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孔子时代的“质”“文”观

2018-01-23 06:25滕玉秀陆岩军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子贡文采论语

滕玉秀+陆岩军

[摘 要]分析《论语》中的相关语句,可概括出孔子的“质”“文”观为:本质胜于文采,则流于鄙野;文采胜于本质,则流于浮夸;唯有本质与文采的适度结合,方臻于中庸。以子桑伯子为代表的一派认为“质”胜“文”,甚至可有“质”无“文”;以周朝大夫及史官为代表的一派则强调“文”胜“质”。此外,子贡的“质”“文”观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观点,并与两千多年后的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观点有相似和相通之处。

[关键词]孔子;“质”“文”观;子贡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6402

一、孔子的“质”“文”观

孔子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在中国文艺思想史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及文学艺术创作,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应该指出的是,孔子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同他的哲学、政治、教育思想有密切的关系,这与当时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实际是相一致的。当时的“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生长时期,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当时人们在对总体文化的一般性论述中,也包含着对文学艺术的许多重要看法与认识。” (张少康,1999)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著名的“文质彬彬”的论述,也是基于这样一种现实。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从字面意思和句子中包含的思想來看,该论述主要是指人的逻辑性思想品德与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是对一种较高层次的理想人格模式的认识,但同时这里也涉及对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之间关系的看法,直接影响到对文学创作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理解,形成文学创作的内容与形式的重要理论概念。

首先让我们看看历代注家对它的解释。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云:“质,实也;胜,多也;文,华也。”

朱熹《论语集注》云:“彬彬,犹斑斑,物相杂而适均之貌。”

刘宝楠《论语正义》云:“质也,本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云:“质,朴实;文,文采。”

南怀瑾《论语别裁》云:“质是朴素的本质,文是人类加上去的许多经验、见解,累积起来的这些人文文化。”

据杨伯峻先生统计,“质”在《论语》中共出现8次,均作“本质、内容”讲,与“文”相对;“文”出现了24次,其中作为与“质”相对的“文采”讲的有6次。

通过以上注释,我们可以初步看到蕴含在此句中的孔子的“质”“文”观:本质胜于文采,则流于鄙野;文采胜于本质,则流于浮夸;唯有本质与文采的适度结合,才会创出佳作。

可以看出,孔子并未简单肯定或简单否定,这与其崇尚中庸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思维有关,现举几例: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

孔子提出“文质彬彬”的主张,认为“文”“质”配合要适当,要恰到好处,这是与其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相统一的,也是其社会政治思想的结晶。

孔子是“圣之时者”,为补救周末文盛之弊,他主张“约之以礼”,但并不是恢复周礼,而是要“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兼取四代,有所损益。他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这是说玉帛钟鼓只是礼乐的形式而并非实质。那么什么是礼乐的实质呢?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礼之本”也就是礼的实质。从孔子的回答,可见他认为礼的实质在人的思想感情,他不赞成形式上的隆重,正是为了补偏救弊,反映出他的时代特点。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这说明“仁”才是礼乐之本。孟子后来申述这个意义说: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孟子·离娄上》)

孟子讲的“实”,也就是孔子说的“质”,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乐五种道德修养,实质上以仁义为中心。孔子讲的“约之以礼”(《论语·雍也》)实质是“约之以仁”。从以上分析可见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具有重“质”轻“文”,重内容而轻形式的倾向,一旦在二者间必选其一,他就会转向“质”。

更具体地说,孔子主张“文”“质”兼备,但就“文”“质”比较起来,他更强调“质”的重要性。所以在礼乐上,他就舍后进而从先进,舍君子而从野人。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周礼·考工记》说:“凡画绘之事,后素功。”郑注:“素,白采也。”这句话意为有美好面庞和美丽的眼睛,再加上白粉的装饰,就更加美丽。正如绘画之事后于素功。子夏由此体会到“礼后”的道理。这说明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仁)是“质”,是根本,而“礼”则是“文”,是表现的形式。

