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
摘要:20世纪末,学科馆员制度从西方引入中国,高校作为信息时代的前沿,率先将这种制度在各图书馆中建立和推广,信息服务体现的构建已经成为一种大势所趋、师生所向。2002 年2 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则( 修订)》中第21 条规定: “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 [1]高图书馆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开展学科化服务的重要保障,学科化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必须为其营造良好的服务保障环境,使学科化服务的实施更具针对性、专业性、持续性和权威性。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一、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团队建设
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团队是以学科服务为宗旨,以学科用户为对象,以信息服务为支撑,以团队建设为载体,集全馆资源之合力,为学科建设提供全方位信息需求保障的专业馆员群体。“学科知识服务”是学科服务的高级阶段,“学科信息服务”是适合当前高校校情、馆情的学科服务中间阶段,与学科服务实际符合程度更高[2]。学科信息服务团队建设是搞好学科信息服务的重要环节,没有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和高效的服务团队,就没有优质的学科信息服务。淡化学科馆员之称,强化团队服务,积极探索高效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信息服务团队建设之路, 才能为学科化服务向知识服务阶段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一是建全学科信息服务管理体制。在创造良好学科服务环境的基础上,淡化“学科馆员”, 强化“服务团队”,以小团队、大团队的形式组成学科信息服务整体构架,整合全馆资源, 以学科信息服务为主线,以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统领图书馆各部门业务工作。二是保持团队持续健康良性发展。学科信息服务团队带头人必须具备较强的服务理念及创新意识,以若干主线统领各门学科服务工作,编织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内部网,凝聚团队精神,全馆一盘棋,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合力。三是实现团队培训制度化、常规化。图书馆、学科服务机构、团队要采取各种方法来对学科信息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和后续教育,进行知识培训、技能培训、态度培训等,帮助其在岗位上获得成功。四是提升团队整体学术科研水平。团队成员可结合服务学科,在图书情报与服务学科的二元结合点上开展相关研究,逐步实现被动服务用户课题—团队成员主导课题—实质性参与用户课题组—参与用户课题决策的平稳推进。五是加深角色体验促进换位思考。根据学科信息服务团队担任的任务,编制与该任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将团队成员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附以经典案例分析,邀请系部教学科研人员参加点评,并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探索
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式借阅服务模式是指高校图书馆在对本校师生正常提供文献借阅服务的基础上,向社会公众开放,校外人员不限其身份、职业、年龄均可以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个人用户, 并来高校图书馆借阅文献资料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模式。主要包括常规借阅服务、预约外借服务、定时开放服务三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服务范围广,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式借阅的服务范围很广, 可以将其文献资源向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年龄的社会公众开放,从而使这些社会公众都享有公平利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机会;二是服务门槛低,只需办理高校图书馆借阅证, 便可凭借阅证借阅该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而且高校图书馆对于社会公众办理图书馆借阅证和提供借阅服务收费很低,甚至免费,经济收入水平低的社会公众也有能力享用此种服务;三是服务模式简易,在这种服务模式中,高校图书馆只需在原有服务项目的基础之上增加对社会公众的借阅服务,而无需新建服务设施或者开辟单独的服务空间, 这样的服务不会过多地增加高校图书馆额外的成本开支。各高校在模式的探索中要根据本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能力,根据当地社会的需要,根据高校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信息服務模式,切实做好社会化服务,重点处理好以下关系:首先是服务校内和服务校外的关系,校图书馆应以本校师生员工为主要服务对象,校外公众为次要服务对象,这是高校图书馆性质所决定的,切忌本末倒置;其次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公共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而不是单纯为了创收。
三、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特色和个性化研究
一是以特色资源引领学科服务深化发展。资源建设是支撑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要内容,特色资源建设则是引领学科服务深化发展的核心。从支撑发展到引领发展,体现了学科服务在资源建设方面的突出特点。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核心是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与推广,而特色资源则是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重中之重。图书馆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图书馆资源为基础,全力开发、搜集、整理学科信息资源,并形成适合学科发展、适合图书馆及学校学科建设实际的学科信息资源群。各学科资源建设政策,为资源建设学科化提供机制保障。在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中,紧密围绕学科用户教学科研,保持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连续性、可扩展性。充分发挥图书馆高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使图书馆成为连接本校学科用户和校外学科信息资源的纽带。积极加强与本校学科相近的高校图书馆、学会、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通过馆际互助,加强学科信息资源的深度交流。二是以个性服务提高用户学科信息素养。用户及信息服务人员信息素养,特别是用户学科信息素养的提高要贯穿学科服务的全程。这里所说“全程”而不是始终,是因为学科信息服务是一个不断连续的过程。在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提高学科用户、学科信息服务人员的学科信息素养作为主旨,体现在学科服务的各个环节。强化个性化服务,主动适应用户个体信息需求的动态发展、强调用户与资源建设及服务的互动、充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多样化集成、重视服务内容的针对性、纵深化和专业化。加强学科信息服务人员知识管理,建立学科信息服务整合路径,促进学科知识转移与共享。加强学科信息素养整合教育,使用户教学科研随时获得信息资源支持,将信息素养教育渗入各学科教学科研的具体过程;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特点,使用户在学科信息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服务人员与用户的沟通协作,使双方学科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3]。
参考文献
[1] 柯平.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2).
[2] 李春旺.学科化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11).
[3] 陈能华.信息化环境下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变革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