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武都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典雅厚重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都鱼龙高山戏;久传不衰至今盛行安化、两水等地的民间盛事“赶赛”;粗犷质朴的木雕、栗玉砚;享誉省内外的武都特色美食酸菜、洋芋搅团等等,可谓是种类繁多。“一方水土一方人”,民俗文化的传承对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普适性意义。
【关键词】民俗文化 傳承 第二课堂
但现实是,学生一提起熟悉的西方节日说得头头是道,而对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却相当陌生。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如何借助第二课堂,巧妙地将武都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使武都优秀的民俗文化得到发展、创新和继承,在培养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的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民俗文化与第二课堂结合的原则
本着“受欢迎、易操作、有意义、利传承”的原则,研究人员多方调查、实地考察,尤其结合学生问卷《家乡民俗知多少》和《在第二课堂上,你喜欢用哪种方式理解并传承武都民俗》,对内容进行相应筛选,合理安排,从中选出适合第二课堂开展的内容。
二、民俗文化与第二课堂结合的内容
1.戏剧类:《武都戏剧之武都鱼龙高山戏》、《武都戏剧之三仓灯戏》等;
2.民间曲艺类:《遗失的美好之阶州唱书》、《祭祀舞蹈之羊皮鼓舞、郭河乡师贡子之舞》等;
3.传统工艺类:《武都刘淑霞栗玉砚》、《角弓罐罐酒》、《编背篓》、《打草鞋》等;
4.庙会文化类:《官堆社火》、《角弓陈家坝祭神》、《赛会》、《卜卦》、《隆兴四月八庙会》等;
5.饮食文化类:《武都酿皮子》、《武都凉粉》、《甜醅》、《马营的腌苦根》等;
6.民间游戏类:《玩铁帽抢》《拷鸡儿》、《攻碉堡》、《老虎扒皮》、《杠杠》、《跳山羊》、《皴子儿》等;
7.节令礼俗类:《春节礼俗》、《元宵礼俗》、《二月二礼俗》、《清明礼俗》、《端午礼俗》、《七月十五礼俗》、《中秋礼俗》、《冬至礼俗》、《十月一礼俗》、《腊八礼俗》、《小年礼俗》以及《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礼俗》等;
8.民间传说类:《墩郭城与米仓山》、《朝阳洞前仙人桥》、《游龙川的由来》、《鸡石坝的由来》等;
9.方言及民谣类:《武都方言》、《武都歇后语》、《武都民谣》等。
三、民俗文化与第二课堂结合的策略
1.专题讲座做桥梁,专家学者做主角,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构建第二课堂新型模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实地参观、访问,亲身实践。学生拍照留念,做美篇,抒感想。
3.以武都民俗文化为基础,开发本校特色校本课程,比如编写《武都民俗文化》的系列校本教程,包括《武都节令习俗》,《武都高山戏》、《武都传统工艺》及《武都美食》等九个系列。
4.以学科渗透为契机,开展武都民俗文化进第二课堂的特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以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及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学科为主,开展相应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语文课的作文竞赛、演讲比赛;政史地的学科竞赛;音体美的活动实践课等,让第二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亲近起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家乡优质的民俗文化。
5.立足第二课堂,组建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如“高山戏”戏剧社、“雕刻绘画”、“舞龙舞狮”、“剪纸刺绣”工艺等社团,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对社团活动每周进行一次评估,一次展演,对其中的优秀之作给予奖励和推荐,和武都电视台做好衔接,及时宣传报道,扩大影响面。
6.利用每学期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鼓励并支持民俗社团积极参加,展示风采。对其中的优秀作品建展室、做美篇、广宣传,构建广泛意义上的特色文化校园。让学生既体验民俗文化的原生态又感受民俗文化的时代性。
7.以节日为载体,借助学生熟悉的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将民俗专家请进校园,通过座谈、联欢、表演、游戏、竞赛、展板、手抄报等形式,“让民俗进校园”、“让民俗活起来”在学生中变成常态。
8.通过活动开展,学校力争形成开放、包容、进取的具有武都民俗文化特质的办学特色,探索出一条自信、阳光的“文化强校”之路。
9.用有独到见解、独特发现的研究的成果反哺家乡,努力成为武都文化的生力军,为建设文化武都、美丽武都贡献力量。
四、民俗文化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意义
1.引领学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尤其是推动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及实施
将武都民俗文化引进校园,旨在引领学生了解民俗文化,了解家乡历史,提升人文素养。我们充分开发第二课堂活动,用民俗文化丰富课堂内容,创建我校特色民俗文化课程。以此来提高师生素质、提升学校品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以改进课程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
2.构建师生发展平台,推动师生共同成长
当民俗与第二课堂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既能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教改意识,又能焕活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在相关专家的指导和引领下,会自觉地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互动生成的学习中充分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和魔力。民俗文化贯穿多种学科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
武都民俗文化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对于“立德树人”,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而我校早已是“全国特色校”,现在,随着卓有成效的民俗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践;随着民俗系列特色课程的实施,我校的“文化强校”的效果日益显现,学生欢迎、,家长支持、社会认可,一系列民俗活动的开展,不但扩大了学校的影响,而且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S[2017]GHB094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勤,女,汉族,甘肃陇南,本科,中学高级,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