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周
提起梁羽生这个名字,喜欢武侠小说的朋友肯定不陌生,因为他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出道比金庸都早。1941年夏天,17岁的梁羽生从广西蒙山县老家转学到桂林,去汽车站搭乘长途汽车。
他乘的长途汽车非常简陋。车厢是木制的,车顶是两层竹篦,中间夹一层厚厚的油毡。车厢里没有座椅,贴着厢壁摆了四条长长的木凳,中间空地用来堆放行李。这些还都不足为奇,奇怪的是司机驾驶舱,右边舱门后侧居然挂着一个大铁桶,高两米,宽一米,中间略鼓,仿佛一个烧水的锅炉。
梁羽生很好奇,仔细观察这个“锅炉”的用途。只见司机扛来一麻袋砸碎的木炭,爬到车顶上,掀开炉盖,将木炭倒进去,又拿出一根铁棍,将木炭捣结实。然后司机爬下来,打开炉子下方的一扇小门,用一根沾满机油的棉棒点着里面的木炭。大约十五分钟过后,售票员开始摇动炉子旁边的一架鼓风机,司机则跑进驾驶舱发动汽车。此时炉子黑烟滚滚,整个车站都是烟雾和难闻的煤气味,呛得人透不过气来。又过了将近半个小时,汽车终于缓缓驶出车站,带着梁羽生和其他二十名乘客向桂林驶去……
梁羽生乘坐的是木炭汽车,这种汽车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非常流行,直到1960年左右才退出历史舞台。
所有木炭汽车都是用普通汽车改装的。改装原理很简单:在车上加装一个烧炭的铁炉和一个盛水的铁罐。木炭燃烧之后,铁罐里的冷水自动喷出,喷到木炭上,使其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这些一氧化碳经过简单过滤,被鼓风机吹进输气管道,最后在汽缸里燃烧,转化为动力,驱动车辆前行。
木炭汽车动力不足,平均时速二三十公里,爬坡时需要乘客下来推,而且开一段停一段,因为司机要下来,给驾驶舱旁边的炉子加炭、续水、掏炉灰。
民国时我们国家不产石油,全靠进口。汽油价格贵得吓人,而且,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有购油证。在油荒严重的时候,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要求汽油优先供应军队、党政机关、学校和报社,民营企业用油和私家车用油被严格限制,想加油,先拿着驾照和行车证(当时叫“行车执照”)去交通局办一张购油证,一张购油证能用3个月,最多能加18加仑的汽油。才五六十升而已,绕北京六环转两圈就没了。没油怎么办?那就只能烧木炭了。
正是因為油荒严重,所以催生了许多代用燃料。从1929年开始,中国本土的汽车工程师就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例如煤炭、木炭、酒精、桐油、豆油、菜籽油,都被拿来反复测试,最后发现最廉价最靠谱的代用燃料还是木炭。在这类研发过程中,民间发明家汤仲明、中国煤气股份公司总工程师李葆和、中国煤气机制造厂总工程师高国恕等人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抗战时西南大后方的物资输送节省了大量成本。
早在1894年,担心汽油耗尽的法国人就研制出了全球第一台“煤气发生炉”,随后被英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和日本相继仿制。1926年,日本人在美国雪佛兰汽车的基础上改装出亚洲第一台木炭汽车,并在二战时期广泛推广到日本本土以及我国东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