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兰
【摘 要】本文结合实例具体论述高中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的方法,提出要抓住知识联结点、激活学生思维,抓住认知疑惑点、激发学生兴趣,把握问题难度、培养学生能力,注重问题梯度、提升学生思维,以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提问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B-0144-02
提问,作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而且更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有效的提问,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产生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度,促使教学达到预期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走进了“误区”,习惯“一问到底”“一直在问”,忽略了提问的有效性,进而错失探究交流的最佳时机,并且打击学生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结合实际,积极改善,抓住两个“点”,把握两个“度”,灵活展开,以此提升课堂效率。
一、抓住知识联结点,激活学生思维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在设计提问时,笔者会结合学生已有认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在新旧知识间构建认知桥梁。以此鼓励学生探索,在互动交流中获得新知,达到预期目标。
比如,在教学“余弦定理”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正弦定理,对三角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識,因此就尝试将两者联系起来,借旧引新,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提供其自主探索的空间。首先,呈现习题:“在 △ABC 中,已知 a=12 cm,b=9 cm,A=60°,问 c 是多少?”这样一来,就能通过简单的练习帮助学生回顾旧知,反思正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并在之后的讨论交流中加深认识。在这一基础上,笔者接着提问:“在 △ABC 中,已知 c=12 cm,b=9 cm,A=60°,问 a 是多少?”承接第一个问题,变换条件,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此引导学生。这时,学生没有像之前那样急于计算,而是反复观察、分析,画三角形后自主探究。随后,笔者在学生有所发现的基础上,让其尝试着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带领其推导出余弦定理,并解决这一问题。在掌握新知后,笔者提出一般化问题:“在 △ABC 中,已知 C、b、A,则 a 等于多少?”由此,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由“特殊→一般”,加深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反思之前所学,适当补充。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总结了一般方法,而且还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以此建立知识结构。需要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置问题,以此打开思路,顺利解决问题,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抓住认知疑惑点,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难点,产生疑惑,如果只靠独立思考,很难解决,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解疑呢?可借助提问引导。一方面打开学生思维,及时点拨、调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思维,让其在兴趣驱动下积极探究,主动参与,以此实现课堂目标。
比如,在教学“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值”内容时,笔者发现,由于这块内容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都遇到了问题。对于这一情况,笔者就适当总结,结合学情设计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首先,笔者呈现习题:“lnx+2x3=0 有解吗?”学生意见不一,在尝试画图分析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这时笔者引导:“你能求出近似值吗?”这样就进入了探究环节。随后笔者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讲解,以此促进思考。再如,讲到“古典概型”时,学生对这一块内容很感兴趣,课堂参与度很高。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点,笔者借助例题,在学生疑惑处设问,让其在兴趣驱动下积极思考。首先,笔者呈现例题:“现在盒子中存在黑色玻璃球和白色玻璃球各 10 颗,如果从中摸 10 颗玻璃球,那么摸到一半黑球一半白球的概率有多高?”这一问题的提出马上吸引了学生,他们积极思考,很快就得出了答案。这时,笔者适当增加难度:“摸到全是黑球的概率有多高?”以此促进探究,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其积极思考,在不断交流、讨论中得出答案,并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
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其在问题驱动下主动参与教学。在活动中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以此形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之后更深入地探究奠定基础。
三、把握问题难度,培养学生能力
一个班级的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有高有低,如果沿用传统“一刀切”模式,那么不仅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积极性,使其无法获得相应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借助课堂提问改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灵活地把控问题难度。
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的概念时,为了让学生直观理解,笔者借助提问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对数列进行自主探究和归纳,以此深化对要点的理解,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笔者让其观察以下数列,尝试总结其共同特点:
(1)2,4,6,8,10…
(2)3,4,5,6,7,8…
(3)8,7,6,5,4,3…
这样,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支架,让其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展开思考,主动探究,积极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如,讲到“函数图象”的内容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在设计提问时,笔者适当增加难度,先让学生画一画。以简单的 y=x 起步,之后展开引导:“你是怎样画的?在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随后,笔者让学生画 y=x2+1 的图象,并让其思考:“如何才能顺利画出这一图象?”画好之后,让学生对比思考:“两个图象有共同之处吗?”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回顾旧知,唤醒思维,而且帮助其顺利进入新知探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在情境中思考、交流。
这样,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无论是在问题难度上还是在时机上,都能满足学生心理要求,为其提供认知线索。在问题引领下深入浅出,逐步深入。在这一过程中,要格外关注学困生,给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并鼓励其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无形中增强其学习信心。
四、注重问题梯度,提升学生思维
通常,学生对事物的认知都会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规律,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循序渐进,推进学生认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在设计教学时,我们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而且要结合教材尝试设计有思维力度的问题,以阶梯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逐步深入化解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升能力。
比如,在讲解“函数最值”的内容时,笔者设计阶梯问题引导学生,让其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在探究中深化理解,扎实掌握。首先,笔者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选择比较容易的选择题提供支架,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要想解决问题,就要进行详细的推导。这不可避免地要将基本不等式和函数结合,借助换元的方法,充分运用函数单调性的特点,解决问题。
最后,笔者再次提高问题难度,适当增加开放性:自由替换问题 2 中的函数,改成其他数字,使其最小值为 2。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十分感兴趣,积极交流,并在讨论中集思广益,给出满意的回答。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在梯度问题中循序渐进,不断深入,逐步掌握要点,而且促进其思维发散、碰撞,达到预期目标。
课堂提问的优化是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在兴趣驱动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促进思维与能力的同步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水龙.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7)
[2]郭 娟.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