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中升麻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2020-10-28 02:23翁倩倩赵佳琛林王敏金艳张卫彭华胜蔡秋杰李兵陈周全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
中国现代中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升麻根茎本草

翁倩倩,赵佳琛,林王敏,3,金艳,张卫,彭华胜,蔡秋杰,李兵,陈周全,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

1.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 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700;2.江西中医药大学 院士工作站,江西 南昌 330004;3.浙江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4.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5.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6.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7.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8.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 518029;9.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升麻为中医临床常用药材,具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的功能,临床用于治疗风热头疼、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包含升麻类药材名方5首,其中宋代名方1首,出自《严氏济生方》的“辛夷散”;金元时期名方1首,出自《兰室秘藏》的“清胃散”;明代名方1首,出自《景岳全书》的“济川煎”;清代名方2首,“升陷汤”和“凉血地黄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1]中记载的升麻正品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heracleifoliaKom.、兴安升麻C.dahurica(Turcz.) Maxim.或升麻C.foetidaL.的干燥根茎,历版《中国药典》所规定的基原一致。然不同地区所用升麻基原各不相同,如《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1年版)中记载的“广升麻”[2]及《湖南省中药材标准》(1993年版)中记载的“汝城升麻”[3]均为菊科植物麻花头SerratulachinensisS.Moore;《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中记载“火升麻”为菊科植物华泽兰EupatoriumchinenseLinn.[4];《贵州省中药材质量标准》(1988年版)记载“红升麻(落新妇)”为Astilbechinensis(Maxim.)Franch. Et Sav.[5],而在2003版《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中则记载“红升麻(落新妇)”为虎耳草科植物落新妇A.chinensis(Maxim.) Franch. Et Sav.以及大落新妇A.grandisStapf ex Wils.[6]。可见升麻在不同地区存在药用品种混杂的现象,现药材市场依然可见多种习用品。关于升麻入药品种已有较多学者进行了考证,徐国钧等[7]认为古代升麻崇尚以青绿色为佳,因此“绿升麻”包括今升麻属与菊科麻花头属多种植物的根茎;占帝等[8]考证认为古代提及的“绿升麻”包括今川升麻和关升麻;丁文平等[9]考证认为《证类本草》中的滁州升麻为菊科华麻花头S.chinensisS. Moore。我国最早对升麻药用基原进行鉴定的生药学前辈赵燏黄先生在1937年经实地调查后所撰写的《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中鉴定当时华北药肆中之升麻为升麻C.foetidaL.和兴安升麻C.dahurica(Turcz.)Maxim.[10],另东北地区将虎耳草科植物落新妇A.chinensis(Maxim.) Fr. et Sav.的根茎亦做升麻入药。此外,经多位学者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应用的升麻除《中国药典》所载3种外,由于地域因素及时代原因,尚有同科及不同科属的多种植物的根和根茎亦在部分地区作升麻用,药材市场流通中常见的伪品有虎耳草科植物落新妇A.chinensis(Maxim.) Franch. Et Sav.的根茎,菊科植物麻花头S.chinensisS. Moore的根,其它混淆品还有菊科植物山佩兰E.japonicumThunb.的根(又称秤杆升麻)在贵州及四川作药用,还有毛茛科植物类叶升麻ActaeaasiaticaHara.的干燥根茎在四川称“绿豆升麻”[11-13]。由于升麻类经典名方涉及宋、元、明、清多个历史时期且不同时期基原有所变迁,因此有必要系统地梳理升麻的历代本草文献,现从名称、基原、产地、道地变迁及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对升麻类药材进行本草考证,明确其入药品种及历史演变过程,保证经典名方开发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

1 释名

升麻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升麻”为正名[14],而后世历代本草多沿用之。《本草经集注》中又记载有“鸡骨升麻”[15],《本草品汇精要》中载有“鬼眼升麻”[16],《本草纲目》中载有“鬼脸升麻”[17]。《广雅》[18]《吴普本草》[19]《名医别录》[20]又名“周升麻”。有关升麻释名有多种说法:陶弘景曰:“今惟出益州,好者细削,皮青绿色,谓之鸡骨升麻”;《本草品汇精要》载:“叶似麻叶而青……多孔,其孔如眼,用引诸药上升,故俗谓之鬼眼升麻也”[16];李时珍曰:“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17],皆以其外形结合药性命名。《汉书·地理志》:“益州郡有牧靡县”,李奇注曰:“靡,音麻。即升麻杀毒药所出也”,牧靡与升麻当为同物异名,以其产地而名之。另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年版):“【牧靡县】汉收靡县,后汉作牧靡,晋作牧麻,宋齐因之。”[21]又有萨州曾士考(昌起)云:“‘牧’当是‘收’讹。”故“牧靡”应为“收靡”之讹。收、周同音,故“周麻”应由“收麻”而来。《本草纲目》又曰:“升麻一名周升麻。则周或指周地,如今人呼川升麻之义。”[17]或因其生于周地而名“周麻”“周升麻”。

