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L县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分析

2018-01-23 16:02张丽斌杨国丽
市场周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张丽斌 杨国丽

摘 要:精准扶贫是指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对被认定为贫困的人口进行精确识别,不同于粗放式的扶贫方式,“精”和“准”就要求具体地分别针对个体分析其致贫原因,从而给予有针对性地帮扶措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这关系到了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然而,云南省的贫困历史长远,和它的区域分布广、自然条件限制有很大关系。所以帮助促进贫困地区的转型发展、改善贫困群体的生计技能,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词:精准扶贫;可持续途径;结构性贫困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7-0147-02

云南省作为中国新时期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地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了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为各个贫困县摘帽,精准扶贫则具有了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中央和省级2016年在扶贫过程和成效考核中暴露的各种“不精准”问题,进而制定了《云南省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方案》,可以更好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一、 调查内容及结果

对云南省L县进行了实地精准扶贫结果的考评和行政村抽样工作调查。共计评估乡镇5个、村委会8个、村小组26个,走访入户163户,完成有效问卷163份,其贫困对象共计711人。其中非建档立卡户32户,152人;新纳入户32户,131人;建档立卡户16户,65人;返贫户16户,59人;剔除户17户,83人;2014—2016已脱贫户17户,83人;2017年预脱贫户33户,138人。

由于动态调整的公正性、公开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均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赞誉,加之工作要求明确、责任明晰、组织宣传到位、监察指导得力,确保了本次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的高效、高质量地完成。通过村组开展贫情分析(以村小组为单位)、实地调查、信息数据复核与县指挥部举证分析等工作,并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和相关数据计算,群众对政府扶贫措施和效果满意度为100%、对驻村工作队满意度100%、对帮扶责任人满意度100%,因村因户帮扶满意度100%。群众综合满意度为98.17%。通过此次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二、 脱贫帮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脱贫意识不强,劳动技能有限

该地农户对于脱贫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这源于他们自身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造成了的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还有一些诸如思想观念方面的陈旧,科技意识不够强,所以更加缺乏有效的发家致富门路。只能依然一味依赖政府扶持帮助生活。部分家庭的负债较重且有务工收入的家庭较少,农户的脱贫意识不强。

(二)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全乡8个行政村无集体经济和主导支柱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不明显,发展的产业也存在“小、散、乱”等特点,品种繁多,零星分散,不成规模,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同时,由于群众缺乏商品意识,即使在政府扶持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但小作坊式的经营较多,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经营格局难以形成,出现“年年扶持产业,年年不见产业”的怪象。目前全乡发展较好和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是茶叶、甘蔗产业,但由于市场经济影响,上述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困难,很难帮助群众增收致富。要立足资源优势,巩固壮大传统产业,发展新兴特色产业,拓宽群众稳定增加收入的好路子。

(三)扶贫项目建设成本加大

近年来,由于建设物资价格大幅上涨,加之L县属边境一线和偏远山区,交通基础条件差、运输距离远,导致项目实施成本加大,而国家投入的补助资金有限,县级整合资金难到位,项目实施压力大。同时存在缺资金、整合的资金难到位等问题,加之群众无力筹集自筹资金,严重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和建成效益。该县部分新纳入贫困户家庭致贫,保留户家庭仍未脱贫的原因,是由于家庭成员有吸毒问题,当地政府采取激励措施,若吸毒人员自愿去改造,则给予家庭其他成员低保补助。

三、 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精准扶贫标准模糊不清,弄虚作假现象仍然存在

精准扶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象精准,这是扶贫的前提条件。建档立卡阶段,识别的标准本身弹性就很大,只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面对多种多样的情况是很难的。在很长的一段时期,我国以往实施的粗放型扶贫模式呈现出“贫困底数不清”“项目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如何提高对贫困群体扶持的“精准度”仍然是当前扶贫工作中进一步向前推进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例如:过了六十岁就自动认为没有劳动力,甚至在一些农户家老人是有子女赡养的,却还是把户口本分开,这样一来,在形式上看是无赡养费的,但与实际不符。弄虚作假的情况往往就来源于扶贫标准的模糊不清。