“礼后”的思想明显反映出孔子虽然主张“文”“质”兼备,但当两者选择时,更注重“质”。

二、其他两种不同的“质”“文”观

孔子“文质彬彬”的思想也告诉我们,“当时君子非质胜文,即文胜质,其名虽称君子,其实则曰野曰史而已。夫子为之正其名”。可见当时关于“文”“质”关系,还有两种不同的模式:

(一)认为“质”胜“文”,甚至有“质”无“文”,子桑伯子是突出的代表endprint

《楚辞·涉江》云:“桑扈裸行。”

桑扈即子桑伯子。王逸注:“桑扈,隐士也。去衣裸裎,效夷狄也。”当时有个棘子成也是主张有“质”就行了,不需要“文”。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主张有“质”无“文”这派到了战国就发展为道家的思想,他们主张反璞归真,主张回复到上古的原始社会,反对文化科学,主张“绝圣弃智”(《老子》第十九章)。

这种有“质”无“文”的观点应用到文学、艺术上就是否定文学艺术。

《老子》(第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庄子·缮性》云:“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庄子·胠箧》云:“ 擢乱六律,铄绝竽琴,塞瞽旷之耳。……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

有“质”无“文”论导源于桑扈所代表的春秋战国之际一批隐士的思想,这反映了当时政治上失意、经济上崩溃的没落阶级的思想感情。

(二)认为“文”胜“质”,以周朝大夫及史官为代表

周末文盛,华而不实,礼仪则繁文缛节,乐则盛于钏鼓管弦。所谓“文胜质则史”,包咸注“史者文多而质少”(《論语正义·雍也》注引)正是这个意思。

三、子贡的“质”“文”观

过去很多对孔子“质”“文”观的论述,主要根据《论语·雍也》那一条阐发和引申,但是往往忽视了另一条重要的信息,即《论语·颜渊》第八条。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也?”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也!驷不及舌。文犹质,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此句虽为子贡说出,但子贡与孔子的师承是明显的事实,显然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且在三千弟子中,孔子也颇器重子贡,将他列入四科十哲之一,即“言语:宰我、子贡。”

我们据此以说明两点:一是子贡的“质”“文”观源于孔子,并颇受其影响;二是子贡的“质”“文”观点有一定的重要性,可以代表孔子或至少代表孔门的观点。以下的分析正是建立于这种基础之上。

(一)文犹质,质犹文也,即质文互相依附

这是对孔子“文质彬彬”思想的进一步延伸与具体化。只有“文”“质”和谐相处时,文章才会显得更有价值。它们的存在是二元对立的、互相依附的,“质”即“文”,“文”即“质”,离开任何一方,另一方的存在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二)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这句话需要仔细分析。这里透露出一个崭新的信息:如果离开了适当的表现形式,事物的本质将无法显现。同时,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内容而是形式,内容反而依附于形式。

这与两千多年后的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观点有相似和相通之处,我们可以结合俄国形式主义来更好地理解子贡的“质”“文”观点。

俄国形式主义是1914~1930年在俄罗斯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俄国形式主义者将文学批评的重心由创作移向了文本的形式、结构,他们最大的贡献是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即内容决定形式,从一种全新视角阐释了形式的重要性,并认为形式决定内容。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既然文学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题材内容,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就不在内容,而在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技巧的安排组织,因此文学性仅存在于文学的形式。”

应该指出,俄国形式主义有着明显的缺陷,就是过分强调形式,把文学形式看成是自律的东西,而忽略了外部的社会内容。但是在适当的范围之内,它也有自己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俄国形式主义的贡献主要在思想方式,而子贡在继承与发展孔子“质”“文”观的同时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点。

[ 参 考 文 献 ]

[1]张少康.夕秀集[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皇侃.论语集解义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8]赵逵夫.先秦文论全编要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9]刘向.楚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0]陆永品.老子通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周侯辰)endprint

猜你喜欢
子贡文采论语
子贡如何花钱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翻译家的文采观
翻译家的文采观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