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依丹+吴航行
【摘 要】 文章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梳理分析,认为当前高校办学存在定位模糊、缺乏特色、课程滞后、市场脱轨的问题,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改型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大胆实践创新;洞察市场走向,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双师培养,促进应用转型。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产教融合
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相较于10年前的413万毕业生数量几乎翻倍。面对如此多的毕业生,企业却依旧抱怨很难招聘到符合实际岗位需求的高校人才。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的大形势下该如何改变,如何进行课程设置才能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是我国当下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当下面临的困境
1、办学定位模糊,专业缺乏特色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办学定位依旧停留在研究型上,沿袭传统专业的课程设置,以理论课程为主。另外对于新兴起的专业常常出现盲目跟风申报,使得各高校的专业課程设置高度雷同,特色不明。最终,因学校办学定位的偏差和专业特色的缺失而导致学生在毕业时缺乏核心竞争力。
2、课程设置滞后,与市场不接轨
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对市场人才需求变化不够敏感。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方式转换、产业结构转型存在严重脱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够对称,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导致劳动力市场中大学生一再出现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用工结构性矛盾。
二、高校人才培养该如何转型
1、从同质化转向多样化
从国际上来看,高等教育去精英化的过程与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多样化过程是紧密联系的。美国学者特罗在论述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时提出,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展,高等教育必然发生质的变化。高等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扩大了入学机会,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则是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提供适合人们需要的高等教育。只有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进而使得高校真正实现高质量的人才输出。
2、从研究型转向应用型
如今高等院校的整体数量、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以及学校规模都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高等教育的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则正是实现新形势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市场对各类人才的规格、层次、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高校单一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保持对行业和市场的高度敏感,同时要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引导人才培养模式从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型。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如何培养
1、培养方案要能体现针对性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蓝本,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指导性文件和纲领。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之中,更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并着重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首先,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要有整体的方向把关。如在公共课部分可增加创新创业等内容,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专业比赛,并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进行职业方向设定。其次,人才培养方案还要实现与周边院校专业的错位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以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依托自身新媒体专业发展优势,积极将播音专业与新媒体平台紧密结合,主打网络播音人才的培养。这样以来,一方面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的时候就能够对未来有较为明确的职业方向和认知;另一方面高校之间专业人才的差异化错位培养,也有利于用人单位进行多元人才的选聘。
2、课程设置要能体现实践性
学术型本科是以学科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大A型”结构,讲究厚基础。应用型本科应该是技术导向性,课程体系是“大I型”结构,注重大量专业训练。因此,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之中,务必要做到理实结合,不仅要重基础,更需要重实践。
为了做到学以致用,凸显实践特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每个教学班的学生规模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将实践落到实处。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进行实践展示,作业也应多以作品形式提现出来。另一方面从学生来说,积极融入专业实践,主动参与专项技能训练,不仅可以深化理解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增强自身对于书本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3、课堂教学要能体现灵活性
由于很多教师忙于日常教学事务,缺乏对于应用型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认识,加之自身对新知识、新科技理解不够,教学方法墨守成规,导致创新教育中形式和载体不多,很难适应应用型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难以担当学生成才的领路人。针对这种情况,教研室需要明确课程改革思路,统一构思、整体建设,通过头脑风暴组织编写形式灵活的教学大纲,制定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能够真正得到实现。
以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薄三明治”模式为例,该校借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方式,在我国首先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年三学期”制合作教育模式。这种产学合作模式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即两个在校学习的理论学期与一个参加真实工作的工作学期,理论学期与工作学期交替进行。这种灵活性的课堂教学方式,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就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突破。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之道
1、做好顶层设计,大胆实践创新
顶层设计对于一所高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方向标和指南针。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一定要在顶层设计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只有坚持走应用型特色办学、特色发展的新路子,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形成特色,增强毕业生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培养方案一定要体现针对性,课程设置一定要体现实践性,课堂教学一定要体现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 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2、洞察市场走向,深化产教融合
市场走向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因此,高校在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时候,一定要深入研究市场规律,掌握市场人才需求,察觉市场发展方向。同时还应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联合行业龙头单位,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如可通过发挥本地行业协会的作用,共建研发中心、研究基地和联合实验室等,让学校成为行业和企业人才的聚集地。
3、加强双师培养,促进应用转型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不断通过“校内培养,校外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双师教学团队。高度重视双师培养,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同时,还应不断调整优化师资结构,合理进行人才配置,形成科研老师和实验老师互补、互进的合力。鼓励实验老师参加实验系列技术职务的评聘,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促进教师主动提升实践能力的积极性,以此推进应用转型的发展步伐。
总之,在社会发展的不断增速和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之下,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应与之相应,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只有结合市场人才需求,把握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开展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才能真真正正培养出高素质的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1] 司淑梅: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 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06.
[3] 刘燕琼,李中粦: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探析[J].文教资料,2010.22.
【作者简介】
吴依丹,女,就职于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主要从事教务运行管理和教学方法研究.
吴航行,男,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新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助理,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和新媒体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