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昭宇
【内容摘要】时代呼唤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四点。第一,教育是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怎么做。第二,教育是要让孩子品尝到学习的美好。第三,教育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第四,教育能为学生未来带来希望。
【关键词】真正的教育 教育 学习
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众多的超级大国,正在陷入一个“教育困局”。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素质教育”。讲座,互动,公开课……教育者们试图通过一些手段让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变得更丰富,更多样化。而另一方面,传统的高考制度依然是指挥棒,学生“应试能力”被不断强化。即使有了“新高考”制度,学生仍然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一考定终身”的困境。两种教育思想的激烈碰撞,学生靠埋头题海战术苦学的现状,不禁让我们思考: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呢?以笔者的见解,真正的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四点。
一、教育是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怎么做
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能让孩子感受到社会的丰富多彩,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无限可能。孩子能够被教育所引导,在这些无限可能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未来。这不仅能让孩子自由发展,更能够让他们远离歧途。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一次对中学生们的讲座中说过:“或许你能写出优美的文字——甚至有一天能让那些文字出现在书籍和报刊上,但假如不在英语课上经常练习写作,你不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天赋;或许你能成为一个发明家、创造家——甚至设计出像今天的iPhone一样流行的产品,或研制出新的药物与疫苗——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学课程上做上几次实验,你不会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天赋,正是在对大量教育内容的不断尝试中,孩子们能够了解到“我喜欢这个”和“我不喜欢那个”,并以此为基础,特长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质。要达到这个目的,教育就要充当社会的“引流器”,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把人才分门别类,放到有需要的地方,那么社会就会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现在的中国社会,教育这个引流器的“失职”导致绝大部分的人都往一个方向钻,形成了仿佛“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高考现象。许多的学生只是随大流参加高考,当他们进入大学后,往往会由于未来的不确定以及选择的丰富而迷失自我,最后在大学里混日子。如果他们能提前对人生有了理解和规划,这种情况就能够很好的避免。因为当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他们就会为了一个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而不是面对茫茫书海手足无措。让学生知道“我喜欢什么”、“我要做什么”正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只有找到目标,才有学习的动力。
二、教育是要让孩子品尝到学习的美好
在传统的中国教育观里,教育就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头悬梁锥刺股”的痛苦学习。放眼身边,“痛苦式学习”比比皆是,幼儿园提前学小学知识,小升初冲刺名校上奥数,甚至是“超级中学”的出现与繁荣……许多人以承受这种痛苦为荣,殊不知这正与教育的初衷本末倒置。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被动教育”,而当他们走入社会后,他们更需要靠“主动学习”来让自己不断提升,跟上时代。如果学生从小就被灌输“学习是痛苦漫长的”,那试问他们长大后,还愿意在没有强制监管的情况下自愿学习吗?看看地铁、公交上的人们捧着手机,大概也知道答案了。曾经看过一篇小文,司法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种:修复式司法和惩罚式司法。所谓“修复式司法”,就是明确司法并不是为了惩罚犯人而生,而是为了让他们知道自己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的“我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我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防止他们再犯。与“修复式司法”相对的是“惩罚式司法”,其意思与字面一样:司法就是为了惩戒犯人而生。所有的犯人必须被重罚,所有的人只要犯罪就是千古罪人。目前中国的教育与“惩罚式司法”的理念相似的地方在于强迫学习——学习就要吃苦,你必须吃苦才能上大学。于是每年一考完高考,都会出现学生集体撕书的壮观场面,庆祝“终于脱离苦海了”。如果教育仅仅是为了高考分数而学习,那我们传给下一代的所谓“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有让孩子真正具有学习的动机,让他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让其乐于学习,养成自我提高的习惯,那么教育才是成功的。
三、教育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很多人认为教育就是读书考试,但其实教育还有更深层的目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个性、行为大部分都是后天因素形成促进的,教育正是影响人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教育的职能之一,就是引领学生获得他们需要与社会相处的关键特质,让他们学会正常地融入社会。现在很多的公司,在招聘新人时都会特地要求要有社会实际工作的经历。因为无论有多少大学生来应聘,具有扎实工作能力,能为公司带来真正效益的屈指可数。实际能力的缺失,正是因为现行的教育体制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不健全、不重视,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对称。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是“屠龙之技”,纵使厉害,也根本没有“龙”让学生来屠。同时,教育还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有句话说得好:“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正是反映我们社会中存在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不信任。负面信息大量传播,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就以扶老人為例,本来见到老人摔倒出手相助是一种美德,现在更多人却选择冷漠离开,避免麻烦。所以,教育要培养的真正的“人”,不仅仅要有知识积累,更要有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具备基本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教育中所有成“人”的因素都关注到了,才能培养出一个个鲜活的、丰富多彩的、充满正能量的个体。
四、教育能为学生未来带来希望
世界是不平的,我们生在一个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时代,社会的分层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急剧。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资源的急剧分化——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在富人通过大量财
富换取资源,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以维持阶层优势的今天,教育重要性更明显:教育带来跨越阶层的希望。如果没有正确的、有效的教育,不能为孩子打开一扇希望的门,那么隔壁村的李狗蛋就会和他爷爷的爷爷一样,继续放羊,甚至连羊都不放,只等着救济。教育是要给所有孩子一个公平的机会,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可能,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相信努力终有回报。当孩子们心中有光,他们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个不输于那些占有多数资源的社会群体的机会;当孩子们内心拥有了坚定的信念,“他们和别人一样,都是平等的”,他们才有机会成为栋梁之材。
在中国教育的矛盾期,我们的社会呼唤真正的教育,只有明白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初心,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才会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王有升.论教育的内在尺度——对"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的追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76-83.
[2]吴益.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从60多位校长关于教育质量的答案说起[J].新课程(综合版),2009(8):75-76.
(作者单位:加拿大格兰伊高高中十二年级 Gleneagle Secondary School in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