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满华
(江西省靖安县人民医院外二科,江西 宜春 330699)
肝硬化是一组因大量酗酒、营养不良、病毒感染等因素对肝脏功能造成弥漫性损害,致使肝细胞变变性、坏死、纤维化,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肝硬化患者肝脏代谢异常,机体中雌性激素高,胆红素代谢紊乱、胆囊收缩功能弱、胆道静脉曲张,无法将胆囊中胆汁排空,胆汁瘀滞沉积,是导致胆囊结石的主要原因,而胆囊结石会阻塞胆囊管,使胆汁无法正常排除,胆汁中高胆红素会加重肝功能损害,形成恶性循环[1]。本文就对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结石患者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观察对象选用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82例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结石患者,其中肝功能Child-Pugh A级47例,B级35例。其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平均(50.6±4.3)岁;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平均(43.8±5.1)岁。根据不同术式将患者分为传统组、实验组各41例,两组患者肝功能分级、评分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各项体格、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接受禁食、补液、降门静脉压、抗感染、保肝等基础对症治疗,均行全麻。
实验组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分别在患者右侧肋缘下、剑突下、腹壁肚脐作小切口,,注入二氧化碳建立气腹,使腹压保持在8~12 mm Hg,置入腹腔镜,通过腹腔镜明确胆囊位置、直径、肝脏静脉曲张情况、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等,钝性分离腹腔粘连,对胆囊三角进行解剖,确定胆总管、胆囊管、肝总管位置关系,将胆囊动脉、胆囊管通过可吸收夹夹闭、离断后,在距离肝脏5 mm处切除胆囊,切除后进行止血处理,观察患者有无大出血等异常症状,无异常症状则将乳胶管放于肝脏下进行引流。术后继续给予胃肠减压、保肝、营养支持,合理给予抗生素减少感染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手术指标、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全自动分析仪对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进行测定。
2.1 手术情况、肝功能指标:实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1.0±0.2)h、(76.8±6.8)mL,传统组分别为(1.8±0.4)min、(121.3±5.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LT、AST、TBIL分别为(68.2±8.3)U/L、(73.4±7.1)U/L、(42.8±6.9)umol/L,传统组分别为(79.5±8.0)U/L、(96.4±7.5)U/L、(60.1±7.0)u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组中出现腹水1例、肺部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88%;传统组出现腹水2例,切口感染2例,肝功能衰竭1例,肺部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肝硬化患者主要有肝功能损害、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等临床表现,使胆囊三角区、肝十二指肠韧带处静脉曲张,组织呈水肿状态,术中剥离困难,易大量出血,止血困难,增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风险及难度,术后易出现感染、胆道损伤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病死率。开腹手术术野清晰,操作方便,但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大,易损伤肝脏功能,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恢复缓慢[2]。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及抗生素、保肝、营养支持等治疗的应用,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效果更加安全可靠,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逐渐得到认可。应用该手术时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熟练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应对患者肝脏储备功能进行仔细评估,对于肝功能Child-Pugh C级、手术耐受力差的患者应采取其他术式进行治疗。术中插管及置入腹腔镜等过程中应避免损伤腹壁血管,避免过度牵拉胆囊,减少术中出血;当胆囊三角剥离困难、止血困难等情况时应及时转为开腹手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术前、术后对患者给予胃肠减压、应用抗生素、保肝、补液、降静门压等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注重肝功能分级、明确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术并给予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下,对符合该手术指征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结石患者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能减轻对患者的创伤,缩短患者预期住院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对患者肝功能影响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