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教学视域下的高校日语教育模式

2018-01-23 00:36马少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巴赫金

马少华

[摘要]外语学习不仅是获取文字,而是以此为契机让作为主体的人类面向世界、融入世界、甚至是掌握变革世界的能力。外语教育中重要的一项literacies,即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对话能力。说话者运用外语向对方传达自己想表达内容的同时,又能深入展开考虑对方所说内容的这种能力,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而言非常欠缺。这种对话能力足以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本文运用巴赫金对话理论,结合日语教学实践,探讨对话式教学方法。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巴赫金;弗莱雷;日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1-013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1.064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目前,中国高校外语课程设置倾向于读和写,重视理论教育而往往忽视对话课程,导致外语专业学生甚至无法顺利表达完整的自我介绍。学习外语不仅是获取文字的学习,而是以此为契机获取面向世界、融入世界、甚至是掌握变革世界的主体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对话”。外语教学应该以对话能力为基础积极地构建外语对话课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对话能力。

一、对话的理论涵义

巴西著名批判教育理论作家弗莱雷认为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世界为中介,产生于人与人交流的过程,旨在命名世界。literacies本意为“读写”的教育,弗莱雷提出以读写为出发点,不仅停留在获取文字,而是以此为契机、以人为主体和世界面对面,将自身置于世界之中,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弗莱雷认为这种力量就是对话能力。

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构建的教学,是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学,它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通过语言交融和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对话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存在价值,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参照巴赫金和弗莱雷的“对话”成果,以literacies为出发点,结合日语教学的课堂实践,从培养对话能力的观点展开研究分析。

二、对话能力三要素

(一)发声行为的练习

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批评家巴赫金称对话指说话方和听话方的声音的交锋,是互相活性化的过程。声不仅是声音、听觉上的信号,是说话方的视点或者意识,和说话主体的视角、和概念性的地平、地图、世界观等广泛的问题都有关联。声不是静止的存在,而是动态的过程。声是面对听话方发出需有接收方,否则发声行为将无法成立。例如,我是什么样的人,现处于什么样的状况中,以什么为自我目标,我追求的什么,我在考虑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以这样的发声行为为根据,向某个对象提问和回答。而假定的设想远远不如现实情景中所进行的发声练习,这就是对话能力的第一个要素。

(二)与客体声音的面对面交流和相互作用

巴赫金把对话看成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认为“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主张对话是主体双方,即说话者和听话者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流、沟通、意义为实践旨趣,促进主体双方取得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交流活动。所以如果不能把认识理解和相互传达二者重叠作用的话,就无法思考和理解。换言之,交流指通过相互认识理解后再相互交流思想,最后明确对方想表达的意思。对话双方各说个话,滔滔不绝却对他者话语不进行积极理解,而任由自己思绪的发展,直到对话的结束,这不是对话,对方双方要具备参与对话的能力和意愿。通过双方声音的交流编写新的涵义,正是对话能力的第二个要素。

(三)自我意识的改变

话语要成为生活和生命的表现,在对话中发生有意义、有价值的交流。对话双方互相制约、互相决定、对他人的话语做出某种回应,构成话语意义的重要因素。对话是一种相遇,对话双方通过反省和发出行为,从而改变自我改变世界。即使是同样两个对话者和同样的话题,如果天气、谈话地点、听众、时机的选择等任何一个变量中有改变,都可能会让对话的结果发生本质的改变。对话的目的不是旨在达到对话双方交流后的绝对一致,而是相互认同、分享双方的差异,时而相互争论,这样的对话交流可以相互改变和丰富对话双方。通过对话转变自己的思考和意识,进而拥有改变所在世界的能力。即对话能力的第三个要素。

为了培养以上对话能力三要素,对日语教师要求的角色就是创造发声的场景即课堂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如何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文脉贯通的对话。

三、日语教育中的课堂实践

(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法

与以往的积累语法、句型为主的学习方法不同,近年的日语教学日益趋向如何使用日语解决自己问题的学习方法。早稻田大学日语教育研究科细川教授指出:首先对学生设问“你现在考虑的是什么”,“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以此为突破口诱导学生进入社会性交际,表述自己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的班级组织是我们应该探讨建立的,也是现在日语教育的课题。具体的教学活动如下。

首先,学生以感興趣的事物为主题,以表达此事物和自己的关系的内容为题目写一篇报告。然后在班级里叙述一下自己的选题动机,听报告的学生提出意见。以选题动机为基础,假定题目“对我而言xx是什么,寻找和自己碰撞的题目作者,讨论之后在班级里汇报。在经过动机描述、假定题目、相互讨论的步骤基础上,写出结论、相互评价、最后制成论文集。

(二)发声训练

上述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而言最大的难题则是“为什么”,为什么选择了这个题目,要明确题目设定和选题动机,发生训练则发生在这两个环节。学习者思考针对什么题目写作、以及为什么选定此题目、自己和题目的关联,用日语发声把这些内容向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说明。

学生A的题目设定为“我和我喜欢的作家”,A用日语叙述“我特别喜欢夏目漱石,想写有关夏目漱石的报告”。听了学生A的发言,老师提问“针对夏目漱石的哪方面写作”、“为什么喜欢夏目漱石”、“喜欢他的哪部小说和为什么喜欢”,目的是问出学生和夏目漱石相关的详细的亲身体验。学生A阐述了选择夏目漱石的原因是由于自己和夏目漱石都在英国居住过,和他的小说产生了共鸣。这个课堂练习则对应了对话能力的第一要素“发声练习”。

(三)与对方声音的交锋和转变

这个步骤的课堂活动相对应的是对话能力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要素。学生A基于自己的题目“我和我喜欢的作家”,向本组的三名学生投掷了三个问题,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②喜欢此作家的哪部小说?③为什么喜欢那部小说?然后和本组的三名学生进行了讨论。学生B说:我喜欢挪威作家帕西里纳,在他的小说里有个特别的僧人,我很喜欢他的人生观。学生c说喜欢葡萄牙的某作家,因为他批判了当时的葡萄牙政府,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学生D说自己没有特定的一个作家,而是喜欢各种各样的作家,通过阅读这些作家的小说,接触不同的人生观,暂时脱离现实生活,娱乐的同时受到启发。学生A和学生B、C、D三名对话者讨论的过程就是自己的声音与客体声音面对面交锋的过程。四名学生的共同点是(1)由于个人主观原因而喜欢此作家,(2)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喜欢此作家,(3)喜欢某个作家的人生,梦想拥有和他一样的人生。学生A通过与B、C、D三名学生的客体声音的交锋即讨论环节,认识到针对同一题目各自都有不同的考虑方法,发生思想转变形成新的结论①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而选择和自己有类似问题的作家,②为了从自我的问题困惑中逃离而选择自己梦想和向往的作家。这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法”。

四、结语

学生自我选题一选题动机说明一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一得出结论一形成报告,最后明确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发生转变的缘由。本文以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为实例,探讨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法”。在此日语对话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推进和刺激学生之间的对话,在一些关键点设定问题、让学生整理归纳论点,进而掌握对话能力三要素。在有限的语法、句型下让学生能够掌握语言对话的技巧是教师今后需要研讨攻克的课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法”特别适合中高水平的日语学习者,以期培养发声形式的对话能力。

(责任编辑:章樊)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话式教学巴赫金
重新为巴赫金画像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试论分组学习下思维对话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对话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应用
浅析巴赫金的转折人生
巴赫金与圣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