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产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以及一些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然而近年来,我国的茶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逐渐下降。文章通过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探究影响我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我国茶产业在国际济竞争上优势下降的原因,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以此促进我国茶产业更好地适应现代产业发展模式,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茶产业;钻石模型;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7-0039-02
一、 我國茶产业的发展现状
茶产业是一个综合产业,融合一二三产业,包括了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物流、旅游等相关产业,既有农业产业因素,又有文化创意产业因素和旅游产业因素。目前,我国茶园面积超过40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20多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我国茶叶产量241万吨,增产7.4%;茶叶出口量32.9万吨,同比增长1.2%;茶叶出口金额为14.8亿美元,同比增长7.5%。从数据上看,我国的茶叶产量、茶叶出口量、茶叶出口金额呈上升趋势,而且我国是世界第三茶叶出口大国,排名仅次于斯里兰卡和肯尼亚,但是近年来,随着世界上其他一些茶叶出口国的崛起,我国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被削弱,国际地位受到威胁。
二、 我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的原因分析——“钻石模型”
波特构建的“钻石模型”,包括“生产”“需求”“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四个直接因素,以及“政府”和“机遇”两个间接因素。笔者通过运用该模型,对我国的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的原因进行如下分析:
(一)生产要素方面
在茶叶的生产方面,我国可供茶叶种植的土地较多,但是茶叶的生产主体主要还是茶农小户,茶商或茶叶大户较少地参与茶叶的种植与生产。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茶农的生产方式传统而单一,生产效率低下。此外,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我国在采茶方面机械化程度不高,采茶主要依靠人工采摘,采摘工作繁重,即使是14亿人口大国,也同样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情况;而且茶叶种植具有季节性,由于采摘不及时,我国几乎每年都产生了大批茶叶浪费的现象。
在茶叶的加工方面,在我国重点产茶区,大型或统一的茶叶加工厂较少,小规模的茶厂由于设备的限制,难以做到精加工,大部分茶叶直接以原料茶的形式出口。茶厂的技术含量低、环境简陋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到茶叶的口感和质量。
综上所述,茶叶生产和加工方面由于受到人力、技术和设备的限制,茶叶质量不高,从而在出口价格的竞争上不具备优势。
(二)需求因素方面
茶叶的消费需求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偏好等因素的影响。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了茶叶的药用保健功能,研究表明,茶叶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功效。因此,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收入增加并日益注重健康养生的背景下,茶叶的消费需求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国家。但是,目前我国的茶产业受生产设备和技术、环境的限制,导致茶叶存在质量或卫生问题,而茶是一种有众多替代品的饮料,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导致了我国的茶饮品被其他质优价廉的饮品替代,还影响了我国茶叶市场的信誉问题。
(三)相关和支持产业方面
特定产业的相关和辅助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对增强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茶产业是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与之相关的产业有很多,例如制造业、物流业、广告业、旅游业等。制造业与茶叶的采摘和加工的机器有关,物流业与茶叶的销售有关,广告业与茶叶的产品宣传有关,旅游业与茶文化的推广有关。但是,目前茶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合作体系并不完善,每一个行业更像一个独立的个体,缺乏行业协作意识,缺少相关产业支持,茶产业开拓市场的能力也受到了限制。
(四)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方面
一方面,虽然我国的茶企数量较多,全国茶企约7万家,但缺少龙头企业,小规模的茶企组织结构不完善、管理体系松散、部门内部分工不清,一个部门可能要同时兼顾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难以进行内外关系的协调,多重内部因素的影响导致茶企在激烈的市场上缺乏竞争力。2004年,我国将出口审批制改为出口登记制,由于茶叶出口企业规模小且数量多,行业协作发展意识和条件不成熟,无序的恶性削价竞争在短期内难以杜绝,导致了我国茶产业的出口竞争力不强,发展状态较为被动。
另一方面,我国的茶产业缺乏品牌效应。我国茶叶种类繁多,“名茶”林立,但缺乏品牌茶。对比之下,中国另一传统产业——酒产业,名酒和品牌酒两个方面都发展得较好,知名品牌如“五粮液”“贵州茅台”“水井坊”“衡水老白干”等。中国的“名茶”有上万家企业共享其种类名称,消费者无法辨别优劣,以至于中国的茶产业现今处于“一流的品质,二流的包装,三流的价格”的境地。
