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教室”为“学室”

2018-01-23 23:53徐芳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细胞增殖高中生物教室

徐芳

[摘 要]生物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而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将“教室”变为“学室”,才能实现由“知识传授”到“主动求知”的转变,这是提升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关键。在高中生物“细胞增殖”的教学中,教师应在精心准备下的“学室”中高效地“教”,而学生则应在教师引导下在“教室”中主动地“学”。

[关键词]教室;学室;细胞增殖;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5009402

长久以来,高中生物教学采用的都是实验式、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长篇大论地“教”,学生呆若木鸡地“学”,这显然是违背教学改革宗旨的,不利于学生的生物学习与成长。为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认识到“教不是为了教,学也不是为了学”,只有将“教室”变为“学室”,才能实现由“知识传授”到“主动求知”的转变,这是提升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关键。

一、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教室”中主动地“学”

1.课前预习,成为课堂提问者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只有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建构机会,才能从本质上促使学生得到进步与提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答题者,知识都是教师“喂”到学生“嘴”里的,而在变“教室”为“学室”的生物教学中,学生成为课堂的提问者,将知识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得到的知识才真正属于学生自己。以高中生物“细胞增殖”教学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围绕“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周期性”“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细胞无丝分裂过程”进行预习,预习中将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圈点出来,然后在课堂中向教师提问。这就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过程,学生不再是课堂教学中被教师牵引的“木偶”,而是主动求知,这无疑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2.合作学习,成为课堂助人者

教学改革极力倡导合作学习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展开教学,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和公开性,也是师生教学角色成功转化的一种体现。将学习的主动权进一步还给学生,正是变“教室”为“学室”的具体体现。以高中生物“细胞增殖”教学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出发,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让学生围绕探究问题“细胞周期包括哪些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课堂是完全属于学生,他们通过互动交流、互补共享获得知识,成为课堂中的助人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收益。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3.解决问题,成为课堂主讲者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分析,学习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在学习中不断对新知识进行建构。为此,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小先生”制,强化了“即知即传人”的理念,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者,这也是变“教室”为“学室”的教学体现。以高中生物“细胞增殖”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自己的方法对细胞增殖过程中DNA与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进行描述,从而在课堂中扮演一回“老师”的角色。如有的学生就提出用坐标图将不同分裂时期的DNA与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表示出来,从而用清楚的图示关系,阐释细胞增殖过程中DNA与染色体变化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在以学生为主讲者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会得到增强,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

二、教师在精心准备下的“学室”中高效地“教”

1.面向全体,做好课堂引导者

现代教育理论中强调,教育应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这才是真正面向全体,

将“教室”变为“学室”的教学体现。以高中生物“细胞增殖”教学为例,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差异,设置层次化的教学目标,如基础较差的学生以完成知识目标为主,力求能够理解基础知识概念;学习能力适中的学生,则应以完成能力目标培养为主,如具备“有丝分裂”的过程分析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应完成情感目标,着重理解细胞分裂是物质运动的根本属性,从而为学生建立生命活动的唯物主义观点。

2.控制节奏,做好课堂掌控者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及时掌控、收放自如,做好课堂的调控者,可为“教室”变“学室”的高中生物教学提供契机,构建高效生物课堂。以高中生物“细胞增殖”教学为例,由于本节课学习的是微观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为学生播放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短片,引导学生观看细胞分裂的全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调控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如细胞增殖过程中,DNA与染色体的数量变化,“中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节点,此时教师应该暂停画面,引导学生对细胞分裂时DNA与染色体的特征进行分析,这体现出了教师灵活掌控课堂、放矢有度的教学能力。

3.问题设置,做好课堂构建者

高中生物“细胞增殖”涉及的知识较复杂,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情境,多设疑,这是引导学生活跃思维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教师做好课堂构建的一种体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分析,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学习者的主体知识建构与加工。只有这样,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要具有趣味性和指向性,这样才能变“教室”为“学室”。如教師可以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会提出“细胞增殖周期的起点和终点在哪个时期?”“动植物有丝分裂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等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虽然是课堂的构建者,但是学生却实现了主体知识建构,实现了由“知识传授”到“主动求知”的转变。

4.有效评价,做好课堂总结者

在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发重视教学评价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变“教室”为“学室”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抓住评价契机,做好课堂教学的总结者,从而更好地推动教学发展。例如,在课程快要结束时,由于“终末效应”,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都会有所提升,这时教师就要把握好机会,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并进行信息评价反馈。教师可以采用快问快答的方式,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这个过程中,若是发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不理想,教师不要急于指责学生,要帮助学生认识不足,从而为学生重建学习信心。而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还应注意自身语言的把握和使用,既要具有幽默性,又要具有深刻性,从而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学”并不是没有目的的,要实现主体知识建构,而教师的“教”也不是无组织的,要做到“以学定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变“教室”为“学室”,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细胞增殖高中生物教室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miRAN—9对肿瘤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RNA干扰HDACl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