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滨
(黑龙江省医院放射诊断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1]。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症状为腰腿疼痛,但临床上还有其他疾病可引起该现象,因此,不能将腰腿疼痛作为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依据,应根据临床诊断与表现进行确诊。有研究认为,对其进行早期诊断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2]。因此,本文对2016年~2017年收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客观的研究,并选择一项合理的诊断方法,详情见下文。
1.1 基线资料:选择我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收取例数(100),收取时间为2016年1月20日至2017年1月20日,患者年龄在(52.52±1.23)岁,年龄范围上限值:87岁,下限值:18岁;男女性比例各占69/31例。临床表现为腰腿疼痛,一侧或双侧出现放射性下肢疼痛,采用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符合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③临床依从性较高者。④无严重脏器疾病、精神疾病及内分泌疾病者。⑤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患者配合度较差者。②临床情况不符合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③伴有严重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者。诊断标准:①硬膜外脂肪及硬膜囊出现移位或受压的现象。②椎体边缘之外可见规则、对称的环形软组织,且外圈具有明显钙化现象。③椎间盘偏侧或后缘正中局限性突出软组织影,其密度与椎间盘呈一致性。④突出的椎间盘具有游离及钙化的现象,且均脱离于椎管内。⑤神经根增粗,湮没和移位。
1.2 方法: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螺旋CT机实施检查(型号为东芝Aquilion64层螺旋CT),均取仰卧位作为本次操作体位,采取常规L3~4、L4~5、L5~S1椎间盘扫描,对每位患者每个椎间盘扫描7层,层厚选择为2~3 mm,层距选择2~3 mm,扫描层面与椎间盘中心层面呈平行状态[3]。
1.3 观察指标:分析本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表现与临床价值。
本院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92例患者CT表现为阳性(其中单个椎间盘突出或膨出29例,占总例数的29.00%;两个椎间盘突出或膨出43例,占总例数的43.00%;三个椎间盘突出或膨出20例,占总例数的20.00%),8例患者CT呈阴性(8.00%)。本次研究共扫描椎间盘479个,其中102个为L3~4椎间盘突出或膨出;200个为L4~5椎间盘突出或膨出;177个为S1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在阳性病例中,有2例患者椎间盘突出方向与下肢肢体疼痛表现不在同一侧,占总阳性病例的2.17%。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该疾病最为常见的症状为腰腿疼痛[4]。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逐渐上升趋势,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人体腰椎间盘纤维环、髓核及软骨,尤其对于髓核伴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椎间盘的纤维环被破坏,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于椎管或后方内,进而导致其脊髓及脊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最终导致腰腿部产生疼痛感(即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然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常见的症状为腰腿疼痛,但在临床上还可因其他疾病产生腰腿疼痛[5]。在本次研究中,有2例患者疼痛部位与椎间盘突出部位不在同一侧,由此可见,即便患者伴有腰腿疼痛症状者,不一定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92例患者CT表现为阳性(其中单个椎间盘突出或膨出29例,占总例数的29.00%;两个椎间盘突出或膨出43例,占总例数的43.00%;三个椎间盘突出或膨出20例,占总例数的20.00%),8例患者CT呈阴性(8.00%)。在阳性病例中,有2例患者椎间盘突出方向与下肢肢体疼痛表现不在同一侧,占总阳性病例的2.17%。
综上所述,CT已成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诊断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符合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