(五)政府方面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但是,在资金方面,政府投入不足,茶叶生产的基础设施问题还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在政策制度方面,关于茶产业较快较好发展的政策较少,而且政策没有针对性,指导性不强,制度的约束力也较低;在监管方面,相关部门之间职责紊乱,缺少专门机构的强力监管,无法对产业的组织紊乱、竞争无序进行强制性整顿。多个部门的共同监督,会造成政府资源浪费、部门分工不明确、监督不到位等现象。
(六)机遇方面
茶产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性产业,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但由于生产设备的陈旧、技术水平的落后、组织管理的松散、市场竞争的无序等,难以达到现代化产业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发展和竞争优势,与新兴产业相比失去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 提高我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笔者通过上述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对我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原因的分析,从而得出要提高我国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企业和茶农之间应形成一个合作圈,三方共同合作,完善茶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一)完善设施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一方面,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着我国茶叶的生产和加工,进一步阻碍了茶叶的销售。另一方面,茶农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不能及时掌握茶叶种植的先进技术方法,没有提高茶叶质量和安全的意识。鉴于以上这两个方面,政府应加大对茶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培训具备专业素养的从业人员,让其了解现代经济背景和国际贸易规则,然后让技术人员向茶农宣传更多的茶叶种植知识、茶叶安全理念,从而提高茶叶的质量和安全性,发展并完善茶产业的种植和加工两个环节。
(二)推行技术创新,提高茶叶质量
目前,我国的茶产业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技术的匮乏直接影响茶叶的质量,而现代产业发展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技术不达标的产业将会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下逐渐被淘汰。因此,茶农或茶企应注重茶叶生产和加工环节的技术革新,不断地研究发展新技术,从而提高茶叶质量,进而提升我国茶产业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
我国的茶产业组织结构松散,市场秩序紊乱,恶意竞争频繁,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产业运行缺乏约束,有约束力才能有规范性。因此,政府应对茶产业施加强制性的法律法规约束。强制有力的措施,才能约束产业内从业人员的行为,打压市场上的不良竞争。同时相关部门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对茶产业的每个环节监管到位,不越位、不缺位,切实管理茶市场的流通运作。
(四)打造品牌效应,塑造产业形象
品牌缺失是阻碍我国茶产业发展,导致我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名茶”很多,例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但却缺少“品牌茶”,目前较为知名的茶叶品牌公司有安徽天方茶叶有限公司和福建的天福茗茶集团(全国连锁),两家企业以自己的品牌茶为核心,打造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综合性产业体系,而且企业内还具备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模式,是比较成功的茶品牌例子。然而在打开全国甚至与国际知名度方面,两家企业还有所欠缺。因此,只有利用消费者的“品牌吸引力”心理,打造知名的茶叶品牌,注重产品质量和包装设计,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产业信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更有利于我国的茶产业开拓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四、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产业的发展应更注重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深化产业改革,不能盲目地追求发展速度;要稳步发展,以长期革新发展的心态来逐步提升我国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茶产业的三大主體——政府、企业、茶农应协,调好三方关系,从设施、人才、技术、监管和品牌方面制定相关措施,共同协作,提高我国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春腊,徐美,刘沛林,穆松林.中国茶产业发展与培育路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1(12):2376-2385.
[2]姜含春,赵红鹰,葛伟.中国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23-28.
[3]刘永娟.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4]耿琦.基于品牌发展模式的中国茶叶品牌战略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高泽静,女,云南楚雄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学生,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