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香,吴小明
(1. 浙江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2.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
雄黄,《神农本草经》列于玉石部中品,认为其“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肿,胜五兵。炼食之,轻食神仙。一名黄食石。生山谷。”《本草经疏》谓:“雄黄禀火金之性,得正阳之气以生……察其功用,应是辛苦温之药,而甘寒则非也。气味俱厚,升也阳也。入足阳明经。其主杀精物恶鬼邪气及中恶腹痛鬼疰者,盖以阳明虚则邪恶易侵,阴气胜则精鬼易凭,得阳气之正者,能破幽暗,所以杀一切鬼邪胜五兵也。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疥虫匿疮诸证,皆湿热留滞肌肉所致,久则浸淫而生虫。此药苦辛能燥湿杀虫,故为疮家要药。”张仲景用雄黄者有雄黄散熏方、升麻鳖甲汤、小儿疳虫蚀齿方等3方,其配伍规律不显,然探其脉络则大抵有三。
张仲景在升麻鳖甲汤中,用雄黄与蜀椒相配,以阳从阳,取其辛散温行之性,开腠理、行血脉,使既结之热毒得以速散。尤怡方论云:“其蜀椒、雄黄二物,阳毒用之,以阳从阳,欲其速散也。阴毒去之者,恐阴邪不可劫,而阴气反受损也(《金匮要略心典·卷上》)。”这2味药都具有温热之性,合用则倍增温散之功,张仲景特以此配伍速散其毒。
如果说升麻鳖甲汤中雄黄与蜀椒的配伍是相须为用,则雄黄与鳖甲的配伍则是相制为用。《本经逢原》:“雄黄生山之阳,纯阳之精”,并能散邪解毒;“鳖,水族,乃阴中之阳”(赵以德《金匮玉函经二注·卷三》),并能软坚散结,二药相伍一阳一阴、一热一寒、相反相成,可互制其短而展其所长,其解毒散结之功益彰。
张仲景小儿疳虫蚀齿方中用雄黄与葶苈子相配伍,治小儿疳热生虫,腐蚀于齿。《本草经疏》谓雄黄“辛能散结滞,温能行气血”,葶苈子能消肿散结,泻肺洁齿,杀虫生肌,二药相伍以解毒、散结、消肿、洁齿为长,故也有人[1]将雄黄、葶苈子视为经方药对。
内服法:张仲景用雄黄内服仅升麻鳖甲汤1方,雄黄用量为一两,用法为水煎服,“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但现代用法雄黄只入丸散而不入汤剂,用量也一般控制在0.3~0.9 g[2]。外治法:治后阴蚀烂,张仲景注明:“雄黄,上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治小儿疳虫蚀齿方,雄黄、葶苈,上二味,末之。取腊日猪脂熔,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现代用法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烧烟熏,取雄黄外用可以减少雄黄的毒性吸收。
《本草分经》云:雄黄“辛,温。独入厥阴气分。搜肝气,散肝风,能化血为水,燥湿杀虫,解百毒。”《得配本草》亦云:雄黄“苦,温,有毒。入肝经阳分,得阳土之精,搜肝气,泻肝风,解百毒,治恶疮,去死肌,辟鬼邪,疗惊痫,除疟痢,消涎积,杀诸虫”。可见历代本草认为雄黄有解毒之功。张仲景升麻鳖甲汤所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者,与现代红斑性狼疮多有相类之处,目前已有多例以升麻鳖甲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获效的报道[3]。笔者认为对雄黄有毒成分的探明,致毒原理的揭示,不应成为禁用雄黄的理由,而应成为更加准确使用雄黄的依据;临床使用时应把握好雄黄的适应症,并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时间,以防蓄积中毒,“衰其大半而止”;通过配伍,可降低其毒性和副作用;相对于西药化疗药的副作用,中医对雄黄的运用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经验,完全可以做到“以毒攻毒”而达到“有故无殒”的效果。
青黛咸寒,可清热解毒、凉血散肿。《开宝本草》谓其“主解百毒”;雄黄苦温能燥湿杀虫、祛瘀解毒,《本草分经》谓之“能化血为水,燥湿杀虫,解百毒。”二药配用一寒一热,相反相成。由青黛、雄黄组成的青黄散为解毒的古方,《景岳全书》《世医得效方》《奇效良方》中均有记载,而一般认为由周蔼祥最早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4]。实验研究证实,青黄散主要通过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而发挥治疗作用,并对白血病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而对正常造血无明显不良影响[7]。有人认为,临床应用青黄散治疗慢粒,青黛与雄黄之比为9∶1或8∶1为佳[8]。但实际用药时,往往很少单独使用青黄散,而是与更多的药物一起配伍使用,以治疗更为复杂的病证,这时青黛的比例可以适当减少。
综上所述,张仲景所用矿物类药虽不多,但其药物性能功效特征突出,组方严谨,至今仍具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意义。如张仲景使用雄黄有雄黄散熏方、升麻鳖甲汤、小儿疳虫蚀齿方等3方,其使用和配伍仍能给后人以启迪。在张仲景之后雄黄的使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雄黄的毒性认识也更为全面。通过药物配伍,可降低雄黄的毒性和副作用,可以做到“以毒攻毒”而达到“有故无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