事业。书中所选的34篇文章,内容涉及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这些德国古典哲学大家的研究和唯物辩证法研究,同时还收录了梁先生对学界人与事的回忆和评述,全面反映了梁先生从事哲学研究半个多世纪的心得体会与追求自由理念的心路历程,可谓抒怀之

作。早在进入哲学门之初,梁先生选择德国古典哲学的学术之路,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喜欢德国哲学的超凡脱俗的境界和辩证思维的方式,向往德国古典哲学家那种为真理而真理的治学精神。他这样写道:“要不断地进行探索,把普通有效的辩证法真理与一个具体的考察对象结合起来,仅仅停留在前一个领域是空洞的,仅仅探索着后一个领域是盲目的,唯有两者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②梁存秀:《学术自传》,载 http://cass.cssn.cn/xuebuweiyuan/rongyuxuebuweiyuan/lcx/。正是对这种结合的追求,使得梁先生在北大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后毅然放弃了进入仕途的机会,坚定地选择了进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此走上了一条以学术为业、以真理为生的自由之路。

18世纪末的德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思想转折的动荡时代。法国大革命的社会浪潮对当时的德国封建制度造成了巨大冲击,法国思想家们的启蒙观念对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黑格尔说,法国哲学家们“把人的自由当作最后的东西提出来,那也就是把思维本身当作原则提出来了。自由的原则不仅在思维中,而且在思维的根源中;这个自由原则也是一个本身具体的东西,在原则上是本身具体的”③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38页。。这种自由的观念后来成为德国启蒙运动的重要起点,这也是梁存秀先生之所以选择德国古典哲学作为自己终生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在经受政治迫害的“反右”运动和停止一切学术活动的“文化大革命”中,梁先生都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利用一切机会,采取各种形式,学习和研究德国古典哲学,为学术的自由坚守最后的阵地。学术自由必须以思想自由为前提条件,而思想自由不仅取决于社会为思想者所能提供的自由空间,更是取决于思想者自身对思想的自由要求。这种对自由的自律正是梁先生一生所努力奋斗的事业,也是他能够在各种逆境和困难中坚持学术研究的重要动力。他在回忆自己如何在困境之下坚持学术时明确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学术代表着纯粹、可靠与永恒的真理。他说:“进步的政治是实现真理的工具,只要你在学术上研究和传播的是真理,总会有人来实现它。如果说政治关心的是形而下的现实,那么,哲学家追求的则是形而上的真实与永恒。”①梁存秀:《自由之路——梁存秀文集》,第603页。这种对真实和永恒的追求,正是哲学家对思想的自由要求,因为它完全摆脱了一切世俗的困扰,甚至不需要考虑自己“身在何处”,而梁先生对德国哲学终生不渝的学术兴趣也正是这种自由要求的体

现。梁先生不仅身体力行地以自由的思想驰骋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王国,他还对所有具有同样自由思想的学者们表达出高度的尊重和赞赏。根据他自己的回忆,他之所以选择费希特作为他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因为费希特的思想中充满了自由的精神。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整个德国哲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自由。他说道:“在康德那里,自由使人成了自己生活的目的;在费希特那里,人类尘世生活的目的是自由地、合理地建立自己的一切关系;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自由意识的展开。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都把自由当作自己哲学的前提,所以对自由的论证与维护也就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任务。它的核心精神,如刚才讲到的,就是为自由而自由,为真理而真理。这讲的实际上是一回事。因为没有自由,也就不可能真正去‘为真理’,而要真正为真理,就不可能不维护、坚守自由。‘为真理’与‘为自由’讲的是理论目标,‘而自由’与‘而真理’是讲到达和维护目标的行动。”②同上书,第602页。这也正体现了他为真理而奋斗的一 生。

梁先生还对我国具有自由精神的学者们表达了最高的敬意。他选择德国古典哲学作为自己的事业方向,首先就是出于对贺麟先生为学为人的敬仰。贺麟先生对黑格尔的翻译和研究,让他最初坚定了从事德国哲学研究的方向,而他最后选择到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也是要追随贺麟先生,在他身边学习更多的德国哲学。当时的哲学所还有许多从事德国哲学研究的老学者,如姜丕之、杜任之、王玖兴、杨一之等。这些学术前辈在思想上的自由和学术上的独立,都深刻地影响了梁先生的学术道路。同时,北京大学的洪谦、任华、齐良骥、郑昕等学者在梁先生就读北大期间对他的教诲,也对他后来选择学术道路产生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他对洪谦先生的学术造诣赞赏有加。他曾与洪谦先生联合翻译了马赫的《感觉的分析》 (1986),在洪先生去世后还与范岱年、胡文耕联合撰文纪念。这些都表达了梁存秀先生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向往,在学术界呼吁思想自由正是梁先生的毕生事业。

三、“为社会而献身”是梁存秀先生的最高追求

费希特在《关于学者使命的若干演讲》中经过充分的论证后指出,学者的真正使命应当是:“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①梁志学主编:《费希特著作选集》 (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0页。因此,“学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为社会而存在。因此,学者特别担负着这样一个职责:优先地、充分地发展他本身的社会才能、敏感性和传授技能”。“学者现在应当把自己为社会而获得的知识,真正用于造福社会。他应当使人们具有一种真正需求的感觉,并向他们介绍满足这些需求的手段……当学者获得他应有的信任时,他才能指望这种对其诚实和才能的信任。此外,所有的人都有真理感,当然,仅仅有真理感还不够,它还必须予以阐明、检验和澄清,而这正是学者的任务……因此,就我们迄今所阐明的学者概念来说,就学者的使命来说,学者就是人类的教师。”②同上书,第42—43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正是梁存秀先生一生的最高追求。

