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
[摘要]课程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桥梁。项目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有效课程模式,适合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项目课程开发,重在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力和胜任力,通过以职业岗位适应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提出了项目课程开发的原则、机制和路径。
[关键词]项目课程;职业能力;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1-001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1.00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近年来,项目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有效课程模式,受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的广泛青睐。如何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培养出学校、企业和社会认可的专业化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本文根据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项目任务;以项目为载体,驱动与职业标准相适应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与职业能力相对接的项目化课程,深度实现产教融合,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的快速发展,培养出更好、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项目课程开发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发达国家都在不断尝试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改革,比较典型的代表有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单元课程)、北美的CBE职教模式教育课程、以及新加坡的“教学工厂”项目课程等。在这些理论和实践的引导下,以姜大源、徐国庆和石伟平为代表的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高职项目课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高职项目课程开发领域的研究成果,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根据江苏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的调查结果显示:仅2014年,江苏省内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就达到8632门,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或者到企业一线完成项目等形式,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国内外对项目课程开发的研究轨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关键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课程开发路径,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相对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和敬业精神要更胜一筹,这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一直秉持的产教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始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指导课程改革,以行业技术和职业资格标准规范课程建设,开发与职业标准相适应的项目课程。
二、项目课程开发原则
(一)科学合理原则,即科学合理的选择课程进行项目课程开发,有选择性地开发利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项目课程设置必须与职业岗位相对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课程或教学内容进行项目课程开发,切实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力,避免项目课程的“泛化”。
(二)整体规划原则,即整体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项目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学时比例和设置顺序。高职院校项目课程的开发要紧密对接职业岗位标准,注意课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有机整体性,按照教学规律,合理有序的安排项目课程。
(三)职业能力原则,即以培养职业能力来确定项目课程的开发内容。通过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最大限度的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四)工作过程原则,即项目课程应体现岗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开放性。项目课程的开发要以职业岗位为基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服务等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核心,形成一种与职业岗位紧密对接的课程模式。
三、项目课程开发机制
(一)联动开发机制:项目课程的开发要以行业企业和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整合教学资源,实施项目课程开发的联动开发机制,促进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相对接,实现项目课程开发与产业技术发展相适应,科学合理设置项目课程,加强项目课程布局统筹,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二)动态调整机制:项目课程的开发要系统设计项目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重视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对接中的评价反馈作用,健全项目课程开发的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课程开发与职业岗位的吻合度调研,实时进行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相似度论证,旨在达到项目课程开发层次和质量不断提升的目的。
(三)自主创新机制:项目课程的开发路径极大地提高了项目课程的开发效率,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但是项目课程开发路径无法代替自主性思考,开发过程更不宜简单的照搬他人,要注重和专业属性和职业特点相结合,形成项目课程开发的自主创新机制,开发设计具体的项目课程开发路径,进一步提升项目化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开发共享机制:项目课程的开发应有其体系化发展的路径和方式,实现面向跨专业的开放,达到专业群或专业群之间的共享,建立项目课程开发的开放共享机制,以项目课程开发推动课程改革,将课程改革主动融入教学改革,积极服务高职院校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全面提高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四、项目课程开发过程
(一)行动领域开发
1.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利用调查问卷和专家访谈等方法,系统设计链接产业,对上游技术链(或产业链)企业进行实际调研,确定需要对接的职业岗位。
2.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利用案例和抽样分析等方法,从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出发,进行具体的工作任务分析。
3.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在对工作任务分析归类的基础上,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典型工作加以归纳,形成行动领域。
(二)学习领域开发
1.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能力分析主要包括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分析,技术能力分析,职业素质分析三个部分。
2.知识领域分析。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后,需要思考学生需要具备何种知识和能力,来保证能够胜任相应职业岗位。
3.学习领域分析。依据职业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进行学习领域的转换,转换为具体的课程。
(三)学习情境开发
学习情境开发主要进行教学单元的设计与开发,是对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开发过程注重多方合作研究、融合多种形式。根据职业特征,将学习领域分解为不同主题的学习单元。
(四)课程路径开发
项目课程开发的基点是职业岗位,开发的主线是工作过程,开发的目標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闭环”式的项目课程开发路径,如图1所示。
“闭环”式项目课程开发路径注重了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对接的控制反馈作用,同时也融合了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相对接的动态调整功能。整个“闭环”过程遵循科学规范的开发方法,可以及时地发现和纠正不足,提高项目课程开发的效果和效率。
五、结论
项目化教学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研究和实践的教学方法,项目课程作为项目教学的呈现形式,必须是实用的、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全过程参与的课程教学项目。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以职业岗位对应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提出项目课程开发的原则、机制和路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项目课程开发,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要以工学结合为方式,将核心能力逐步渗透到课程当中;要以项目为载体,加强能力的训练和提升;要以学生为主体,将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通过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力和胜任力。
(责任编辑:桂杉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