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君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国家于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课标的公布,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重大转型,全国音乐教育研究者及爱好者都在教育理念、师生角色转变、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多元化评价、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等诸多方位进行大胆探讨。经过实验与对比,传统音乐教育与新课标的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与局限性一目了然,这也更加坚定了音乐教育工作者实行“课改”的决心,并对此(实验稿)积极开展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自颁布起至今已经有了不到二十年的实践与科学考证,在此期间,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受教育者同传统音乐教育学习者相较,取得了跨越性的提高,显著促进了本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学校音乐教育事业中的体现最为明显。
在原始时期就已经产生了音乐的萌芽,其作为原始人类进行交流的方式或有效手段,在此阶段,音乐的实用性为原始人类的劳动、情感宣泄、求偶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巨大便捷。随着时代的变更及社会的发展,音乐的功能逐渐增加,在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音乐开始作为一种文化为人类所用,抑或作为达官贵族精神层面的消遣,抑或创作并选择相适宜的音乐作为宗教仪式的应用。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至21世纪,早已凝聚成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何为音乐
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但它又同其他语言艺术有区别之处,这正是由于音乐采纳的声音材料具有非语义性的特点。音乐源于生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可以捕捉到音乐的气息,但音乐又高于生活,其无法直接直观地对情境、场地进行描绘,这就需要人们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通过音乐中传达的各种音乐要素,在人的脑海中形成基本的辨别,从而激发听者的情感意志,因此,音乐也是一门非描绘性的艺术。
2.音乐的社会功能
不同风格的音乐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听觉体验,使人们产生各式的心理活动,进而影响人们的情绪、心态等诸多方面。音乐具有: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实用功能及教育功能等四大功能属性。在音乐的审美功能方面,主要体现在,倾听乐曲可以充分发挥听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听众身心得到放松,心情得以舒缓,心灵得到净化,从而陶冶人的情操,如此反复的良性循环,而达到提高听众审美能力的效果。在音乐的教育功能方面,一般是通过欣赏乐曲,因其本身所展现的情感及思想为听众带来情绪情感体验。人们往往在欣赏乐曲时,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这种感同身受会如泉涌般迸发出来,使人体会到巨大的鼓舞作用。人们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澎湃激昂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心灵净化、道德情操等诸多方面的教化。
3.音乐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美育教育,这是因为音乐本身就具有美育功能,于个人而言,倾听音乐、学习音乐,会给人带来一种美的感受与体验,但这同样要求听众或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程度的,感知音乐的审美能力及音乐素养。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积极落实国家政策与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享有公平公正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从基础的知识与技能着手,观察发现学生的个性,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其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其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一份子。于社会而言,每个学生、每个公民都是同社会紧密联系的个体,公民音乐素养的发展直接深远影响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
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使音乐教育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尤其是大城市等发达地区最为显著。在地域方面上,大都市享有优越的地理优势,这就为经济的发展供给了便捷的基础,因此,学校在教学设备上相对完善,为音乐教学的改革降低了难度;在财政拨款上,发达地区对于音乐教育方面的专款拨款较偏远地区会高出很多,这源于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等;在人才选拔上,发达地区的薪酬待遇、经济条件、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诸多优势会吸引很多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这也为学生的音乐教育之路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偏远地区的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水平仍然是较为落后的,自新课改以来,大部分偏远地区仍然无法配备音乐教育设备,甚至于音乐教师都非常的欠缺,抑或音乐教师为其他任课教师,并不具备应有的音乐水平与素养,无法为学生提供优秀的音乐课程。而在条件无比艰苦的前提下,全体学生却面临与发达地区同样的升学压力,因此现阶段,在全国大部分偏远地区,音乐、美术等课程仍然未受到重视,这种不同地区音乐教育的不平衡性着实令人痛心,也的确制约着音乐教育前进的脚步,音乐教育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由此看来,切实缩小不同地区间,尤其是大城市及偏远地区的全方面教学差距仍然作为基础教育的难题,均衡发展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不容轻忽。学校音乐教育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不仅仅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国家政策的落实与实施,这项工作会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与联系。客观上,音乐教育需要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的支持,从而达到更有效的音乐教育;主观上,就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从自我做起,大力弘扬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并终生学习。对于刚刚投入到音乐教育岗位上的教师来说,应该积极的向老前辈学习教学经验,不怕枯燥、不畏艰苦的钻研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严谨有序的实施素质教育;对于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老教师来说,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对个人教学方法的大胆革新,应富有创新精神,敢于对教学思路、方案及设备做出改变,为学习者提供最前沿的音乐知识技能。
中共中央及国务院于1999年就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由此而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以全体学生为基准,并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其中,美育这一基本属性在音乐课程中最为显著的得到了科学认证,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为国家培养需要的专业人才,更具备提高国民素养的重要职能。因此,我国音乐教育研究者及爱好者都积极的响应国家号召,构建符合方针要求的教学任务,制定音乐教育研究方案,积极推进音乐素质教育工作,努力面向全体学生,并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习者对音乐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并始终贯彻爱国情怀,弘扬我国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使学习者都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整个中国的音乐素养,21世纪乃至未来的人才竞争都会愈来愈强烈,只有不断培养学生乃至每个公民的竞争意识,才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学校学术交流更加密切,几乎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都设有外国友好院校,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出国访问、交流访学的机会,每年也会邀请各国优秀教师前来授课。正所谓音乐是没有国家界线的,音乐是聆听的艺术,是人们通用的艺术语言,即使各个国家之间历史背景、人文习俗截然不同,但音乐仍然可以很恰当、很神奇的为各国人民传达情感,产生共鸣。但是,这并不代表音乐是无个性的通用教育,反之,音乐教育最能展现一个国家的精髓,在音乐教育的发展道路上,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住最具民族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优秀作品,使我国音乐非物质文化财产得以传承,同时又要做到求同存异,大胆创新。越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音乐教育应当大力开展符合民族特色的相关音乐课程,开展当地地方特色音乐课程,一方面能够积极引导学习者热爱我国本族音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保持音乐教育的动力之源,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有效防止学习者崇洋媚外,舍本逐末。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过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度之间的竞争,乃至国际上人才之间的竞争不再与我们遥不可及,正如歌词“同住地球村”,我们现今在享受便利出行,便利学术交流的同时,更应用辩证的哲学思维来看待问题。学校音乐教育所培养的优秀人才不仅仅应用于音乐本学科的学术研究领域,可以上升到其他姊妹学科及非姊妹艺术门类。除此之外,音乐教育研究者也应具有更加高瞻远瞩的思维,致力于培养应对国际竞争的高智慧、全面发展型人才。
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及社会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中重要的三大领域,其中,学校音乐教育最为重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紧要抓好智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校音乐教育的全面实行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美育教育的前提保障,更是顺应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在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此纲要将教育放在先行发展地位,将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基础要求。而学校则是实施音乐教育的基本场所,音乐课程的优化设置有利于教育质量的大力提高。
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之路伟大而艰辛,需要更多的音乐教育爱好者投入到此教育事业中来,为学校音乐教育工作同力协契。■