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非遗”项目校园展演音乐会评述*

2018-01-24 01:51:38曹国梁
黄河之声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古浪鼓子民勤

曹国梁

(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组织和举办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音乐类)进校园、进课堂展演音乐会活动,是当前积极收集、发掘、传承、保护民间音乐的重要举措之一。全国各地对此均有不同程度的举办,对扩大“非遗”项目影响力和增加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甘肃省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甘肃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项目的收集、挖掘、整理、保护与传承工作,并将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进校园和课堂作为重中之重,先后举办20余场的的小学、中学、大学校园展演音乐会,其中“一带一路”背景下河西走廊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武威地区的“非遗”项目展演音乐会就是其中之一,演出学校包含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文理学院、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兰州十四中学、兰州东郊学校等大中小学。展演内容包含国家级“非遗”项目凉州贤孝、凉州攻鼓子、华锐藏族民歌,省级“非遗”项目民勤小曲戏、古浪老调、民勤唢呐等,参加的艺人包括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兰芳、杨门元,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潘竞瑞等,即扩大了武威地区的“非遗”项目知名度,也为甘肃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展演音乐的演出条件

武威,古称凉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繁盛、疆域辽阔,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经济商埠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都会,是一个音乐昌明、歌舞升平的边郡要驿,其高度的古代音乐文化成就在中国艺术殿堂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武威市在其特殊的人文环境中形成了既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工作,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22项,其凉州贤孝、凉州攻鼓子、华锐藏族民歌、民勤小曲戏、古浪老调等在全国都极具影响力,在其“非遗”保护传承方面为甘肃省的“非遗”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甘肃省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在兰州城市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的基础上于2013年12月成立,组成了以甘肃省著名音乐教育教孔庆浩教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其科研力量已成为我省民族音乐研究的核心力量。经过几年的发展,该中心被甘肃省教育厅评审确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筹备建立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展馆”,仿制收藏敦煌壁画乐器50余件以及甘肃省各地大量的音乐“非遗”类实物文献、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多年来中心对我省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在省内多所大中小所挂牌成立“传承示范学校”和“艺术实践基地”,将民族民间音乐带进校园,走进课堂,始终把传承保护我省民族民间音乐为己任,将保护与教育相结合,既促进我省美育工作的全面推进,极大地丰富学校艺术教学,又为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带来新的血液和曙光,实现传承与保护从孩子抓起,使“非遗”项目真正在孩子身边发展,传承。

二、展演音乐会

2017年4月13日,甘肃省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先后在兰州文理学院和我校进行了两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威地区非遗项目(音乐类)展演音乐会,邀请到我省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参演内容包含国家级“非遗”项目凉州攻鼓子、凉州贤孝,省级“非遗”传承项目民勤小曲戏、古浪老调等,这是甘肃省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继去年国家级“非遗”项目“漫瀚调”、“兰州鼓子”之后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展演音乐会国家级“非遗”项目包含:凉州贤孝《八件衣》选段,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兰芳表演,《三姐拜寿》选段,由省级“非遗”传承人董永虎表演;华锐藏族民歌《酒曲》,由传承人秦生军表演;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门元等人表演的凉州攻鼓子。省级“非遗”项目包含:民勤小曲戏《双下川》,由传承人叶长祥等表演;古浪老调《大赐福》,由钟长海等传承人表演;民勤唢呐《三环套月》,由省级“非遗”传承人潘竞瑞等表演。市级非遗项目主要以《西凉乐舞》为代表。

三、“非遗”项目的发展

(一)凉州贤孝

凉州贤孝是产生于凉州本土的一种古老悠久的民间说唱艺术,据推断,凉州贤孝早期形成年代至迟可追溯到元末期明初年代,是我国最早的说唱艺种之一。凉州贤孝的演唱者多为盲人,师徒相传,口传心授,以此谋生,人称“瞎弦”。清末至民国时期,凉州贤孝渐趋成熟,至建国初期获得新生。如今,凉州贤孝在各级文化部门的保护中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相信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葩将会更加艳丽地开放!