2 基原考证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最早将升麻作为药物收载:“味甘,平。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久服不夭。一名周麻”[14]记载其性味功效。

魏晋时期《名医别录》中列为上品:“味苦,微寒,无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轻身长年。生益州。二月、八月采根,日干。”[20]记载升麻性味功效、产地及采收加工,“益州”为今云贵川一带,后世本草多推崇川产,考察当地所产升麻品种除《中国药典》收录正品升麻CimicifugafoetidaL.外,尚有其他同族多种植物如类叶升麻ActaeaasiaticaHara、小升麻C.acerina(Sieb. et Zucc.)Tanaka in Bull、单穗升麻C.simplexWormsk等在西南等地入药。然颇难理解的是“入口皆吐出”,类叶升麻属类叶升麻ActaeaasiaticaHara具有一定的毒性,具有催吐、致泻等作用,加之宋代《本草图经》所记载的植物形态文字描述部分也与其形态一致,因此有理由推测类叶升麻A.asiaticaHara可能是古代的主要品种之一,而其通过催吐的作用达到祛邪的目的,某种程度上也佐证了升麻的“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功效。

南北朝陶弘景[15]《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顷无复有。今惟出益州,好者细,削皮青绿色,谓之鸡骨升麻。北部间亦有,形又虚大,黄色。建平间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妇根,不必尔。其形自相似,气色非也。”陶弘景对升麻的产地及品质做出了较详细的描述,“宁州”为今云南省华宁县,汉代属益州管辖,其产地及外形描述升麻与近现代《中华本草》所载升麻描述“根茎粗壮,坚实,表面黑色、质坚实”[22]特点相近。“益州”为今云贵川一带,与今川升麻的产地相符,可见陶弘景时代升麻便以川所产者为优,根茎细小而色黑,质地坚硬,削皮后显青绿色者为佳品,其性状特征结合产地分布应为C.foetidaL.,而“青绿色”“形如鸡骨”成为后世评价升麻品质优劣的标准。而陶弘景所提及的“北部”及“建平”等地所产的“形大、黄色、味薄”恐为同属近缘或其他类植物。“北部”所指不明,不知是否为今东北等地,该地区为今关升麻的主产区,主要基原植物为大三叶升麻C.heracleifoliaKom.和兴安升麻C.dahurica(Turcz.) Maxim.,然当时以个小的川升麻为佳。此外,陶弘景还提及一种伪品升麻“落新妇”为虎耳草科植物落新妇Astiblechinensis(Maxim.) Fr. et Sav.的根茎,至今仍作为升麻的伪品在市场中流通,因其断面红褐色,故其商品名又称作红升麻或野升麻。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中记载落新妇属于赤升麻一类:“多年生草本,叶为数回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边缘有粗锯齿,质坚硬有毛茸。夏日抽茎,高1米许……根茎块状,外皮黑棕色,外表有多数须根痕突起,被棕黄色鳞片,而无圆形窟窿。质坚实,断面棕红色。陕西称此为‘红绳吗’或‘金毛七’,四川名其为‘铁杆升麻’或‘术活’。”[23]可见南北朝时期已经将不同区域分布的同属近缘物种作为升麻入药,且形态相似的落新妇也混入药,但推崇四川一带所产的川升麻。

唐代将落新妇作小升麻,如陈藏器《本草拾遗》:“陶云人言升麻是落新妇根,非也,相似耳。解毒取叶作小儿浴汤,主惊。按今人多呼小升麻为落新妇,功用同于升麻,亦大小有殊。”[24]

