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防震减灾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

2018-01-23 20:37何雪莲韩清延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何雪莲+韩清延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防震减灾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论述校本课程的设计,以南宁市第一中学地震应急演练为例对防震减灾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实践探索,反思防震减灾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校本课程 防震减灾课程 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B-0026-02

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本文以南宁市第一中学为例,探索防震减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防震减灾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汶川、雅安地震提醒我们,地震距离我们并还遥远。控制南宁市的主要断裂带主要有 5 条,这 5 条断裂带在南宁市内相互交叉。因此,南宁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目前,南宁市第一中学有学生 2000 人,其中内宿生 1300 多人。如果南宁发生地震,南宁市第一中学学生如何做到有序疏散,如何自救、抢救,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我们利用南宁市地震局、广西地震局以及南宁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资源优势,开发南宁市第一中学防震减灾校本课程,让学生逐步树立起关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意识和环境道德意识。

(二)学校背景。科技教育是南宁市第一中学的主特色,2005 年南宁市第一中学“创绿世纪”环保社团组织的“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广西地质环境”课题组曾组织学生到邕宁地震台、南宁遥测地震台、北海地震台、桂林地震台参观考察,对地震预报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自治区地震局到南宁市第一中學作过防震减灾科普报告,自治区地震局、南宁市地震局来南宁市第一中学作过 5 次防震减灾图片展,在南宁地震局专家指导下进行过 8 次地震应急演练,对如何开展防震减灾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三)课改背景。在广西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已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被列为课程三大板块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

二、防震减灾校本课程的设计

(一)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有关地震及常见灾害知识;熟悉几种警报声音、几个常用报警电话号码及其正确使用方法;掌握一些应急避险方法。(2)基本掌握地震灾害的成因;掌握相关的避险及救助方法;了解预报的权限,能够识别地震谣言;不造谣,不传谣;了解小报制作的流程及构成要素;了解相关网站网址和网络搜索方法。(3)通过课堂学习、专家讲座、参观地震台和南湖应急避难所、图片宣传、知识竞赛、兴趣小组活动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地震科学的相关知识,以期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会”的目标。

2.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地震的成因,初步学会设计防震减灾措施。(2)通过学习和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在不同场所避震的能力。(3)在校医指导下,学会止血方法和伤口的简单包扎。(4)通过心肺复苏仪的学习使用,学会心肺复苏的能力。

3.情感目标。有合作探究地震成因的欲望,能够正确了解灾害的发生,进一步树立关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的生命意识,环保道德意识。

(二)课程内容。为了让课程更丰富多彩,理论专业知识应结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更注重活动课程。课程两大内容:基础课程和活动课程。基础课程为:地震的成因和防震减灾措施。活动课程为:地震应急演练、止血方法和伤口的简单包扎、心肺复苏的能力、生命绳索的使用、地震台网的野外实践活动。

活动课程的实施,由简入难,由大范围的地震应急演练到专业的止血方法和伤口的简单包扎、伤员搬运、心肺复苏。现以地震应急演练为例。

1.地震应急演练的目的。南宁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为了保证学校在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各项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广西壮族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和《南宁市地震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南宁市第一中学实 际,特制订南宁市第一中学的地震应急预案。

2.地震应急演练的实施。具体如下:

(1)地震应急疏散的路线。先跟学生明确地震应急疏散的路线。具体见图 1 和图 2。

(2)地震应急演练。接到上级地震、临震预警后,领导小组即进入临战状态,依法发布有关信息和警报,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停止各项室内大型活动。并组织师生撤离到足球场安全地带,教室内学生疏散安排如下:

每班靠门的学生立即把门打开,按座次撤离教室,以班为单位有序撤出。学生由正在上课的老师负责疏散,班主任如没有课,应立即到班级所在楼层楼梯疏导学生。全面组织各项抗震工作。

学生按照疏散路线逃离教室到学校避难地点(学校操场)集中,积极做好广大师生的防震思想宣传教育工作,点评学生地震应急活动的不足点。

三、防震减灾校本课程开发成果与反思

南宁市第一中学防震减灾校本课程学生展示的是头部包扎、肩部包扎、手臂包扎、前臂骨折固定、心肺复苏、伤员搬运等抢救措施。通过进行全真模拟地震演练,提高了学校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也增强了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为培养学生逃生自救技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学校专门编制了《地震应急预案》《防震减灾知识读本》 等材料,组织全校师生认真学习。endprint

通过几次课堂观察和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喜欢防震减灾校本课程。因为学生可以学到很多实际操作的知识,对今后生活有很多实用价值,不仅可以保护家人和自己,还可以帮助别人。通过校本课程,学生走出去,了解地震观测手段,学到课外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该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得到了自治区地震局、南宁市地震局、蓝天救援队、南宁市红十字会等部门的极大关注和帮助。然而,防震减灾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自己的反思。

第一,专业性的救援方式只能停留在表面。防震减灾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和老师的欢迎,由于本校授课老师有限,每年每次开班只能限制 40 人,推广的范围小,实际操作的机会非常有限。如遇到人员休克,我们能否大胆、专业地去施救,而不是仅停留在表面功夫上,因操作方法不熟悉不專业而不能施救。

第二,本校缺乏专业课老师。止血方法和伤口的简单包扎、心肺复苏、神索技术逃生的课程都聘请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上课。对于这些专业性课程全部依赖蓝天救援队,一旦这条关系网断了,我们的课程很难继续下去。为了把防震减灾校本课程延续下去,学校应出资让任课老师到外面培训考证,保证学校有足够的校本课本程师资。

第三,防震减灾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有待完善。校本教材的建设是课程实施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为此,南宁市第一中学教师开发了《防震减灾校本课程》教材。作为广西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得到自治区和南宁市地震局领导的重视,给予学校大量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相关资料,还联系两位地震专家作为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顾问。教师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地震专业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多次开展地震野外实地考察,为教材案例的编写积累了大量素材。通过学习省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以及相关书籍、其他学校以及本校其他科目的校本教材,教师对《防震减灾》教材进行分析定位,通过多次研讨后明确知识框架并对参编教师进行合理分工,教材写成后专家参与最终审稿、试用并及时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陈 琳,戴宏娟.“避险救灾”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 [J].新课程,2013(11)

[2]颖 彦.校本教材建设的途径及意义——以广东广雅中学震减校本教材建设为例[J].教育导刊,2013(7)

[3]张伟斌.让校园充满生命的气息——学校生命教育文化建设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12(6)

【作者简介】何雪莲(1981— ),女,广西柳州人,南宁市第一中学教师,教研组长,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韩清延(1982— ),女,山东新泰人,南宁市第一中学高三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

(责编 刘 影)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开发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浅谈动力总成骡子车开发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