(二)凉州攻鼓子

据专家考证,凉州攻鼓子舞是汉唐军旅出征乐舞的遗存,与大唐李世民出征时表演的《秦王破阵乐》颇有渊源。凉州攻鼓子表演时由大鼓指挥节奏和速度,舞蹈队形变化复杂,场面调度多样,动作刚劲有力,在鼓舞中自成一体。攻鼓子表演的阵型,有“猛虎出山阵”、“双将对斗阵”、“四门兜底阵”、“四方阵”、“四龙阵”等十多个阵势,变化万千,气势恢宏。舞者时而马步对攻,时而振臂滑鼓,对攻时如龙腾虎跃,反攻时如紫燕曼剪,神情冷峻刚毅,步履沉稳矫健。其表演特点可以用四句口诀来概括,即:双手胸前划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步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其雄健优美的动作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三)华锐藏族民歌

华锐藏族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分类齐全,涉及面从宗教文化到历史地理,再从风土人情到社会生产,体现了华锐藏人在民族变迁历程中对生命悲剧成分的深度包容,以及他们对和谐自然的广泛认知。它不仅概括了华锐藏族历史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进程,揭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还始终贯穿着华锐藏族人的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是反映华锐藏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口碑百科全书。

华锐藏族民歌是华锐藏族人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体现了华锐藏人在历史文化意义上的本质特点,它集娱乐性、艺术性、地方性、自发性和民族性于一体,肩负着文化思想的启蒙教育作用,并通过久远历史的传承,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思想的进步,它对科学地研究地方民俗文化提供了质量可信的事实依据,更为扶持新型文化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四)古浪老调

古浪老调早在明代就在古浪形成,它与眉户音乐有着一定的关系,按照古浪老调唱白相间,曲牌丰富的特色来看,相关专家认为原是舞台剧的表演脚本。从其音乐特色来看,具有眉户剧特色,应是从陕西、山西随移民从中原地区流传而来的眉户剧改编而成的。明清时期,眉户戏在古浪盛行,后因戏迷众多而舞台条件有限,因此,部分爱好者将原眉户剧的整本或折子戏简化(包括服饰、乐器、道具甚至戏词)搬入庭院。在古浪的长期流传中,融入了古浪民歌小调特色及古浪方言俗语,形成了有明显古浪地方特色的曲艺艺术。再后来,由于观众对看戏的热衷更倾向于“听”,所以艺人们干脆连服饰道具也取消了,“坐”下将戏唱给观众听。

(五)民勤唢呐

民勤唢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源于明代,成熟、兴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流传于民勤城乡,传播到河西地区和新疆、内蒙等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鲜明的特色和习俗,对于研究西北民间音乐在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民勤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技巧丰富、群众喜爱的民间乐器吹奏艺术,当地俗称“吹响”。受移民文化影响,民勤唢呐艺术具有高亢豪放之气和刚柔优美之风,独具南北兼融的吹奏风格。曲调优美、动听、粗犷豪放,表现情感丰富率真。节奏鲜明,曲调内容丰富,变化多样,时缓时急,跌宕起伏,初似淙淙流泉,渐如惊雷奔电,催人奋进。

(六)民勤小曲戏

民勤小曲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源于明初,形成于清初,兴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在民勤传承演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民勤最具代表性、最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当地小曲戏,明代时期,和从内蒙流传而来的民歌“西调”、“二人台”、陕西“眉户”融合,后又与江、浙、山、陕移民的俚曲小调相融合,在清初逐步形成独特剧种。

民勤小曲戏曲调丰富,有100多种,唱腔优美动听,道白多用民勤方言,恢谐通俗,亲切感人;剧目有100多种,特有剧目多,代表剧目有《二瓜子吆车》、《下四川》、《张琏卖布》、《大保媒》、《钉缸》、《小放牛》等。民勤小曲戏与民勤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深刻影响着民勤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民俗风情。

四、结语

承办凉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展演音乐会是加快推动我国学校美育工作创新发展,大力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同时,组织“非遗”项目演出与交流是落实音乐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进校园也是建立音乐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对整体提升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为了增强武威地区的非遗(音乐类)项目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2017年9月20日甘肃省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与武威市文广局就武威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签订战略协议,双方将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同时,根据甘肃省教育厅体艺卫处的安排,将武威市十八中学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传承学校”。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音乐类)在高校巡演是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七一”提出“文化自信”重要讲话的具体实践,同时也是落实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和加快推进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所做的重大活动,尤其是对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工作、加大学生素质培养、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古浪鼓子民勤
凉州“黑旋风”
大学生(2023年12期)2024-01-01 07:14:26
与己书组诗
滇池(2022年5期)2022-04-30 21:44:36
古浪香瓜钢架日光温室标准化栽培技术
杨晓东 摄影作品《民勤压沙组照》
大众文艺(2020年17期)2020-09-24 07:26:24
“醉”美民勤风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2:00
兰州鼓子:一鼓一曲中的沧桑情怀
小演奏家(2019年7期)2019-10-09 04:07:17
古浪明代水陆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鼓子
兰州鼓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北方音乐(2016年18期)2016-02-04 08:18:12
闪耀戈壁 助力民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