宋代《开宝本草》:“别本注云:今嵩高出者色青,功用不如蜀者。”[25]《本草图经》对其植物形态进行较详细地描述:“升麻,生益州川谷,今蜀汉、陕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为胜。春生苗,高三尺以来;叶似麻叶,并青色;四月、五月着花,似粟穗,白色;六月以后结实,黑色;根紫如蒿根,多须。二月、八月采,曝干。”[26]《本草图经》中记载了升麻的诸多产地,而以四川产者为最优,后世一直推崇川产。然其原植物形态特征文字描述可概括为高1 m左右,叶青色,似麻叶,4、5月开花,花白色,花序似粟穗,6月结实黑色,根紫黑色多须,其特征与类叶升麻ActaeaasiaticaHara一致,且该段文字描述屡被后世本草所沿用。此外《本草图经》所附4幅升麻图(见图1)中,秦州升麻与虎儿草科植物落新妇形态较为相符,茂州升麻为复总状花序,羽状复叶,与升麻植物特征相近,汉州升麻图也与毛茛科升麻属的植物的根形态颇为一致,而滁州升麻图似菊科植物,今广东等地区仍然有将麻花头属植物作广升麻的习惯。可见宋代各地亦将不同种植物就地取材入药,而四川所产升麻属植物则为认为质量较佳,从文字结合药图看,亦为升麻C.foetidaL.或类叶升麻A.asiaticaHara。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对升麻的性状进行了补充:“……【苗】……多孔,其孔如眼,用引诸药上升,故俗谓之鬼眼升麻也【地】(图经曰)出陕西及宁州嵩高淮南州郡皆有之(道地)益州川谷及蜀川者为胜【时】(生)春生苗(采)二月八月取根【收】曝干【用】根坚实者为好【质】类羌活而多须【色】青白……”[16]首次形象的将升麻药材的特点概括为“鬼眼升麻”,因升麻药材呈不规则结节块状,表面黑褐色,有数个圆洞的茎痕,外皮脱落处露出网状筋脉,形状特殊而且丑陋,故称为“鬼眼升麻”“鬼脸升麻”,而升麻属植物根茎大多有此特点,从《品汇》所述道地产区为云南、四川等地的分布来看,主流亦当为毛茛科植物升麻C.foetidaL.。

明代《本草蒙筌》谓升麻“虽多陕地,惟尚益州。属四川,今改成都府。入药宜根,逢秋才采。曝干形轻实者第一,削出青绿色者亦佳。择鸡骨相同,去黑皮腐烂。”[27]描述其质轻而坚实,削皮后显青绿色等特征;结合所载产地陕西、四川,与今升麻的产地相近,故推测该时期所用升麻药材来源为毛茛科升麻C.foetidaL.。《本草纲目》多转引前人记载,无所发明,其中提到“今人惟取里白外黑而紧实者,谓之鬼脸升麻”[17],其描述及附图类似升麻属植物。《本草原始》则首次附了升麻药材图,并注文“皮黑多须。二月、八月采根。升麻形小而黑,极坚实,削去皮,青绿色者,谓之鸡骨升麻,最佳。形虚大,肉黄白者次之,肉黑者下”[28],从所附药材图(见图2F)可见,与今所用升麻药材一致。

其后的诸多本草大家沿袭上述本草所总结的特点,基本推崇“川产”“鬼脸”“青绿色”“鸡骨”等,无再多发现。

清代《植物名实图考》对升麻类药材作出详细分析,并通过其实地观察,发现江西、湖广等地尚有当地习用品种:“升麻,《本经》上品。《图经》叶似麻叶,四五月花,如粟穗,白色,实黑根紫,今江西、湖广有土升麻,与《图经》异,别入草药。《酉阳杂俎》:建宁郡有牧靡山,鸟食乌喙中毒,辄飞集牧靡,啄牧靡草以解之。则升麻固滇产也。滇多乌喙,其俗方所用者,盖其升麻也。叶如麻而花作穗,与《图经》茂州升麻符,滇与蜀接,固应同汇,但《图经》又列滁州、秦州、汉州三种。汉州产者,形如竹笋,今湖北土医用以升表痘疮者,其状正同。其余枝叶皆相仿佛,或即隐居所谓落新妇者。江西产者,花如絮,未知即滁州一类否也。……”[29]可见,其认为云南与四川临近而品种相同,均与《本草图经》中的茂州升麻相同,即升麻C.foetidaL.,而湖北等地习用品则与“汉州升麻”图相似,亦为升麻属植物的根类,而江西一带的有“花如絮”的类似菊科植物,则怀疑与“滁州升麻”接近。