(二)农户参与度不充分,积极性难以发挥

农户自身不仅是扶贫的对象,同时也是参与扶贫工作的主体。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农户参与到工作中的热情度不高。据村干部和部分工作人员反映,入户时农户往往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甚至冷漠的态度,有的认为这和自身无太大关系。不能积极配合扶贫工作的开展;另外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准确良好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这使之不能有效地參与到扶贫项目的规划、决策、实施、监督中去。长此以往便降低了扶贫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政府一般会对贫困户建档案,并设立明白卡,但是一些农户有时却不理解,也不参与进来;村务公示栏公示内容,甚至没有去认真阅读关注;在统计收入的时候,一些农户只关心自身是否获得好处,对于真实情况有所遮掩,造成数据不精准;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在外务工、身体残障等原因不能充分参与到扶贫工作当中,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农户的参与度,使其积极性难以发挥。

(三)部分农户存在极端心理和偏见倾向

农户中存在极端心理和偏见倾向最普遍的表现就是在农村老人的赡养方面,无论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大部分农户都希望自己家的老人能够评选为低保人群或是五保户,认为这样就可以从国家那里领取救济金,减少自身赡养老人的费用了。部分农户在扶贫工作中就表现出消极、事不关己的态度;有些农户为了拿到扶贫款,甚至会到乡镇政府上访,区上级机关缠访;而一些大家认为不符合条件不该评上的贫困户,若被评上,就会引发不满,造成村治安的不稳定。

四、 思考与建议

借鉴已脱贫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L县精准扶贫的要求,当前亟须做好以下工作,以推动精准脱贫任务的实现。

(一)引入产业扶贫,转变贫困户观念

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过程中,产业扶贫机制是重中之重,也是精准扶贫关键的一部分。产业基础基本夯实,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组织蓬勃发展,只有真正做到了,才能建构适应扶贫的“造血”功能。拉长产业链,通过产业项目的实施来确保贫困户增收,保障减贫的可持续性。充分发挥贫困户的主体性作用,使之发展个人能力参与进来,增加了就业机会,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自然就有利于推动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事业发展。产业扶贫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户的观念,贫困人口要学会自己致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只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和各社会组织的参与式帮扶,贫困的缺口永远不会被填满。扶贫不只扶缺少资金的表象,更是要扶最根本的贫困根源,虽然有些是受条件限制的,但至少必须拥有改变自身贫困的一定技术专长。

(二)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能力,解构结构性贫困

民族地区的贫困具有脆弱性和复杂性。脆弱性表现在于它本身受到了自然环境方面的强有力约束,使得很多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处于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边缘地区,这造成生产能力下降,农业生产在结构上也非常单一。其复杂性表现在贫困地区历史遗留问题众多也未解决,它的根深蒂固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短板所在,甚至会出现生产恶性循环的现象。在民族地区的精准化扶贫方面,还需要进行标准化扶贫框架构建,让贫困的主体能够实现精准化的扶贫工作,让精准扶贫和生态建设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促进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多方面的发展道路构建。

(三)树立扶贫治理创新机制,引导产业可持续发展

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精准扶贫中显示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还要建立长效机制,以培育不同特色产業为突破口,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生态建设为保障,将贫困户转变为产业农户。因此建立可靠的扶贫队伍,充分发挥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动性,使之成为贫困治理的具有可参考性的创新机制。扶贫的主要攻坚力量是在基层,基层扶贫管理的常态化机制不仅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贫困群体发展动向以及扶贫工作进展的真实情况,还能偶尔有效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原因、不同背景的扶贫事项及时做出反馈、解决和跟进,能够有效地降低扶贫管理成本,节约扶贫资源,提高扶贫效果。特别值得申明的是,让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更有持久性的生命力,并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仅仅单纯地靠政府对其进行不断的输血服务,根本是要自身具备源源不断的造血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的决定》(云发〔2015〕38号).

[2]《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2014年7月27日.

[3]姚慧琴,徐璋勇.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68,310.

[4]庄曙光.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7.

[5]周晓丽.基于民族地区特殊性下的社会治理理念及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4(11).

[6]叶红,李诚.提升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政府社会治理能力[J].学术探索,2015(4).

[7]潘帅.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8]沙占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难点及对策探讨[J/OL].保定学院学报,2017(5).

作者简介:

张丽斌,女,山西吕梁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杨国丽,女,云南玉溪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