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德才
(文山学院,云南 文山 663299)
纵观我国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成果来看,经过近年来的创新与发展,在提高音乐老师的资格上、教学的内容上和学生的培养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基于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对于声乐教学我们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从声乐教学的本质出发,在声乐教育和创新人才机制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点上来改革、创新声乐教学模式。
改革目前不在适应教学质量提高和人才培养的旧模式,创新新的教学模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科学与否的教学模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这也是迈进素质化教育的第一步。[1]目前,许多高校的声乐教学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程序模式化、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纷繁复杂化的外部环境中,只有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使声乐发挥最大的优势。
老师单一的进行教学,知识的输出面窄,知识存在错误的可能几率高,互动少,效率低下,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基本是老师弹唱,学生跟着老师唱,然后是反复练习学习的曲目。这就形成了学生只是一味模仿老师的唱法和腔调,缺少了自身的创造性。单一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个突出的缺陷就是不能因材施教,每个同学的音色、音调、唱腔不同,而千篇一律的唱法便淹没其个人特色。
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表现在大部分高校更注重实践(技巧)的培训,忽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这样的倾向必将导致学生理论知识的匮乏,当技术达到一定程度时没有理论的支撑是很难再进步的。还有一些学校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这将导致学生练习过少,声乐的技巧性不强、唱法不够专业、无法发挥个人特色、甚至难以开口。
提高声乐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便能循序渐进的找准自身的定位,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并不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在培养声乐专家和声乐演员上摇摆不定,定位不够准确便不能潜心专研因材施教,导致学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的学习都很皮毛。还造成学生学习缺乏方向。
声乐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唱学生跟着唱,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弱,听唱的机械化教学不利于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模仿还表现在学校教学模式的模仿。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例如一些职业院校模仿专业音乐学校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跟不上,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这些不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发展特色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都阻碍着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每位同学的嗓音、文化素养、理解能力、性格特色不同,这就要求声乐教学要极富个性,培养具有创新性、复合型、实践性的人才。教学模式的创新具体有一下几种模式:一是“一对一”侧重中与培养专业技能、突出训练学生的特色。“一对一”模式具有特别性和小众化,基于有一定基础和天赋的学生,特色化、突出性的训练;二是“一对多”即一名老师多位同学,开始是传统老师讲学生听得模式,接着是学生练习和相互讨论,有利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思想的碰撞;三是“小组课”老师选定几个曲目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练习完,期间学生可自行练习,也可一起练习,增加了学习动力。且塑造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也为之后课程打下了基础。
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中要充分注重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积极主动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的结合实际教学,不仅突出理论知识更强调实践特色。[2]尽量形成以学生为核心主导,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声乐理念、唱功技巧和发声。运用现代化科学教学,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示五线谱、音视频等教学影响,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学习,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完善教学设施,基本做到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乐器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喜好挑选自身喜欢的乐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开放的教学模式使老师真正的回归传道解惑授业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具有目的和针对性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例如专业的音乐院校则是培养极强专业性的音乐家、音乐老师等,而其他综合性院校的声乐专业,则可以在培养音乐专业的同时,发展其他的方向,如:表演、音乐赏析等。
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大的改革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需要声乐从教者、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努力探索实践。改革创新声乐教学模式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从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体系。注重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