注:A.秦州升麻;B.茂州升麻;C.汉州升麻;D.滁州升麻。图1 《本草图经》中升麻附图

注:A.《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引《本草品汇精要》所附茂州升麻图;B.《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引《本草品汇精要》所附滁州升麻图;C.《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引《本草品汇精要》所附汉州升麻图;D.《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引《本草品汇精要》所附秦州升麻图;E.《本草纲目》所附升麻图;F为《本草原始》所附升麻图;G.《本草求真》所附升麻图;H.《植物名实图考》所附升麻图;I.《中国药物标本图影》所附升麻图。图2 历代本草所附升麻图

民国时期《药物出产辨》记载升麻:“产广东乐昌、城口、星子、连州等处。”[30]《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中记载:“(1)华北药肆之升麻,大量出产于河南省之伏牛山,禹州乃其集散地也。其原植物为毛茛科之CimicifugafoetidaL.,而河北省西北一带山地亦产一种升麻,其原植物大抵为同科同属之C.davuricaMaxim.,因其苗叶与根部均极相似,北平药肆亦采用之。禹州品之升麻,为横卧于地下之多年生根茎,长10~15 cm,径1.5~3.0 cm,抱皮均黑褐色而微带紫红,露出灰黄色之纤维状木条,形态极不整齐,屈曲而中空,往往残存断茎,处处附带早年茎枯死后脱落之残基,而成圆形之窠臼,或成放线状之空穴,呈特异之观;质较松而脆,易于破折,破折面亦不整齐,略带纤维状;微有芳香及苛辣性之苦味。含有cimicifugin。古方有解毒、解热之效;又治口内炎及扁桃腺炎等症,可将其煎汁作含漱剂用之。(2) 又虎耳草科AstilbechinensisFranch. et Sav. 之根部,亦有升麻之名,据说东三省药肆同呼升麻而收用之,其根茎部密布纤细之须根,绝无圆形之窠臼,与毛茛科之升麻易于识别,北平药肆不用也。”[10]可见近代以来华北地区所用升麻主要产区已不再是历代所推崇的川产升麻,而是就近的华北及东北所产升麻C.foetidaL.及兴安升麻C.davuricaMaxim.。

历代本草所附升麻图如图2所示,《本草纲目》所附图中升麻根多须,花序似复总状,羽状复叶,与升麻属植物特征相近;《本草品汇精要》为《本草图经》所附图改绘而来,其茂州升麻图中花序复总状,羽状复叶,叶片浅裂,根多须,与升麻属植物特征相近;《本草原始》所附升麻图中,可见其呈不规则块状,有空洞茎残基,多须根残基痕,与现代药用升麻特征一致;《本草求真》与《植物名实图考》所附图与菊科植物接近;《中药植物标本图影》所附升麻图与近现代所用升麻基本相同,呈分歧极多的不规则块状。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茎基痕的圆形空洞甚密,成分歧状的突起,洞壁断面有放射状沟纹,有细根残基。其余附图中升麻则与近现代升麻属植物特征不符。

据现代文献报道毛茛科的升麻族TribeCimicifugeae包含5个属:铁破锣属、 黄三七属、疏花升麻属、升麻属和类叶升麻属。升麻属分布于全世界约有19种,我国有9种[31]。其品种众多,形态或药效与正品升麻相似,故在各地伪品混用入药的现象十分严重。升麻伪品除上述提到的落新妇与小升麻,尚有菊科植物麻花头SerratulachinensisS.Moore的根,商品名称南升麻或广东升麻;爵床科植物腺毛马兰的StrobialanthesforrestiiDiels.的干燥根茎。其他混淆品还有土升麻,为菊科植物山佩兰EupatoriumjaponicumThunb.和白头婆的根及根茎,又称秤杆升麻,在贵州及四川作药用。还有毛茛科植物类叶升麻ActaeaasiaticaHara.的干燥根茎,在四川称绿豆升麻。升麻属植物可做升麻替代品入药的还有单穗升麻C.simplexWormsk(又名野菜升麻)、云南升麻C.yunnanensisHsiao.、南川升麻C.nanchuanensisHsiao(在四川亦称绿豆升麻)、短果升麻C.brachycarpaHsiao.、铍针升麻C.lancifoliolataX. F. Pu et M. R. Jia及各变种等。