梁存秀先生始终认为,真正的学者就应该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福祉。他在一次学术访谈录中回忆了自己从小受到前辈的影响,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应当始终是学者进入社会的基本出发点。这种情怀表达的不是个人的利益和权力,而是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极大关注,同时也是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保持距离的必要条件。正是这种对国家民族的巨大责任和使命感,使得梁先生在人生的困境中能够坚持自己。孟子的人生格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始终是他面临困境时的思想动力。在哲学与现实的关系上,梁先生认为,现实是不断被创造出来与发展出来的。哲学是观察现实、规定现实、创造现实的最高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最贴近现实的。他说:“一种哲学在一切政治现实面前如果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将会丧失自由思考的能力,而不再成其为哲学。一种哲学如果不能在合乎时代精神的政治现实面前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果贡献给人民,而放弃自己应尽的职责,则将成为逃兵哲学。一种哲学如果不能在违背时代精神的政治现实面前以自己的独立思维成果发挥批判作用,反而制造谎言,则将成为骗子哲学。”①梁志学:《自由之路——梁志学文集》,第620页。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鲜活地展现了梁先生一生努力奋斗的形象。

重要的在于,梁先生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早年投身革命,17岁入党,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参加土改运动;考入北京大学后,担任四个系的联合党支部书记,积极参与党的总路线运动;研究生毕业后主动承担了了解和批判现代西方哲学(当时叫做“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工作,翻译了大量当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文献资料,担任《哲学译丛》杂志的“现代外国资产阶级哲学栏”的责任编辑,做好“国际哲学战线上的哨兵” (梁存秀语);为了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三个主要来源之一的德国古典哲学,他选择了研究和翻译德国古典哲学家著作,毕其一生。他亲自参与和组织翻译的《费希特著作选集》和《黑格尔著作集》,既是他毕生的研究成果,更是他把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贡献于社会的具体体现。半个多世纪以来,梁先生的多部德国古典哲学家译著已经成为译作经典,为我国的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我国哲学研究领域的鼎力译著。这些译著以及梁先生的研究著作不仅是学术界和社会了解德国古典哲学家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作为一生的最高追求,“为社会而献身”更是来自梁存秀先生对民族、国家和世界的深刻认识。梁先生既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和捍卫自身民族文化的战士,也是一位怀有国际情怀和世界眼光的国际主义者。他对爱国主义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在分析费希特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关系时指出,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是内在统一的,它们都遵循一个普遍原则,那就是要尊重和维护人类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这样,世界主义要通过爱国主义来实现,而真正的爱国主义必定是世界主义的实现,因而必定是以维护和尊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为原则、以建立自由的理性王国为宗旨的。由此可见,真正的爱国主义是有内在规定性的,这就是要以人类自由地、合理地建立自己的一切关系为目的,以尊重和维护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为原则。梁先生认为,这种理解的结果就是,一方面,爱国主义在本质上反对压制个人自由、无视个人权利的专制国家,反对自我优越、自我中心的极端民族主义;另一方面,世界主义也反对以任何普通原则为借口,以暴力方式干涉乃至侵犯其他国家的霸权主义。在一次访谈中,梁先生专门表达了自己对中西文化需要相互学习的诉求。他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拥有非常优秀的哲学遗产,但这些遗产必须借助学习来自西方和其他各国的哲学文化和科学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他说:“为了挖掘中国古代的思想智慧,我们应当多引进点西方先进的哲学,也应该多学点科学知识。譬如,慧施‘连环可解’的难题,在中国哲学内部是难以解决的。冯友兰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将玉环砸碎,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如果懂得拓扑学原理,懂得绝对软体的变形,这个难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所以,问题是要看你有没有发掘的本事。与西学交锋之后,中国哲学发现自己已经处于劣势位置,说你无能,也不冤枉。你要是有能力,你就可以把中国哲学里的好东西一一解释出来,让外国人来学你的,佩服你。搞不过人家,就封闭,就拒绝,是一种顽固派的心态。先进的中国人绝没有这种心态,而是要奋起直追……爱自己的文化并没有错,但应该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既做爱国主义者,爱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土地,又要做世界公民,坚持走世界文明大道。只有这样,国际人权才能够实现。马克思讲的‘世界历史’,今天的‘全球化’,实质上都是世界主义的现实内容。”①余治平:《红色学者:思想与人生的传奇之旅——中国社会科学院梁志学教授访谈录》,载《博览群书》2005年第9期。所有这些认识无不体现了梁先生宽阔的思想胸怀和继承发扬优秀中华文化传统的拳拳之心。

如今,虽然梁存秀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追求真理、呼吁自由、献身社会的宝贵精神和思想遗产,将会永远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努力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正如那些已经成为人类思想宝库重要内容的前辈思想家的思想一样,梁存秀先生富有远见的思想观念和富有创新的追求精神,也将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重要的思想遗产。

猜你喜欢
梁先生学者哲学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梁漱溟演讲收费
菱的哲学
小包哲学
女子离婚后发现前夫隐瞒股权
学者介绍
她在睡梦中,他在等她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