谢宗万先生在《中药材品种论述》中将升麻分为黑升麻、广升麻与赤升麻3类[23]。黑升麻包括《中国药典》收载的3种升麻正品,以及单穗升麻和陕西升麻。广升麻即菊科植物麻花头根。其同属植物尚有青刺蓟,陕西称黄升麻或牛尾升麻、六味升麻;赤升麻即为落新妇根及其同属植物南落新妇(广西称车升麻)、有腾氏落新妇(广西称水升麻)、多蕊落新妇(湖北称之为升麻或红升麻)等。

综上所述,升麻品种历来多而混乱,查阅文献可见历代本草对升麻的特征描述与黑升麻类较为一致,其药材来源为升麻属植物,主流基原为《中国药典》所收录3种植物。历代本草记载升麻均以川产者为最优,故推测古代药用升麻的主流当为升麻C.foetidaL.。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清末以来,东北等地的兴安升麻C.davurica Maxim.和大三叶升麻C.heracleifoliaKom.也逐步入药,并在近代逐步形成另一类道地药材,即关升麻。

3 道地性变迁及历代品质评价

根据以上考证可知升麻有3个品种来源,分布较广,古今产地记载有所不同,历代首推川产,习称川升麻,以青绿色、形如鸡骨、状如鬼脸者为佳;而近代以来关升麻亦因资源与品质等因素,被奉为道地(见表1)。

表1 不同历史时期升麻道地性及品质变迁信息

4 药用部位考证

考证历代本草对升麻的描述,可判断其入药部位较为一致,均为其根状茎,但因古代植物分类与形态不及今发达,往往将根与根茎统称为根。南北朝《名医别录》谓:“二月、八月采根,日干。”[20]后多沿用此记载,诸如唐代《新修本草》:“二月、八月采根,晒干”[34];北宋《本草图经》:“根紫如蒿根,多须。二月、八月采,日暴干”[26];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採】二月八月取根……【用】根坚实者为好”;清代《本草易读》[35]:“根如蒿根,紫黑色,多须。二八月采”[16]。现行《中国药典》记载升麻的入药部位为其干燥根茎[1]。

5 历代采收加工及炮制

关于升麻的采收加工及炮制,不同时期各本草记载的采收时间及加工方式多为转述前人所述,而炮制工艺记载存在差异(见表2)。

表2 不同历史时期升麻采收加工炮制方法

历代本草中记载升麻采收期基本一致,为农历二月、八月(相当于现在的3月、9月)采收,其加工方式主要为除去须根,晒干。升麻古代炮制方法有净制、蒸制、药汁制等,主流为生品入药。现代临床药用主流亦为净制后生品切片入药,现代升麻的炮制方法除了净制之外,还有蜜制,酒制,制炭,麸炒等[38]。《中国药典》记载其炮制方法为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1]。

6 结语

综上所述,升麻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其药性及形态而得名,为后世所沿用。古代升麻药材的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升麻C.foetidaL.的干燥根茎,清代以来则将三叶升麻C.heracleifoliaKom.、兴安升麻C.dahurica(Turcz.)Maxim.也入药。以产于川蜀,根茎外形细小色黑,质地坚硬,削去外皮后显青绿色品质为最佳。升麻入药部位记载较为一致,均为其根状茎,采收时间多为3、9月,除去须根后晒干。历代本草记载其炮制方法有净制、蒸制、药汁制等法,主流为生品入药。基于此,建议《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涉及的升麻类药材的5首名方以升麻C.foetidaL.为首选基原。然受资源所限,目前其野生资源较少,尚未实现人工栽培,建议尽快开展升麻C.foetidaL.的人工栽培。有鉴于此,亦可将近代以来的主流三叶升麻C.heracleifoliaKom.、兴安升麻C.dahurica(Turcz.) Maxim.纳入,采收加工、炮制方式可参照《中国药典》。

猜你喜欢
升麻根茎本草
升麻的品种考证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兴安升麻UPLC指纹图谱及4种酚酸类质量标志物测定
从狗尾巴草到蝈蝈笼
升麻炮制历史沿革的研究进展*
培育流翔高钙根茎类蔬菜实用技术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穿龙薯蓣根茎数量性状及其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